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秀娟
幼小銜接階段的學習是教師、幼兒園、家長為了幫助幼兒快速適應小學生活而開展的系列活動,是幼兒園系統化學習的一部分。認知能力是幼兒參與學習活動,獲得知識、促進技能發展的基本能力,認知發展理論、認知彈性理論、認知行為理論、認知智能理論是培養幼小銜接階段幼兒認知能力的理論基礎,對教師的教學活動起著指導性作用。數學認知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科學領域的構成內容,包含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數、量及數量之間的關系;感知形狀與空間的關系。本文基于5~6歲幼小銜接階段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發展規律,依據認知發展相關理論,從認知能力和數學活動兩方面入手,具體闡述幼小銜接視角下幼兒數學認知能力的培養價值及培養策略。
在兒童的31個能力發展敏感區中,五歲左右的幼兒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較為敏感,數學認知能力較強,在這一階段開展適宜、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有利于激發幼兒數學學習的興趣,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和學習品質,為幼兒小學數學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從而實現優質的幼小銜接教學。幼兒數學學習的過程是思維加工、整理、分析數學符號的過程,也是幼兒思維訓練的過程。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邏輯性能讓幼兒在數學認知活動、訓練中,增強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讓幼兒在解決數學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更好地運用數學眼光認識世界、看待世界。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指出,教學活動內容既要符合受教育者的實際現有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在激發受教育者探究興趣的同時,促進受教育者知識、能力的提升。《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也對幼兒教學活動內容的選擇提出了三個原則。在原則的要求下,教師在選擇數學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既要重視各領域之間內容的橫向整合,又要不斷創新教學活動的展現形式,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選擇適當的數學教學內容。幼小銜接階段的幼兒正處于前運算階段向具體運算階段過渡的階段,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并未達到完全脫離實物的程度,但對事物守恒性的認知處于萌芽發展時期,已經初步建立了數學符號意識。因此,教師可以從數學符號角度入手,培養幼兒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部分,對5~6歲幼兒的要求是能發現事物之間的簡單排列規律,并嘗試創造新的排列規律;能發現生活中許多問題都可以用數學方法來解決,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
以數學活動“學習按規律排序”為例,幼小銜接階段的幼兒經過兩年多的數學知識學習,已經初步具備了數學符號意識,對“規律”的概念也有了一定認識。教師在幼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開展本次數學學習活動,旨在培養幼兒通過觀察、推理發現規律和掌握規律的能力,并進一步增強幼兒發現規律的能力,讓幼兒在探究與創造規律中體驗排序活動的樂趣。教師以《小動物鋪小路》繪本故事引入數學活動,對幼兒說:“小朋友們,快來看一看老師為你們帶來了什么,這里有多少座房子呢?這些房子分別是誰的家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通過房子的特征辨認出小瓦房是老虎的家,紅蘑菇房是小兔的家,小木房是小猴的家。接著,教師對幼兒說:“天黑了,在外面玩耍了一整天的小動物們要回家了,走到一半卻發現回家的路被人破壞了,這可難壞了沒有工具的三只小動物,小朋友們一起來按照小動物的修路方案,幫助小動物們鋪路,送它們回家吧。”
老虎的修路方案為:利用大小不同的三角形、梯形,按照形狀大小的規律排序。
小猴的修路方案為:利用正方形、梯形、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按照幾何圖形的規律排序。
小兔的修路方案為:利用黃、綠、藍三種顏色的圖形,按照顏色規律排序。
教師在講述了三只小動物的修路方案后,引導幼兒進行思考與交流,并鼓勵幼兒利用手中的教具,探索排列規律,完成“鋪路”任務。
幼兒A說:“依據老虎的修路方案,可以按照大三角形、大梯形、小三角形、小梯形的規律排序。”
幼兒B說:“依據小兔的修路方案,可以按照黃、藍、綠、黃、藍、綠的顏色規律排序。”
幼兒通過交流和分享發現,三種小動物給出的修路方案實際操作起來,并不是只有一種結果,但無論哪一種結果,都離不開一個最基本的規律。于是,教師引導幼兒從上述三個小動物的排序方案中總結出數學符號,如小兔的修路方案,將三種顏色第一種出現的設定為A,第二種出現的設定為B,第三種出現的設定為C,可以觀察到無論顏色如何變化,最基本的排列規律均為ABCABC。教師在帶領幼兒分析了小兔子修路方案的基本排序規律后,讓幼兒分小組自主探究老虎和小猴修路方案的基本排列規律,并用數學符號表示出來。
在幼兒自主探究活動結束后,教師引導幼兒開展分組操作練習,將為幼兒提供的所有游戲活動材料分為四組,每組操作要求如下。
曬果脯:請小朋友們按照AABB、ABAB或AAB的規律將手中的果脯排序。
鋪小路:將屏幕上的規律用繪畫的形式展現出來。
看一看、填一填:觀察教師給的圖示,找出圖示中物體排序的基本規律,并將空缺處補齊。
創作小能手:利用手中的串珠,自行探究排序,創造規律。
通過上述四個環節的練習,幼兒關于找規律、創造規律的能力獲得了由淺入深的發展,思維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水平、特點具有個體差異性,認知能力的發展水平各不相同。因此,教師要尊重幼兒在學習中認知發展的個體差異,根據班級幼兒認知水平的實際發展情況,制定不同層級的教學目標,既要關注到發展較快幼兒的能力提升需求,又要關注到發展較慢幼兒的能力奠基需求,保障每一名幼兒在數學活動中都能有適合自己能力提升的活動內容,以促進幼兒數學能力的發展。
點數是幼兒階段需要掌握的一項數學技能。5~6歲的幼兒已經萌生了物體認知守恒概念,能通過點數認識到物體的數量不會因排列形式、空間位置的變化而產生變化。為了鍛煉幼兒的點數及一一對應能力,教師可以開展“七以內的點數和一一對應”數學活動。
在數學活動開展之前,教師要準備如下教具:兩幅6和7的圖畫;1~7的圖片及數字卡片;1~7兩種顏色的游戲撲克牌。
教師可以利用《彩虹的約定》律動作為數學活動的導入環節,通過律動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渲染數學活動氛圍。在律動結束后,教師可以向幼兒介紹剛剛做的律動名字叫作《彩虹的約定》,并詢問幼兒:“你們了解的彩虹是什么樣子的?”引導幼兒說出彩虹有七種顏色,從而引出本次數學活動的主要內容“7”。教師可以將本次數學活動的教學目標設定為讓幼兒觀察數量是7的物體,感知并想象7的概念,認識并點數7,了解7在不同場景下代表的具體含義,可以將事物一一對應。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幼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幼兒分析、理解7的具體含義,幫助幼兒建立物體守恒概念;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幼兒,教師則可以重點引導幼兒觀察并正確點數7的物體,讓幼兒學會將事物一一對應,在掌握基本數學知識的基礎上,適當鍛煉幼兒的想象能力,讓幼兒體會7的具體含義。

面對即將步入小學生活、處于幼小銜接階段的幼兒,部分家長會產生焦慮情緒,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了錯誤思想觀念的影響。《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幼兒園可以針對幼小銜接階段幼兒的家長,分階段開展家長培訓講座,幫助家長了解此階段幼兒的認知發展特點、思維發展水平、相應教育階段幼兒應達到的能力水平等。教師可以向家長推薦一些適合在家庭教育中開展的數學認知活動,指導家長開展科學有效的家庭數學教育活動。
教師要與幼兒家長密切聯系,如在開展“認識10以內的序數”數學活動時,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如水果、蔬菜,或者開展“小馬達”數學游戲,幫助幼兒初步了解10以內的序數,但僅依靠數學活動,難以讓所有幼兒都完全理解活動中涉及的知識內容。此時,教師可以將本次活動的教學目標和需要幼兒掌握的能力與家長溝通,讓家長有意識地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幼兒的序數概念,如指導家長利用家庭聚會鍛煉幼兒的序數認知與運用。家長在讓幼兒給長輩送禮物時,可以將以往“這個禮物給奶奶,這個禮物給爺爺”的說法改為“這個禮物給走過去的第一個人,這個禮物給走過去的第三個人”,讓幼兒自己判斷禮物應該送給哪位長輩,以此鍛煉幼兒的傾聽能力與理解能力,加深幼兒對序數的理解,增強幼兒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反應能力。
總而言之,在幼小銜接階段開展數學教學活動,培養幼兒的數學認知能力非常重要,能豐富幼兒的數學知識儲備,幫助幼兒建立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讓幼兒學會運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促使幼兒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強數學學習的信心。知識、技能的均衡發展,數學學習興趣的激發,能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活動,實現幼小銜接數學方面的平穩過渡。為此,教師要從科學選擇數學學習內容、制定多層數學學習目標、選擇適宜靈活的教學手段、加強家庭教育科學指導等方面入手,不斷提高幼小銜接階段數學教學活動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