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星怡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幼兒園越來越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應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應用于區域活動,向幼兒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是陜西省漢中市漢臺區H幼兒園實施的一項重要的、創新的教學舉措。幼兒園在區域活動中應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能夠激發幼兒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幫助幼兒樹立文化自信。
本文分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與區域活動相結合的價值,探討了H幼兒園在區域活動中運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出現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建議,以供參考。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意見》提出,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由此可以看出,國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在不斷提高。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與區域活動相結合,是幼兒園為普及非遺文化知識所做出的一項創新舉措,能夠讓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參與游戲的同時了解非遺文化知識,激發幼兒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
由于幼兒的認知水平有限,他們不能很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因此,教師應根據區域活動自主性、游戲性和娛樂性的特點,將非遺文化資源融入區域活動,讓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了解非遺文化。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在活教育方法論中提出“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讓幼兒在“做”的過程中學習。由于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的特點,教師應采用幼兒喜愛的活動方式,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設計不同的活動內容,以便于幼兒接受和理解。例如,H幼兒園中一班教師將漢中洋縣皮影戲融入區域活動,開設了皮影小劇場。教師選擇洋縣皮影作為主要對象,講述了洋縣皮影的發展歷程,讓幼兒通過摸一摸、看一看,感受皮影這一獨特的表演材料。之后,教師在區域活動中投放幼兒熟知角色的皮影,并為幼兒布置了專門的皮影表演幕布,引導幼兒通過操作皮影進行簡單的故事表演,讓幼兒體驗了皮影戲的樂趣,了解了皮影戲的相關知識。

美育是指培養幼兒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能力的教育,也稱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是幼兒園美育工作的重要內容,《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要“創造條件讓幼兒接觸多種藝術形式和作品”。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獨特的美,幼兒園應創造條件,讓幼兒欣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從而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寧強羌繡中有著各種精美的圖案,包含了動物、植物等大自然元素,色彩艷麗,能夠吸引幼兒的注意力。H幼兒園中四班教師利用羌繡的這一特點,將寧強羌繡作為區域活動的一部分,在區域中投放了含有羌繡的服飾和裝飾品。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帶領幼兒認識羌繡,讓幼兒了解羌繡獨特的繡法以及羌繡的發展歷程。通過展示羌繡實物,幼兒能近距離感受羌繡的美;通過穿上帶有羌繡的服飾,幼兒可以感受羌繡的實用性。教師還在區域活動中投放了安全的羌繡材料,引導幼兒自己動手操作,繡出簡單的圖案,從而讓幼兒直觀地感受非遺文化的美。
筆者對漢臺區H幼兒園在區域活動中應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對教師的觀察和訪談,發現了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在與教師談話的過程中,當談到“教師如何理解非遺文化?非遺文化包括哪些內容?”的問題時,五位教師中有四位教師將非遺文化簡單地理解為傳統文化,對于一些非遺文化的誕生過程并不了解。由此可見,部分教師對非遺文化的認識還不到位。還有部分教師開展非遺文化教育活動前的準備工作不充分,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只是單純地讓幼兒觀看視頻,沒有為幼兒提供詳細、生動的講解。例如,在為幼兒講解寧強羌繡時,教師容易將寧強羌繡與其他類型的刺繡相混淆,準備的圖片中包含其他類型刺繡,導致幼兒對寧強羌繡的認識不夠深刻,無法體會羌繡的獨特性,從而無法實現預期的教學活動目標。
區域活動雖然是一項幼兒自主選擇、進行的活動,但是也需要教師的組織與指導。由于幼兒對非遺文化的了解不足,教師更應在幼兒參與非遺文化區域活動的過程中,為其提供相應的指導和幫助。但是,部分教師組織區域活動的能力有待提升,在開展區域活動前沒有制定具體的活動目標與計劃,導致幼兒較為迷茫,不知道如何進行游戲。同時,由于幼兒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他們在非遺文化區域活動中的興趣不能得到很好的延續。例如,在皮影小劇場活動剛開始時,中一班幼兒表現出強烈的興趣,但由于缺乏相關的操作經驗,沒有具體的故事情境,幼兒逐漸對活動失去興趣。這會導致在下一次區域活動中,可能出現沒有幼兒愿意參加皮影小劇場活動的情況。這些問題的出現與教師的組織能力不足有很大關系,除了缺少具體的活動目標,一些教師對自己在區域活動中的定位不明確,沒有把握好介入時機,且介入的方式不當,從而影響了區域活動的開展效果。
通過調查,筆者發現幼兒園給教師提供的專業培訓機會較少。由于缺乏專業培訓,教師在了解非遺文化知識的過程中較為盲目,對于非遺文化的了解程度參差不齊。大部分教師希望園所可以邀請一些非遺文化傳承人來園提供培訓,幫助教師了解系統的、專業的、全面的非遺文化知識。幼兒園不僅要對幼兒進行非遺文化教育,更應注重對教師進行非遺文化知識培訓。只有教師對非遺文化有了充分了解,才能為幼兒普及非遺文化,使非遺文化教育達到理想效果。
教師職業道德要求教師樹立終身學習意識,“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鉆研業務,勇于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要想幫助幼兒全面地了解非遺文化,教師首先自己要學習了解相關知識,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文化修養。教師可以利用閑暇時間閱讀相關書籍,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歷程以及不同地區之間非遺文化的差異。只有教師自己擁有豐富的非遺文化知識,才能為幼兒答疑解惑,幫助幼兒深入了解非遺文化,使得對幼兒的非遺文化教育達到理想效果。教師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還要主動思考,比如哪些非遺文化知識適合相應年齡階段的幼兒學習、如何將復雜的非遺文化知識轉化成幼兒能直觀感受的知識等。教師也可以定期開展研討活動,與其他教師相互交流、學習,從而豐富自己的知識和經驗。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區域活動的開展并不是完全放手不管,教師要明確自己在區域活動中的地位,發揮觀察者和引導者的作用,認真觀察幼兒的一舉一動,抓住教育契機,促進幼兒發展。區域活動的開展離不開教師的組織與規劃,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區域活動,在活動前制定好目標、活動中及時指導、活動后客觀評價和積極反思。以中一班皮影小劇場的活動為例,教師在開展活動前制定了活動目標,告知幼兒在本次活動中要表演哪一個故事,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在活動過程中,如果幼兒出現注意力分散的情況,教師應第一時間了解原因,并靈活調整活動內容,延續幼兒的興趣。在活動結束后,教師要組織幼兒針對活動內容展開評價、總結,讓幼兒相互分享在皮影小劇場活動中表演的故事以及表演過程,以幫助幼兒加深對皮影的認識。此外,教師在活動結束后還要進行反思,總結幼兒出現注意力分散的原因,以推動后續活動的開展。
非遺文化教育僅僅依靠幼兒園是不夠的。因此,政府應發揮號召作用,與幼兒園合作,幫助幼兒園邀請非遺文化相關專業人員進入幼兒園,為幼兒和教師講解非遺文化,使幼兒更加深入地了解非遺文化知識。教師可定期組織幼兒參觀與非遺文化相關的文物,讓幼兒身臨其境,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