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麗萍
在當下幼兒園藝術活動中,經常可以看到音樂主題與美術主題相互獨立的現象。如何促進音樂與美術活動相融合,成為幼兒園大班教師在藝術活動中重點思考的問題。本文根據大班幼兒藝術活動特點,提出了音畫相融的方法,并對其實現路徑展開探究,以期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經驗。
大班幼兒藝術活動音畫相融,源于音樂與美術的異質同構。所謂異質,是指音樂與美術分別屬于藝術的兩個范疇,即聽覺藝術和視覺藝術。而同構是指音樂與美術同為藝術的表現形式,具有相通之處。根據音樂與美術“異質同構”特點,教師可實施大班幼兒藝術活動的音畫相融,在音樂中開展美術活動,鼓勵幼兒自由繪畫;以美術作品輔助音樂活動的開展,豐富活動背景與形式,培養幼兒高雅的藝術情趣,提升他們的藝術鑒賞與創造水平。

音樂可以調動幼兒的聽覺,激發幼兒的想象力,為幼兒進行繪畫活動創造良好條件。因此,在大班幼兒藝術活動中,教師可以從欣賞、表現兩個層面出發,在繪畫活動中融入音樂。
1.聆聽與欣賞:在流淌的音樂中感受美術畫面。欣賞在前,創造在后,將欣賞的經驗應用于美術創作活動,這是大班幼兒進行繪畫的基本規律。遵循這一基本規律,教師可以在欣賞階段融入音樂,先引導幼兒聆聽音樂,讓流淌的音樂成為幼兒欣賞畫面的背景,再使幼兒在濃厚的藝術氛圍中自覺遷移音樂欣賞體驗,感受眼前的畫面。
例如,在“熱鬧的新年”大班幼兒藝術活動中,為了讓幼兒欣賞美術作品,感受新年帶給人們的歡樂和幸福,教師提前準備了有關放鞭炮、貼對聯、看春晚、吃年夜飯的新年圖畫,并準備了音樂《新年好》《歡歡喜喜過新年》等。在活動開始時,教師首先播放“迎新年”主題音樂,讓幼兒認真聆聽,并通過“小朋友們,聽了這段音樂,你們有沒有想起過年的經歷呀”這種問題,了解幼兒聆聽音樂的感受,鼓勵他們說出音樂中蘊含的“新年之美”“新年之趣”。隨后,教師可通過多媒體展示美術作品,通過引導性語言“哇!小朋友們的新年回憶都好精彩呀。音樂可以讓我們感受新年的快樂,那這些美術作品是不是也能讓你們想到新年呢?它們美在哪里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引導幼兒主動欣賞不同的畫作,感受其中的新年氣息,交流自己的真實感受。
在這樣的活動中,幼兒先被流淌的音樂激活聽覺感官,調動“過新年”經驗與“迎新年”情感,對新年產生討論熱情,然后被對應的畫面激活視覺感官,遷移音樂欣賞經驗,從而達到良好的活動效果。
2.想象與創造:在美妙的音樂中表現美術畫面。在欣賞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進行創造活動,讓幼兒通過繪畫的方式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與想象。在創作活動中融入音樂,對幼兒具有啟發性作用,可以拓展幼兒的想象空間,增強其創造能力。
例如,在“獅子和森林”大班幼兒藝術活動中,教師可以設定故事背景,先向幼兒講述獅子的故事,讓幼兒對獅子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教師可以以音樂《獅王進行曲》為輔助,引導幼兒感受音樂渾厚低沉的旋律,聆聽獅子威猛的吼聲,想象獅子在森林中邁著穩健的步伐、帶領其他動物活動的畫面,打造動態的音畫融合情境。在此基礎上,幼兒可以充分發揮創造力,將腦海中的畫面畫下來。教師將音樂貫穿于幼兒的繪畫過程,能夠創造生動的情境,激發幼兒的想象力,使他們的繪畫充滿童真童趣。
音樂在大班幼兒美術活動中具有輔助作用,同樣,教師也可利用各種各樣的畫作,讓幼兒更加直觀地理解音樂,促使幼兒自由地創造音樂。教師要遵循幼兒音樂活動的特點,從感受與創造兩個層面出發,利用美術作品輔助音樂活動的開展。
1.觀察與體驗:在悅目的畫作中豐富音樂感受。適合大班幼兒的音樂作品,大多是對現實世界的描述,比如描繪自然之美的音樂、記錄日常美好生活的音樂等,它們對應真實、美麗的景象,與部分美術作品相關聯。因此,教師可以應用與音樂背景有關的畫作,引導幼兒感受音樂,豐富他們對音樂的體驗。
例如,在“金蛇狂舞”大班幼兒藝術活動中,《金蛇狂舞》音樂旋律昂揚,借助鑼、鼓等民樂樂器生動地表現了民間舞龍的場景,營造了熱烈歡騰的節日氣氛。教師可以先引導大班幼兒欣賞音樂,再通過多媒體展示大量舞龍圖畫,創設真實、活潑的舞龍情境,引導幼兒觀察舞龍的畫作,說一說自己從畫作中看到的信息、產生的感想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再次播放音樂《金蛇狂舞》,提出“閉上眼睛,回憶剛才看到的畫作,感受你聽到的音樂”的要求,讓幼兒反復聆聽,感受音樂,將畫作與音樂對應起來。通過畫作與音樂的結合,幼兒仿佛真正進入舞龍場景,這有助于增強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增進他們對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喜愛。
2.聯想與表現:在生動的畫作中豐富音樂創造。生動有趣的畫作,可以促使大班幼兒對音樂展開聯想,為其自主創造和表現音樂提供啟示。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通過創作音樂的方式表現畫作的內容。
例如,在大班幼兒藝術活動“森林舞會”中,教師可以讓幼兒聆聽音樂,根據旋律進行律動創編。在活動導入階段,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PPT課件,讓幼兒觀察“小動物們開森林舞會”的畫作,聯想小動物們在舞會中的活動。教師可以一邊展示畫作,一邊播放《森林舞會》音樂,讓幼兒結合音樂旋律創編小動物跳舞的動作,并引導他們跟隨旋律哼唱音樂。在活動結束之前,教師可以向幼兒提議:“雖然每個小朋友的動作都非常生動有趣,但是,森林舞會里小動物們都是在一起活動的,你們也合作起來吧,看看怎么把各自的動作連起來!”讓幼兒合作創編完整的音樂動作。通過欣賞生動的畫作,幼兒能夠更加準確地理解音樂快慢、輕重的變化,運用創造性的動作表達對音樂與畫面的理解。
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游戲可以促進大班幼兒藝術活動的融合與創新。教師可利用游戲,設計“音畫相融”的大班幼兒藝術活動。
1.區域與游戲:音畫趣相融。例如,在大班幼兒藝術活動“貓和老鼠”中,教師可以設定“貓捉老鼠”的游戲背景,以《老鼠畫貓》為背景音樂。首先,教師改變以往“教師唱,學生學”的活動方式,引導幼兒參與“貓捉老鼠”游戲,分別扮演“老鼠”和“大野貓”的角色,讓幼兒感受貓捉老鼠時的認真和老鼠被貓追逐時的緊張,使他們在游戲中初步熟悉音樂。接著,教師單獨播放音樂《老鼠畫貓》,詢問幼兒扮演“老鼠”和“大野貓”的感受,引導他們結合游戲經驗思考“大夜貓變成什么樣就捉不住老鼠”。在游戲背景音樂的啟發下,有的幼兒說:“要是貓的眼睛小一點就好了,就看不到老鼠了。”有的幼兒說:“要是貓的腿短一點就好了,它跑不快,就追不上老鼠了。”幼兒結合《老鼠畫貓》的歌詞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同時他們對歌詞內容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更加自然地演唱音樂,并產生了畫“大野貓”的想法。最后,教師對幼兒說:“那你們喜歡這樣的貓嗎?眼睛小小的、腿短短的貓長什么樣子呀?我們一起來畫一畫吧!”引導幼兒進入趣味繪畫環節,在音樂的烘托下,畫出音樂中的“大野貓”形象。
教師以角色扮演游戲為載體,在游戲中融入了輕快活潑的音樂,引導幼兒開展繪畫活動,使“音”與“畫”達到“趣相融”狀態。幼兒被游戲吸引,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活動,通過唱歌、繪畫多種方式表達自己對游戲的理解,有助于藝術素養的提升。
2.戶外與游戲:音畫廣相融。在大班幼兒藝術活動“大自然的音樂”中,教師將大班幼兒藝術活動空間向戶外拓展,利用戶外寬闊的場地組織游戲,融合音樂與繪畫,使“音”與“畫”達到“廣相融”狀態。活動初期,教師帶領幼兒來到幼兒園戶外自然環境中,開展“尋找自然的秘密”自主游戲,并向幼兒提出“想一想大自然都能發出哪些聲音”的游戲要求。有的幼兒摘下一片樹葉擦一擦、吹一吹,有的拿起樹枝敲一敲,有的盯著小蜜蜂看了一會兒,回來對教師說:“老師,小蜜蜂飛起來‘嗡嗡嗡’的,這是大自然的聲音嗎?”他們一邊感受自然風景、生物之美,一邊在腦海中形成個性化的音樂旋律。活動中期,教師為幼兒發放地墊,讓他們圍坐在操場中間,并借助手機、藍牙音箱播放《大自然多美好》,讓幼兒明白風聲、雨聲、樹葉沙沙作響聲等都屬于大自然的聲音。在活動后期,教師讓幼兒遷移游戲經驗,圍繞“大自然的聲音”進行繪畫。戶外游戲的創新設計,既為幼兒感受自然的聲音創造了條件,也為其發現、記錄自然中美好的事物提供了機會。幼兒用生動的畫筆還原自然的畫面,讓畫作“會說話”。
3.主題與游戲:音畫多相融。在大班幼兒藝術活動“小紅帽”中,教師帶領幼兒了解《小紅帽》的故事后,幼兒想要將這樣奇妙的故事表演出來。基于此,教師分別準備了四個主要人物的音樂《森林狂想曲》(小紅帽)、《天使小夜曲》(外婆)、《波斯市場》(大灰狼)和《拉德斯基進行曲》(獵人)。活動中,教師依次播放代表不同人物的音樂,設計了“聽辨”環節,引導幼兒找出與人物特點相符的音樂,讓他們根據音樂與故事說說對人物的理解,區分人物形象。隨著活動的推進,教師設計了“畫道具”環節,引導幼兒根據音樂傳遞的人物信息,畫出表演道具,如小紅帽、大灰狼、狼外婆等的頭飾。教師以自主表演為基本形式,在大班幼兒主題表演游戲中融入音樂、繪畫,能夠提高藝術活動的質量,提升幼兒的藝術素養。
總而言之,音樂與美術是幼兒藝術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共同影響著3~6歲兒童藝術品質的發展。繪畫與音樂的融合,對增強美術活動效果、提高音樂活動質量具有直接影響。在大班藝術活動中,幼兒園教師應從不同角度探索音樂與繪畫的融合方式,準確把握二者的相關性,使音畫縱橫相通,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