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麗麗
“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的提出,為綠色交通運輸體系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行動”被作為獨立章節列入《國務院關于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交通碳減排是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子議題,其中公路貨運是交通碳減排的重點領域。貨運領域利用RFID、定位追蹤、無線傳感、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智慧物流技術,可以有效降低公路貨運空駛概率,提升貨車實載率,降低貨車閑置時間,降低貨運事故率,可以有效推進貨物運輸行業綠色化、智慧化發展之路,進而促進綠色交通運輸體系的發展。
1.1 智慧物流感知識別技術。智慧物流感知識別技術解決了物流過程中貨物、設備、人、環境等信息的自動化識別、采集等功能,是智慧物流的起點,主要包括條碼技術、射頻識別技術、無線傳感技術、跟蹤定位技術等。其中,條碼、射頻識別技術等能夠為貨物運輸領域的數字化管理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各種定位跟蹤技術能夠全程追蹤貨物運輸狀態,解決透明化管理的問題問題;無線傳感技術、物聯網技術能夠實現貨運過程中各因素的互通互聯,保障貨運安全[1]。
1.2 智慧物流通信網絡技術。智慧物流通信網絡技術能夠及時反饋并傳遞信息,是智慧物流的神經傳導系統,可以滿足多場景、多樣化的通信需求,主要由傳輸網、接入網、數據交換技術三部分構成。其中傳輸網主要包括電信網、移動互聯網等,主要技術有IPv6、車聯網技術等;接入網主要有光纖、無線、以太網以及衛星接入,主要技術有Wi-Fi和WiMAX、藍牙、ZigBee等;數據交換技術主要實現數據的快速交換,代表技術為電子數據交換(EDI)。
1.3 智慧物流數據處理與計算技術。智慧數據處理與計算技術可以集聚大量數據并進行分類、分析、處理以及為物流管理企業提供預測、優化決策、建模、仿真、智能控制等服務,是智慧物流中的關鍵處理系統,主要包括大數據技術、智能控制技術、數據挖掘技術等等。大數據技術為物流領域中的各種決策、分析、資源匹配等提供技術支持;云計算具有強大的數據處理和存儲能力,為智慧物流的應用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平臺,基于云計算技術構建物流信息平臺可以實現供應鏈成員信息互通共享的需求,使鏈條上的信息能夠及時、準確、可靠地傳遞并處理,為實現物流環節中涉及到的各個產業鏈的協同發展提供了保障。智能控制技術主要應用于物流管理的優化、物流需求預測、物流決策支持、物流系統及問題的建模和仿真、全球化物流管理等方面;數據挖掘技術可以從大量的數據中挖掘隱含的有用信息,為物流決策、倉儲管理、運輸管理、配送管理等提供有力支持;智能視頻分析技術具有視頻圖像的自動智能分析、自動鎖定跟蹤、自動預警、自動告警、自動錄像、自動上傳等功能,可完成視頻異常檢測,強光、移動、遮擋、干擾以及圖像識別、文字識別等功能,主要應用于貨物追蹤、倉庫安防、智能停車管理等方面[2]。
2.1 交通擁擠,交通事故率高。在貨運體系結構中,公路貨運依然占據主要地位,交通設施建設投入資金大,且使用該領域整體事故風險高。交通事故率居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企業管理、監控方面不到位以及司機自身原因等內外因素,另一方面在于道路負荷重、基礎設施配套不足、監管力度不到位等外在因素。
2.2 運力結構松散,管理水平差異大。我國公路運力結構中,中小型貨運企業以及個體運營者所占比例遠超出大型貨運企業,由于運力分散,運輸市場同質化競爭嚴重,缺少有效的運營管理方式,運輸效率低下,同時貨運司機長期以來存在的勞動強度大、社會地位低、利益難以保障等問題都難以解決。
2.3 貨運領域碳排量控制任重道遠。在國家“碳中和”、“碳達峰”的戰略目標指引下,交通運輸行業低碳化發展意義重大,而在交通領域中,公路運輸的碳排放量占總排放量的80%以上,公路貨運一直是備受爭議的一種貨運方式,其帶來的尾氣排放對環境帶來了極大的污染,其中,二氧化碳排放占比最多的是作為主要承擔長途運輸同時也是公路貨運主要支撐載體的中重型卡車。
2.4 物流園區粗放式管理導致貨運效率低下。很多大型企業都擁有自己建設的物流園區,每天進出園區的貨車成百上千,司機流動量大,物流園區的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建設主要由入駐的企業各自完成,沒有統一的平臺進行管理,造成各個運作環節所涉及的信息流、物流、商流、資金流等出現紊亂、斷層現象,以致運營中問題層出不窮,客戶滿意度低,且園區業務同質化,缺少競爭力,無法實現預期盈利目標,沒有充足的資金引用智慧物流技術改造粗放式經營管理模式。
2.5 車貨匹配度低,車后市場缺失。物流行業潛規則下物流業務層層轉包,導致貨運交易過程復雜、交易周期長,各環節信息阻塞,一方面司機和貨主之間的鏈接出現重重障礙,運力無法有效及時匹配貨物,車等貨、貨等車時間長,貨車利用率低,貨車空駛率高,運輸效率低下,帶來極大的環境污染;另一方面,缺少信息化平臺有效打通保險公司、加油站、維修站、金融機構等互聯互通的橫向產業鏈,汽車后市場綜合服務體系缺失,不利于資源的集約化利用,進一步影響了貨運行業的進化升級。
2.6 運輸過程管理粗放,“黑盒”現象難以消除。公路運輸市場個體戶經營占比最大,中小運輸企業占比次之,公路貨運市場行業集中度低,低價競爭、粗放經營的局面依舊存在,缺少精細化管理和數字化運作。由于缺少有效的現代化管理手段,貨運領域普遍存在“效率黑盒”、“安全黑盒”、“成本黑盒”等現象,例如貨物運輸途中缺少對車輛運行狀態、司機工作狀態、貨物完好狀態的管控,無法做到運輸線路的最優規劃,無法及時排查安全隱患……加上在途各種費用的控制、統計以及結算都成為運輸中難以解決的問題。
3.1 構建智慧交通管理平臺。一是加強政府層面的智慧運輸管理平臺的構建,建立標準化的數據通道;二是推動智慧交通配套體系的建設如智慧公路的建設、智慧交通控制等,提升車路協同能力;三是發展“互聯網+物流”的組織新模式,打通物流鏈上的各個環節,構建“一站式”、“單式”物流服務體系,在長途貨運、城市配送等各個環節推動智能化、自動化設施設備的應用,并實現設施設備的互聯互通,提升整個物流過程的作業效率和管理水平[3]。
3.2 政企共享數據,實時聯動。政府在建立開放的云平臺中,應該圍繞交通運輸過程中人、車、路、事件等要素,將圖像、視屏、定位等自動采集技術以及自動識別技術應用于動態交通信息、數據的收集中,匯集大量交通管理數據,接入全國各省市交通主管部門以及企業,通過信息服務接口,開放交通運輸公共信息,共享數據,實現跨區域、跨行業的信息共享共用。例如交通運輸部通政府和企業合作的方式建立的“云平臺”,2018年已經接入25家省市交通運輸主管部門、43家企業和機構。
3.3 加強數據研究與政策支持,助力智慧貨運發展。一是加強運輸行業宏觀決策、執法監管、政務服務等領域的大數據的運用與研究,為貨運行業提供一站式的網上政務服務;二是通過交通信用、執法信息的跨區域、跨部門互通共用,加大失信與違規的懲罰力度;三是重視并鼓勵車聯網技術、環保型營運車輛的研究與運用,倡導“綠色交通”理念,促進運輸市場的智能化、網絡化發展。
3.4 數字化驅動智慧物流園區建設,構建智慧貨運的框架。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智慧物流技術,圍繞貨物運輸過程中的人、車、貨、路、油、錢、票、園區、場站等要素,構建數字化網絡平臺,完成智慧物流園區中關于智慧貨運的整體架構,改變粗放式的運營管理方式,打造全鏈條的數字化運營,量化、追蹤、管理運輸過程中的所有要素[4],提升物流園區的作業效率。
3.5 完善平臺服務功能,構建產業物聯網。以網絡貨運為發展契機,以運輸業務過程管理為主線,一是完善平臺的車貨匹配功能,構建完善的車貨匹配指標,按照“供需呼應”的原則從平臺數據庫中為用戶篩選出與需求相匹配的車輛或者貨物信息并提供給用戶,加強車貨匹配度,促進供需平衡,推廣“甩掛運輸”、“卡航”等新型運輸模式,進而為司機和貨主提供優質服務。二是連接貨運需要的更多生態資源,尋找橫向產業鏈上的能源型企業、物流裝備企業、保險公司、餐飲業、零售業等,為平臺用戶提供更多的更便利的增值服務,形成產業物聯網,促進資源的集約化。
3.6 引用智慧物流技術管控整個貨運過程。貨運企業可以運用數字化、智能化的管控技術和手段降低貨運全流程的事故率,提升貨運效率,降低貨運成本。例如出車前可以通過歷史數據對車輛進行風險評估,并根據風險等級合理配備數字化安全設備,同時根據司機狀態檢測數據有針對性地進行司機的培訓和運輸任務的匹配;運輸途中,以車聯網、GIS、GPS等技術為基礎,實時進行路徑的優化和管控,運用視覺感知技術實時監控司機駕駛狀態并即時干預和預警。在日常運營過程中,利用條碼技術、RFID技術、無無線傳感技術等智慧物流的感知識別技術實現各種數據的實時記錄和更新,運用大數據、云計算、數據控制等智慧物流數據處理與計算技術對海量的數據進行分析、復盤、調整,實現營運流程的在線化、可視化、透明化,配合運營環節標準化的制定和實施,進而進行優化貨運環節,提升管理效率。
“雙碳”戰略目標的提出,迫切需要貨運領域加快智慧物流技術的深度運用。在貨物公路運輸領域,加強車聯網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大力推廣智能貨車、新能源等節能環保型營運車輛,將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智慧物流技術廣泛運用于貨運領域的各個環節中,實現政府、企業、公眾、運營商等產業鏈成員之間信息的互通共享、協同發展,從而構建綠色低碳交通系統,促進貨物運輸市場朝著信息化、智慧化方向發展,利用技術實現降低能源消耗、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