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諸華芬
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幼兒勞動習慣的形成,有助于培養他們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后生活也有深遠的意義。”由此可見,勞動教育對幼兒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基于此,本文結合筆者所在幼兒園項目“樂當家游戲化課程的園本行動”中的“我是小當家”實踐活動,談談幼兒園如何開展勞動教育。
我園秉持“教育就是生活的傳承和創造”的辦園理念,圍繞幼兒一日活動建構勞動課程,提出了“我的生活我照顧、我的內務我整理、我的環境我做主、我的問題我解決”和“自我管理時時做、服務同伴日日做、家務勞動人人做、社會責任處處做”的“四我四做”行動理念,以期幫助幼兒解決各種問題,讓幼兒實現“自主計劃、自然營造、自發探索、自信表達、自由創造、自在生長”,從而形成“會自理、愛探索、有擔當、樂創美”的核心素養。
我園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導向,結合陳鶴琴“活教育”理念,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圍繞幼兒生活自理、生活習慣、生活能力,依據“當家”勞動課程,明確了勞動課程的總目標,即讓幼兒從勞動中獲得真實而豐富的勞動體驗,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安全防護意識;在勞動中積極思考和解決問題,形成自信、專注、責任、友善、感恩等良好品質;感受和欣賞勞動帶來的整潔之美、有序之美、自然之美等。我園教師還根據課程總目標,詳細制定了小中大班“當家”勞動的目標(見表1)。


表1 小中大班“當家”勞動的目標
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務性勞動是幼兒園勞動的主要內容。我園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梳理生活自理內容,尋找勞動教育突破點,針對各年齡段幼兒的特點,創設勞動情境,并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遵循“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的原則,定期開展不同的勞動活動。
我園教師在區角中創設勞動環境,通過角色游戲、結構游戲、益智游戲等,有意識地培養幼兒的勞動興趣,幫助幼兒掌握一定的勞動知識和基本勞動技能。比如,在角色游戲“娃娃家”中提供玩具娃娃的衣服、褲襪等生活日用品,讓幼兒扮演“媽媽”給“娃娃”喂飯、換衣、扣紐扣等;在生活區內,讓幼兒學習晾曬衣服、系鞋帶等;在益智區內,讓幼兒學習整理各種操作材料;等等。
我園特意在室外為大班幼兒留出了一塊“試驗田”,讓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與需求選擇種植內容,親身體驗翻土、播種、澆水、施肥、除草等勞動,并在此過程中學習分工協作、交流分享,從而獲得各方面能力與素養的全面提升。
我園教師挖掘節日活動中的勞動元素,開展了許多趣味勞動活動,如在端午節帶領幼兒制作香袋、包粽子、繪制彩蛋;在中秋節帶領幼兒制作月餅和月餅盒。我園還推出了“勞動日”課程,將每周五定為“全園勞動日”,組織各班幼兒參加力所能及的全園性勞動。
我園圍繞“樂當家”游戲元素,重點打造以下園所環境。
1.季節性“一廳”。我園發揮每一位教師的特長,根據季節變化定期更新門廳的環境創設,使其變得富有生命和靈氣,像溫馨的家一樣吸引幼兒,以保證課程的實效性。
2.生活化“二區”。我園教師在班級區域中開辟了“生活服務區”和“生活游戲區”。“生活服務區”指向能力發展,旨在讓幼兒學會服務自己的生活;“生活游戲區”指向情感態度和社會交往,旨在增強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在這兩個區域中,教師為幼兒提供操作圖示,投放相應的工具和材料,供幼兒操作、體驗,讓幼兒學習穿衣疊褲、清掃地面、制作美食等勞動技能。
3.角色類“三廊”。我園將一樓到三樓的走廊創設成了主題不同的三條街區,即“娃娃家”“小商店”和“主題館”。一樓“娃娃家”旨在讓幼兒在家庭化、情趣化的環境中學習本領、學會生活自理,在操作過程中樹立“我能行”的信心,增強自我意識。二樓“小商店”提供具有操作性和開放性的材料,讓幼兒在活動中學會整理、歸類和有序擺放,養成良好的整理習慣。三樓“主題館”以制作一件商品為主題,讓幼兒從收集材料、設計產品、操作探索、成品展示等一系列活動中體驗制作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4.種養殖“四園”。我園開辟“空中花園”“四方菜園”“嬉水樂園”“角落寵物園”等不同種養殖基地,利用園所特有的室內外空間環境,嘗試讓幼兒開展種植活動,通過觀察、測量等方式探索植物的生長規律。
5.做中學“五坊”。我園打造“魯班木工坊”“生活廚藝坊”“美工勞作坊”“環保建構坊”“布袋創想坊”等游戲基地,圍繞“樂當家”游戲元素,提供豐富的工具和材料,讓幼兒參與各種生活性勞動,了解、使用各種勞動工具,以激發幼兒參與勞動的興趣,幫助幼兒增強勞動能力。
6.主題式“六場”。我園本著“豐富、樂趣、創意”的課程環境理念,合理規劃園內外空間,挖掘生活中常見物品的功能,創設了“農家樂”“勇闖關”“探自然”“巧運送”“趣民間”“競技場”等主題游戲區,豐富了幼兒的戶外活動,既為幼兒強身健體創造了條件,又為幼兒增強解決問題能力、生活能力奠定了基礎。
我園打破傳統的勞動教育模式,在尊重幼兒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巧妙地將勞動教育滲透在幼兒一日生活中,讓幼兒自然習得自我服務和為集體服務的基本技能。同時,我園充分利用幼兒周圍環境中的資源,為幼兒設計多元化的勞動體驗課程,如生活小達人、綠植小園丁、安全小衛士等,組織幼兒體驗勞動,讓幼兒學會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實現快樂勞動。
勞動教育不是孤立的,具有滲透性,它可以滲透在園區的各種節日活動、游戲活動和主題課程中。基于此,我園每學期都會以年級組為單位開展專題活動,通過自制手工作品、制作食物等,把勞動教育融入其中,讓幼兒獲得全面的發展。
我園通過專題培訓、活動展示、案例分享等方式,向家長傳遞勞動教育觀念,鼓勵家長在家里給幼兒提供勞動的機會,讓幼兒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園還公開招募家長,設立了“家長智囊團”“家長助教團”“愛心服務團”等,充分發揮家園共育優勢,以增強勞動教育成效,促進幼兒全面健康成長。
在“我是小當家”課程建設中,我園非常重視課程審議,先由教研組明確課程導向、安排勞動活動,再由教師進行自我審議,最后由年級組進行把關再審議,促使教師進行深入思考,以保證勞動課程的適宜性和有效性。
我園依托園本教研,聚焦幼兒發展和勞動課程觀念引導,采用研討典型課例、打磨優質勞動活動課程、觀摩環境創設現場等方式,深入探討課程實施要點、實踐過程的指導、環境支持等,以提高勞動課程的質量。
1.從“新”規劃:打造“三園四坊”勞動體驗場,拓展幼兒活動的空間。我園創設了菜園、果園、花園,讓幼兒參與種植活動,觀察植物的生長與四季變化,體驗勞動的快樂與艱辛,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同時,我園將室內的功能室搬到戶外的大自然中,建造了“小木坊”“小廚房”“小畫廊”和“小舞臺”,讓幼兒在各種勞動體驗中形成“會自理、樂探索、善交往、有擔當、樂創美”的核心素養。
2.從“行”入手:梳理“當家勞動”園內服務清單,解決幼兒日常生活問題。我園圍繞“四我四做”行動理念,巧妙地將勞動教育滲透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關注幼兒的自我服務和集體服務,逐漸完善了小中大班勞動課程的目標,并設置了課程內容與勞動清單,讓幼兒在勞動中親身體驗“當家”的快樂和光榮。
3.從“型”整合:建構“當家勞動”課程故事集,驅動前瞻項目長遠發展。我園創新利用幼兒周圍環境中的資源,為幼兒創建多元、特色、常態化的勞動體驗課程,組織幼兒體驗勞動,并將幼兒的勞動故事整理成“小當家”故事集,形成電子課程資源包。
我園搭建平臺,定期組織教師分享和交流勞動課程實踐中形成的優秀案例、課程故事、課程經驗等,讓教師明確課程實踐中自身的作用與價值,以樹立教師實踐變革的信心,進一步激發教師研發勞動課程的熱情,從而實現勞動課程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