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亦陳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強調,在幼兒園教育與家園共育的過程中要重視幼兒良好學習品質的培養。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良好行為傾向是終身學習與發展所需的寶貴品質。良好的學習品質對兒童各方面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學前期是兒童個體發展的奠基階段,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都應關注此時期兒童學習品質的發展并給予相應的發展支持,為兒童今后的學習與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習品質指的是兒童以多種方式進行學習的傾向、態度、習慣、風格等。良好的學習品質有助于兒童各方面的發展。在兒童的學習與發展中,學習品質對其健康、科學、社會、語言和藝術五大領域的活動有著深遠的影響。
兒童學習品質不是指具體的技能或是知識,而是指兒童自己怎樣去獲得各種知識、技能。筆者認為,兒童的學習品質包括好奇心與學習興趣、主動性、堅持與專注、想象與創造等方面。
兒童的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這讓兒童對未知事物充滿了探索欲。受環境、教育、生活經驗、自身素質等多種因素影響,兒童對未知事物的好奇程度不同。興趣是人們對某種特定事物的心理感受和傾向。興趣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人們在需要的基礎上,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只有讓兒童不斷地接觸新事物,他們的興趣才會被激發。好奇心和興趣是個體學習的內在動機,兒童在好奇心和興趣的驅使下進行學習活動,有助于激發兒童的學習動機,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主動性是指兒童積極主動地接受學習任務,自愿參與各種學習活動,主動完成學習任務,而并非在他人的要求下進行活動。
堅持是指個體在行動中堅決保持意志力的一種狀態,不會因為外界的干擾和內部的挫折而放棄。專注是指在一定時間內,集中注意力做好某件事,不會受外界的干擾。學前兒童的堅持與專注具體表現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能夠堅持和集中注意力,不容易被干擾或輕易感到沮喪等,這有助于兒童自主調節負面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態。
想象和創造能力是兒童擁有的最寶貴的財富。想象是對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的心理過程,創造是產生新思想或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兒童通過想象和創造認識新事物,從而認識世界,這個過程對兒童來說是學習的過程。
兒童的學習品質并不能通過教授直接獲得,而是受到成長環境的影響,通過多種方式形成的。良好的學習品質一旦形成,便終身受益。學習品質的提升對兒童主要有以下影響。
幼小銜接并不是讓兒童提前學習小學的課程知識,而是讓兒童從思維方式、學習習慣、社會技能等方面適應小學生活。學習品質能從這些方面提升兒童對幼小銜接的適應性。具有良好學習品質的兒童,大多具備較強的情緒控制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因此,擁有良好學習品質的兒童能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
學習品質的提升能使兒童更加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有助于兒童對周圍的事物產生好奇心,激發其接觸新事物的興趣。這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和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推動作用,讓兒童能找到和自己有共同話題的人,促進兒童與同伴之間的交流。學習品質的提升能讓幼兒在完成任務時保持一個良好的狀態,使幼兒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建立自信心。

3~6歲兒童學習品質的發展受到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的雙重影響。家長和幼兒園應該相互配合,通過打造良好環境、轉變教育方式等支持兒童良好學習品質的形成。影響兒童學習品質發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兩個。
3~6歲是兒童良好學習品質形成與發展的關鍵階段。家庭是兒童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父母對兒童學習品質形成的認識與支持策略是3~6歲兒童形成良好學習品質的關鍵因素之一。
父母的教養方式對3~6歲兒童各方面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相關學者將父母的教養方式分為啟發誘導型、專制型、溺愛驕縱型、放任自流型。啟發誘導型的教養方式是指父母通過啟發性的語言教導兒童,以平等的方式與兒童溝通交流,尊重兒童的意愿。專制型的教養方式是指父母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教養兒童,不允許兒童違背自己的教育準則。溺愛驕縱型的教養方式是指父母以兒童為中心,無條件滿足兒童的各種要求,導致兒童無法正確地認識自己。放任自流型的教養方式是指父母對兒童的關心程度不夠,導致兒童缺乏關愛。不同的教養方式會對兒童學習品質的形成產生不同的影響。
在梳理已有文獻的基礎上筆者認為,父母實施啟發誘導型的教養方式對于3~6歲兒童形成良好學習品質具有積極的支持作用。這種類型的家庭教育行為能讓兒童在輕松自由的環境中成長,積極主動地探索周圍世界,對外部世界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例如,在各種生活活動中,兒童遇到了阻礙和挫折,父母可以用啟發性的語言鼓勵兒童,給予兒童有效的建議,運用“你能不能嘗試用別的辦法再試試呢”之類的語言支持兒童進行探索活動。
3~6歲兒童除接受來自父母等親人的家庭教育之外,還接受著幼兒園相對系統和專業的幼兒教育。因此,教師的教育行為是影響3~6歲兒童學習品質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教師對3~6歲兒童學習品質的影響主要通過師幼關系、教育方法與課程內容等產生。良好的師幼關系是支持兒童積極、持續參與幼兒園一日活動的基礎,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是兒童在園進行深度學習的關鍵所在,自由、平等、開放的教育方式是兒童同伴互助、深入思考、積極參與和主動嘗試等品質形成的重要前提。教師要用適當的語言引導兒童的行為,多用鼓勵性的語言,給予兒童肯定和贊美,讓兒童在自由、輕松的氛圍中進行學習活動。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兒童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和同伴進行友好交流,有助于兒童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1.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什么樣的環境就會有什么樣的刺激,什么樣的刺激就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教師在創設幼兒一日生活環境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物質環境的創設,更應該重視幼兒園精神環境的構建。平等、民主的精神環境是兒童良好學習品質形成與發展的“沃土”。比如,在設置活動室物質環境時,教師要考慮兒童的興趣和能力,鼓勵兒童積極參與活動室物質環境的創設、參與設計活動室內各個區角的布置。又如,在裝飾主題墻時,教師可以用兒童的作品裝飾墻面,這能增強兒童的歸屬感和成就感,營造和諧的活動氛圍,促使兒童在一日活動過程中主動探索和全身心投入。
2.開展低結構化的游戲活動。在幼兒園一日活動的過程中,自由自主的游戲活動是培養兒童學習品質的最佳途徑。低結構化活動具有形式自主、材料開放、教師控制程度低等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兒童在這種游戲活動中自主生成學習任務并積極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更高,能充分激發兒童的興趣和好奇心,調動兒童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兒童的創造能力和反思能力。低結構化活動大多使用低結構的材料,低結構的材料取材于自然或是處理過的廢舊材料。低結構材料雖然結構簡單,但卻能給兒童提供更多利用材料和與材料深度互動的機會。對于兒童來說,高結構化材料完成度高,玩法偏單一,而低結構化材料可以給兒童提供更多自由創作的空間。在利用低結構化材料進行活動時,兒童不需要擔心對錯,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創作。在低結構化活動中,更能體現出兒童的主體地位。在活動中,教師通過適當地給兒童提供一些支持來助推活動進程,有助于兒童良好學習品質的形成與發展。
1.家長需要改變觀念,正確認識學習品質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當前,學習品質的概念未得到廣泛普及,部分家長還不了解學習品質的內涵,忽視了學習品質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這導致部分兒童在發展的關鍵時期,缺乏正確的引導。針對這種情況,幼兒園可以為家長普及相關知識,強調學習品質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以引起家長對兒童學習品質培養的重視。
2.家長需要運用科學的教養方式。不同的家長對兒童的教養方式各不相同。不當的教養方式會阻礙兒童學習品質的形成與發展。家長應該運用啟發誘導型的教養方式教育兒童,要尊重孩子,以平等的態度和孩子交流,耐心傾聽兒童的想法,積極主動地引導兒童,不能把兒童的教育全部寄托于幼兒園教育。
3.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溫馨有愛的家庭氛圍有利于兒童良好學習品質的形成與發展,家長應該多關心愛護兒童,讓兒童在輕松愉快的家庭氛圍中,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勇于探索新鮮事物。
總之,3~6歲兒童學習品質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培養3~6歲兒童良好學習品質的過程中,家長與教師要保持對兒童學習品質培養目標的一致性。幼兒園可以組織教師以專題教研的形式不斷加深教師對兒童學習品質相關理論的認識,同時,積極向家長宣傳和講解兒童學習品質的相關知識,以促進兒童學習品質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