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曉靜
繪本是利用圖畫和文字相結合的形式來講述完整故事的一種兒童讀物,其內容生動、畫面精美、形式多元,涉及幼兒園教育的多個領域,可以為幼兒提供一個認知世界的獨特視角。數學繪本利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與幼兒的生活、游戲情境相融合,在閱讀數學繪本的過程中,幼兒可以通過猜想、討論、比較推理、實踐探索以及動手操作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并應用于生活,最終獲得感性的、具體的數學經驗。幼兒階段是幼兒學習數學的啟蒙期,教師將幼兒喜愛的繪本融入數學活動,可以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對幼兒建立數概念、形成初步的邏輯思維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平時的生活中,幼兒雖然會接觸到許多數學元素,但數學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比較抽象、枯燥,無法很好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而教師利用繪本開展數學活動可以使單調、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趣味化、形象化和生活化,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能有效提高幼兒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有助于增強數學活動的效果。
隨著全民閱讀時代的到來,家長和教師都特別注重幼兒的閱讀興趣和學習體驗。數學繪本為幼兒學習數學知識提供了一種相對簡單的方法,它不僅可以幫助幼兒輕松地掌握數學知識,還可以讓幼兒享受閱讀的樂趣,對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有著重要的意義。具體來講,繪本在數學活動中的價值與意義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講述。第一,對幼兒來說,繪本的畫面與內容豐富,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在好奇心和興趣的驅使下主動探索和學習,這有助于增強數學活動的效果,開發幼兒的智力。第二,對教師來說,利用數學繪本組織活動,課堂效率會更高,更能促進幼兒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有助于增強數學活動的效果,讓幼兒獲得更好的發展。第三,對家長來說,在“雙減”政策實施后,家長與幼兒相處的時間更為充裕,親子閱讀也成為親子陪伴的一種方式,家長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現階段數學活動的內容,選擇合適的繪本開展親子閱讀,既可以實現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又可以幫助幼兒鞏固所學知識,有助于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在利用繪本開展數學活動時,教師要結合幼兒的前期數學經驗和生長經驗提取繪本中的數學元素,從中梳理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以保證數學活動的效果。在利用繪本開展數學活動的實踐中,筆者總結提出了“讀—問—思—辯—玩”的教學模式,以更好地支持幼兒的主動建構。
如果教育就是生長、生長就是目的,那么數學繪本中的情境就是滋潤生長的載體、呵護生長的通道。數學繪本中一個個有趣的數學故事體現了幼兒的童真、童趣,符合幼兒的認知和思維特點,貼近幼兒的生活,能為數學活動提供有趣的情境。在利用數學繪本開展數學活動時,教師應采取多種方式,創設良好的數學學習情境,促使幼兒主動學習與探索。教師可以采用語言描述,讓幼兒進行模擬想象,也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為幼兒呈現相關的視頻和圖片,營造良好的氛圍,還可以讓幼兒在真實的場景中開展實踐活動。此外,在數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將繪本作為情境創設的工具,讓幼兒通過閱讀繪本進入情境,以幫助幼兒發現數學問題,增強學習效果。
例如,在小班下學期“圖形王國”的主題活動中,教師提前準備了各種關于圖形的書籍,如《形狀夫婦和他的孩子們》《逃跑小鎮》《方塊兔子過生日》等。幼兒對新投放的書籍非常感興趣,認真地閱讀并積極與同伴交流,很好地理解了相關圖形的概念。
“問”是指教師的有效發問與幼兒的主動提問、不斷追問。教師可以采用多種問答方式,啟發幼兒的思考,促使幼兒主動參與數學活動,以增強幼兒的數學能力,促進幼兒智力的發展。
1.設置懸念,進行有效提問。幼兒對周圍事物的數量關系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教師可以借此利用繪本設置懸念,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借助有效提問幫助幼兒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從而促進幼兒數學思維的發展。
2.自問自答,激發學習興趣。教師通過有效的提問能引起幼兒的注意,引入新的內容,從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在數學活動中,教師提出問題后,幼兒可能由于經驗和認知水平的限制難以作出有效的回答。這時,教師可以通過自問自答引出新的教學內容。
3.不斷追問,挖掘思維深度。教師要準確把握幼兒的關鍵經驗,采用多種提問方式不斷追問,直到幼兒能正確解答數學問題、深入理解數學知識,以保證數學活動的效果。
例如,在小班數學活動中,教師引入了繪本《大懶蟲的故事》,引導幼兒仔細觀察,數一數人和鼴鼠的數量,讓幼兒感知數的等量關系,并讓幼兒猜測柿子到底會被誰吃掉,讓幼兒帶著問題繼續閱讀繪本故事。在幼兒回答問題后,教師又問幼兒:“接下來誰來了?來了幾只?現在人和動物的數量相等嗎?”幼兒回答:“來了3只蒼蠅,樹下坐著3個人,他們一樣多。”在活動的最后,教師投放了相關材料,讓幼兒動手制作繪本中的角色形象,比較他們之間的數量關系,使其自主發現數學規律。
4.同伴提問,培養幼兒的發散性思維。同伴提問是指教師引導幼兒之間相互提問,促進幼兒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從而培養幼兒的發散性思維。幼兒積極主動地提出自己通過閱讀繪本發現的數學問題,并通過主動思考和同伴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可以增強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數學能力。
幼兒的思考是有指向性、有步驟和基于已有知識經驗的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幼兒進行思考,幫助幼兒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奠基。
例如,繪本《找靴子的貓》講述了一個非常生動有趣的故事,利用淘淘幫助流浪貓找靴子的情境導入。為了快速找到紅色的靴子,淘淘利用了分類的方法。故事的最后,淘淘來到了一個神奇的海底世界,這里有各種各樣的魚,他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成功將魚分類,故事到此結束。繪本中隱含了觀察、想象、歸類等數學內容,不僅可以讓幼兒了解分類的方法,還可以幫助幼兒養成收納整理的好習慣。在開展有關分類的數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引入這本繪本,引導幼兒思考還可以用什么方法將魚分類,讓幼兒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輕松掌握物品歸類的方法,幫助幼兒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辯”是指辯論和辯證。辯論是幼兒根據問題提出自己的思考結果,并通過討論得出結論。辯證是幼兒對自己得出的結論進行論證、評價和反思性思考。在利用繪本開展數學活動時,教師要結合幼兒的前期經驗,提取繪本中的數學元素,并引導幼兒進行交流與辯論,讓幼兒從中學到更多數學知識。
例如,筆者利用繪本在大班開展了數學活動“朱迪警官破案記”,在原繪本的情節上作了一些改動,增添了一些懸疑線索,并讓幼兒以小警官的身份參與數學活動,采取小組、集體等不同形式進行辯論、交流、思考,讓幼兒辨認“小偷”。在辯論過程中,有的幼兒覺得狐貍是“小偷”,因為它的毛發是紅色的,緊接著就有幼兒推翻他的說法。這名幼兒認為雖然狐貍的毛發是紅色的,但它爪子的形狀卻與“小偷”留下的腳印不一樣。在辯論結束后,教師引導幼兒進行辯證,讓幼兒為自己的觀點和結論的正確性提供證據,從而培養幼兒的數學邏輯思維,讓幼兒在活動中收獲成長。
幼兒是在“玩”的過程中學習知識的,“玩”既是手段也是目的。“玩”的手段性體現在幼兒通過玩游戲能獲得思維的提升和能力的發展。“玩”的目的性體現在“玩”能為幼兒提供一個“虛擬的任務”,促使幼兒運用學到的知識、技能和方法,不斷地嘗試和探索,從而將所學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能力,即“玩”是應用,是學習的目的。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將數學活動的鞏固練習環節轉換成幼兒更感興趣的游戲形式,形成了活動類、表演類、教具類和規則類等多種游戲形式,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學到更多數學知識,從而獲得成長。
例如,小班幼兒需要掌握5以內的手口一致點數,認識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和長方形。基于此,筆者利用數學繪本《一粒紐扣》開展了相關的數學活動,引導幼兒觀察并講述繪本中紐扣的特征。在活動前,幼兒已經能正確區分紐扣的大小、顏色,但對形狀的描述還不是很準確。于是,筆者將形狀和數量的感知作為本次活動的重點,引導幼兒在區角游戲中為小動物扣紐扣,讓幼兒在反復觀察、認真比較和大膽表述的過程中獲得經驗的積累。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它和生活是緊密聯系的。在數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借助繪本創設相關的游戲情境,引導幼兒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增強幼兒的知識應用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小刺猬穿項鏈》繪本開展數學活動,創設開項鏈小鋪的情境,給幼兒提供各種各樣的珠子,引導幼兒將珠子按照自己喜歡的顏色與順序排列,讓幼兒在動手操作中感悟色彩的魅力,掌握簡單的、有規律的排列方法。
綜上所述,繪本在幼兒園數學活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利用繪本開展數學活動,能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象化、趣味化,對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具有較好的效果,有助于促進數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因此,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數學活動的目標,選擇適宜的繪本故事,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以充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促使幼兒積極主動地投入數學活動,從而增強數學活動的效果,培養幼兒的數學邏輯思維和思考能力,為幼兒的全面發展作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