文/劉楞
物流背景下,農業經濟在面臨發展機遇的同時,往往也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各項影響因素得不到科學合理地調控,極易影響到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從長遠角度來看,為了提高我國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水平,推動農業經濟持續性發展,以及帶動我國國民經濟穩步增長,相關工作者逐步給予了物流背景下農業經濟增長影響因素分析工作足夠重視。結合具體影響因素,制定出富有針對性的發展方案,就顯得尤為重要。
1.1 交通環境.新媒體時代,電子商務、網絡直播等新型銷售渠道,大幅度增加了農業產品銷售量,這也對交通環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物流背景下,交通環境會直接影響到農產品銷售質量。在農村經濟中,農作物種植是較為常見的收入來源。因交通道路受阻,致使農作物銷售難度增加。有部分年輕勞動力為了增加收入,往往會選擇外出打工,導致土地得不到及時耕種,造成大量耕地資源的浪費,并進影響到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甚至拉大了城鄉差距。
1.2 自然資源。對于農業生產而言,自然資源是生產活動順利進行的保障。農業是立國之本,盡管農業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升,農業生產結構逐步優化,但是自然資源仍然在農業生產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土地資源。農業種植工作的順利進行,離不開適宜的土地資源。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因大面積的環境污染,化學藥物污染等問題,致使土質受到相應的破壞,大幅度縮減了種植土地面積。土地面積的不斷變化直接影響到農業經濟增長情況。其次,自然條件。自然條件具有著不可控性。與此同時,具有著較為明顯的地域性特征。不同的自然環境中所適宜種植的農作物種類具有著一定的差異性,且所產生的經濟效應也會不同。農業生產的自然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有效減少農業小規模發展,并推動了農業經濟持續性發展。
1.3 人力資源。人工資源具有著較強的主觀意識,種植者自身的綜合素養,直接影響到種植技能應用力度與應用質量。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城市化發展步伐在不斷加快,部分農業生產者逐步向城市轉移,導致農村中的青壯年勞動力數量逐步減少。從農業種植人員構成來看,多為四五十歲的中老年群體。因此部分種植者的知識接受能力較為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先進生產技術的廣泛推行,并影響到農業生產成效。因此,人力資源成為制約農業經濟發展的另一項因素。
1.4 科技水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生產技術在發展過程中主要體現在創新與應用兩個方面。創新工作的順利進行,則離不開管理人員、創新開發人員以及農業相關研發人員的共同努力。農業技術的科學合理應用,則需要政府與用戶的共同參與。因此,在現階段,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盡管農業技術開發獲得了相應的支持,但是在實際落實環節往往會遇到諸多阻礙。
1.5 農業政策。農業政策是影響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現實中,國家或者地方往往會出臺一些農業發展政策,對農業發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起到著宏觀調控作用。從現有情況來看,農業管理部門或者地方政府在農業經濟管理中,仍然面臨著諸多問題。與此同時,傳統土地政策在實施過程中,致使我國農業生產呈現出分散化、小規模等特點,從整體上制約了農業經濟的持續性發展。為了有效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我國政府加大了農業發展方面的資金支持。同時,也在鼓勵相關企業、研發企業等加強對農業經濟發展規律、農業技術方面的研究力度,并制定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補貼政策等,從整體上調動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政府在加大農業扶持力度的同時,也有效環節了農業生產中存在的資源損耗與環境污染等問題,進而推動農業生產朝著綠色節約方向發展。
1.6 社會消費水平。我國社會經濟在持續性發展的同時,公民整體的消費水平也得到了相應的提升。與此同時,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農產品銷售渠道逐步趨向多元化,并呈現出網絡化特征。依托互聯網平臺,有助于各個地區的農業生產者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打造富有特色與價值的農產品品牌。新時期,綠色有機產品的個性化、小規模化生產模式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消費群體多元化的消費需求,確保了農業經濟獲得了充分的發展動力。
2.1 積極改善交通環境。物流背景下,農產品在電子商務等互聯網平臺上的銷售力度大幅度增加。這不僅增大了農產品曝光率,拓展了農產品銷售途徑,也為我國農業經濟良性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近幾年,隨著新媒體平臺的快速發展,抖音、快手、淘寶等購物平臺受到了人們廣泛的喜愛。物流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在與新型電子商務緊密融合的同時,需要不斷加大交通道路建設力度,確保農產品能夠被快速地輸送到顧客受眾,進而從整體上提高農產品市場占有率,增加農產品銷售量,以及農業生產者的經濟效益。
2.2 優化農業生產結構。為了推動農業經濟獲得持續性發展,農業生產者需要給予農業生產結構優化工作足夠重視。具體措施如下:首先,農業生產者應對農業生產結構有一個清晰地認知。若生產結構不合理,或者生產方式老化,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農業生產的發展速度。與此同時,農業資本若未深入到農業生產中,也會制約到農業生產結構的優化程度。因此,新時期應不斷改善農業生產結構,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到生產行業,積極構建富有地域性特征的農業資本。其次,強化家庭戶之間的聯結。在我國現有的農業生產中,小規模家庭戶,農業生產模式較為常見。因家庭戶與家庭戶間的聯系較為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資本的注入以及農業生產規模化發展。因此,通過優化農業生產結構,積極推行農業生產規模化發展,有助于形成地域性農產品生產特色,積極打造本土品牌,推動農業經濟穩步、健康發展。
2.3 加大農村污染防治力度。從現有情況來看,絕大部分的農業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往往會使用一定的農藥進行病蟲害防治。此外,化學肥料等有機肥的使用率超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農產品生產質量。物流背景下,農業生產者應科學合理開展病蟲害防治與施肥等操作,方可以從整體上保證農產品生產質量,并有效維護鄉村環境的生態健康。土地是農業生產賴以生存的資源。若大劑量的應用化學肥料、化學農藥以及農業塑料,會對土壤環境以及鄉村生活環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需要給予環保工作足夠重視。科學合理管控化學肥料與化學農藥使用情況,并結合農村地區的白色污染等問題,制定出相應的防治政策,推動農業生產獲得持續性發展。
2.4 樹立生態農業發展理念。生產理念的科學合理性,直接影響到農業經濟發展情況。新時期,需要積極樹立生態農業發展理念,推動農業經濟獲得持續性發展。具體措施如下。首先,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要給予產業化發展、工業化發展足夠重視,加大農業經濟產業化結構優化力度。在工業生產過程中,要致力于解決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下所出現的各種規模化發展問題,充分調動起農業生產者的參與積極性,從整體上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與生產質量。其次,要給予農產品科學種植足夠重視,從整體上保證農產品的安全性與質量。在生產過程中要科學合理應用化肥與農藥,并在農產品進入流通市場前,做好相應的質量檢測工作,確保流通市場中農產品的安全性。最后,在農業生產生態化建設過程中,可以結合當地生產情況,積極開發特色旅游項目,將農業生產與旅游項目相融合,以此增加農民的附加收入,充分發揮出生態農業本身的價值。
2.5 積極構建農業服務體系。在生態農業建設過程中,為了推動農業經濟持續性發展,應加大農業服務體系構建力度。農業部門可以結合農業經濟發展情況,制定出相應的優惠政策。在制定優惠政策前,應深入實際,全面了解當地的農業市場、農業發展情況,并結合農業經濟發展趨勢,從整體上提高土地流轉效率,并將農業生態產品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向。積極推行生態農業產品規模化生產,并加大生態農業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在生態農業建設過程中,各個地區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富有針對性的發展方案。比如,有些地區的生態環境質量較差,在發展生態農業過程中,需要制定出相應的約束與管理機制,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力度,并有效開展水利水電設備維修工作,將制約生態農業建設的各項因素有效去除,并推動農業經濟持續性發展。
2.6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我國農業發展歷史悠久。在過往傳統的農業生產過程中,生產規模較小、農業生產多以個體戶形式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到科學技術的廣泛推行,以及農業生產規模化經營。與此同時,也制約了農業技術與農業生產方式的創新與優化。為了有效解決以上問題,除了優化農業生產結構,發展地域性聯合農業經營外,國家政府也應該制定出相應的扶持政策,為農業經濟持續性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首先,政府需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結合農業經濟發展所需,不斷健全農業知識體系與人才隊伍,創新農業發展路徑,完善農業體制化結構,積極發展農業科技水平。其次,國家政府應結合農業發展所需,在科技與設備方面制定出相應的補貼,鼓勵農戶全面掌握科技化的能源生產方式。加大先進生產技術應用力度,從整體上提高能源生產效率與質量。進而推動農業經濟獲得持續性發展。
總之,物流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既面臨著發展機遇,也面臨著一定的挑戰。在實際發展過程中,農業經濟發展往往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比如:交通條件、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生產技術、國家政策等因素。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直播、電子商務等平臺成為農產品的重要銷售渠道,這對物流行業的運輸效率、服務質量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上內容結合物流背景,提出了幾點農業經濟發展建議。希望相關工作者可以從中得到一定的啟發或者幫助,進而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獲得持續性發展。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