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筱蕾 吳 芳
隨著學前教育改革的推進,對于當下的教師而言,他們不僅需要掌握保育與教育的能力,還需要緊跟時代教育觀念并把優秀的理念傳遞給家長,做好家園共育工作。在本文中,筆者就近期家園共育中關于幼兒的性別認知、信息通信技術產品(下文簡稱“ICT”產品)的使用、自然教育與本土文化教育四個話題進行了探討,以期幫助家長更好地了解現階段幼兒園實踐的意義。
幼兒在學齡前期開始發展自我意識,并建立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在這個階段,如果固化了幼兒的性別認知,他們將建立對女性氣質(安靜溫柔)和男性氣質(勇敢獨立)的刻板印象,造成狹隘的性別認知。由于性別刻板印象的建立,在幼兒園階段,一些幼兒會嘲笑那些違反或背離性別刻板印象的幼兒,這種類似的行為不利于營造包容友愛的班級氛圍,對于那些被嘲笑的幼兒而言更是一種傷害。
因此,無論是教育工作者還是幼兒的家長,作為幼兒最親密的人,都應該意識到幼兒性別話題的重要性,努力從性別刻板印象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不同性別的幼兒在期望、行為和特征等方面應該受到家長和教師的平等對待,并且家長和教師應該了解并尊重幼兒的生理性別特征和心理發展規律。對于教師而言,在教育環境中,應該讓幼兒意識到多樣性和差異性是生活的一部分,在日常教學活動和自主游戲活動中,鼓勵幼兒探索他們的性別,并為其提供了解不同性別特征的機會,以幫助他們提高性別認知水平。對于部分需要額外關注的幼兒,教師要做好家園共育工作,與家長一起為每一名幼兒創設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從而促進其身心的健康成長。
生活在數字化的環境中,幼兒似乎與ICT產品密不可分。比如,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手機、平板電腦、學習機、游戲機和電子玩具等常見的電子類產品。盡管在家庭環境和學校中,ICT產品早已普及,但是“是否讓幼兒接觸ICT產品”“如何在教育環境中合理使用ICT產品”“ICT產品對幼兒產生的影響”,仍然是備受爭議的話題。
幼兒在感知和使用ICT產品的過程中,經常受到教師、家庭、周圍文化環境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筆者認為,ICT產品本身并不存在絕對的好或壞,而是取決于使用者如何看待和使用這一工具。將ICT產品(如平板電腦、電視、學習機等)整合到教育環境中成為討論的焦點,其主要原因是它的使用可能會帶來一些不利影響,例如,幼兒體育活動時間的減少、幼兒與同伴交流和互動的機會減少、幼兒對事物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等。這些問題可能是由于沒有恰當使用ICT產品而產生的。事實上,成人的引導和干預會直接影響幼兒對ICT產品的認知和使用。因此,對于ICT產品爭論的焦點其實并不在于ICT產品本身,而是家長、教師應該如何更科學合理地引導幼兒使用ICT產品。
以幼兒園的教學活動為例,教學一體機是幼兒集體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多數教師會通過視頻、動畫、課件和操作面板上的互動游戲來提高幼兒的課堂參與度。在這種集體教學活動中,幼兒能通過音樂和圖像等形式調動多種感官,這種方式極大地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作為教師,應該積極思考如何將ICT產品更好地與幼兒教學活動相結合,以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復雜性和創造性,從而幫助幼兒獲得更好的游戲體驗,同時也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以筆者所在幼兒園為例,筆者正在嘗試使用可編程的互動玩具培養幼兒的數學和邏輯思維能力,以游戲的形式幫助幼兒建立對數學概念初步的感知和了解。因此,在教學活動中,ICT產品本身并不是問題,教師和家長要學會發揮ICT產品最大的教育價值,以滿足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的需求,并為幼兒提供良好的學習體驗。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幼兒園嘗試將自然教育融入幼兒園的實踐活動中,比如,在班級區域創設植物角、在學校區域開設植物園、增加戶外活動的時間以及鼓勵家長多帶幼兒到自然環境中玩耍等。雖然大多數家長對此表示贊同,但是對于一些家長而言,他們并不理解自然教育的深層含義。事實上,由于自然環境的惡化和越來越多的幼兒出現了“自然缺陷障礙”,如何讓幼兒在早期建立親自然意識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在現階段,自然幼兒園、森林幼兒園這種校園模式在我國還不常見,但很多幼兒園都已將戶外環境作為幼兒的上課背景,并在嘗試開發以生態為中心的課程項目。盡管這些課程項目還存在問題,但是這些教育模式都注重將自然與教育聯系起來,以增加幼兒接觸自然環境的時間,幫助幼兒進行自然環境下的游戲活動。
幼兒園階段,在自然環境下開展游戲活動對幼兒的身體、心理、情感和社會性等方面都有促進作用。從身體健康的角度來看,在自然環境下開展活動能夠有效增加幼兒在戶外鍛煉的時間,滿足幼兒對游戲場地的體驗需求。游戲場地的自然環境和自然元素增加了游戲活動的多樣性,幼兒可以在這種自由的環境中有效進行體力活動,從而擁有更健康的體魄。

從情緒和心理健康角度進行分析,當幼兒在自然環境中生活和學習時,他們的情緒和心理健康也會得到良好發展。《森林里的最后一個孩子》一文中提到,缺乏自然接觸對幼兒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幼兒的身體(肥胖)上,還反映在他們的情緒(抑郁、焦慮)和心理健康(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上。與自然相處可以改善幼兒的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比如,有學者指出,當幼兒接觸更多的綠色環境時,幼兒患多動癥的概率會減小,對于已經患多動癥的幼兒,在自然環境中進行戶外活動也有助于緩解多動癥癥狀。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環境中存在有利于兒童發展與心理復原相關的保護因素,這些因素可以幫助幼兒抵消或緩解負面情緒。因此,家長和教師應該多帶領幼兒與自然接觸,以提高幼兒的注意力,提升他們的幸福感,從而更好地培養幼兒的心理狀態。
從幼兒的社會性層面來看,自然游戲大多在戶外進行,不受場地和空間的控制,這給幼兒提供了靈活的社交空間和與他人合作的機會。幼兒長期在自然環境中游戲,其社交行為會更加友好,更加積極地與他人合作,和平解決沖突。在解決沖突的過程中,幼兒不僅能獲得處理問題的經驗,還能增強人際交往能力。這對于幼兒未來的社會性發展至關重要。
幼兒生來就會受到所處環境和文化的影響,這意味著家長和教師應該意識到讓幼兒在早期接觸本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引導幼兒理解本土文化的過程,不僅僅是用代表文化特征的裝飾物來裝飾教室這么簡單,家長和教師應該結合一些實質性的實踐和更廣泛的多元文化,幫助幼兒真正尊重和擁抱本土文化。
以筆者所在幼兒園為例,筆者在對本土廬陵文化的研討中發現,教育要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不能脫離實際生活,所以在充分考慮教育改革的歷史背景與時代要求的基礎上,結合本園和幼兒的實際發展需要,筆者開始嘗試將園本課程建設與本土文化教育相結合,希望通過日常生活的點滴幫助幼兒發現家鄉的美麗、了解家鄉的文化,激發幼兒對家鄉文化的熱愛之情和自豪感。比如,在現階段的園本課程中,筆者設計了“廬陵美食”“廬陵手藝人”“廬陵風情”三大主題,探索和衍生了相關的課程內容,讓幼兒從多角度感受家鄉文化的豐富多彩,從生活細微處切身體會廬陵地區文化的精神力量,從而加深對家鄉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這種園本課程與本土文化資源相結合的形式,不僅幫助了幼兒對廬陵特色資源進行了充分的挖掘和科學的劃分,提高了幼兒對廬陵特色資源的認知度,還豐富了幼兒的生活知識儲備,從不同方面培養了幼兒對家鄉文化的情感認知。筆者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讓幼兒了解了廬陵地區的地方特色美食、美景、風土人情和民間藝術,使幼兒萌發了對家鄉的自豪感、認同感和熱愛之情,從而感受到家鄉之美,成為知我家鄉、愛我家鄉、美我家鄉的小小文化傳承人。
隨著社會對于學齡前幼兒關注的日益提升,幼兒園關注的重點已經從單方面的保育轉化為了保育和教育兩個方面,這無疑對教師的專業水平和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教師而言,與家長進行緊密的家園共育工作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至關重要的一環。筆者就近期家園共育中的四個話題進行了分析,以期幫助家長了解教育新動態,樹立科學的育兒理念,并積極地參與幼兒的教育過程,從而讓幼兒能夠在家園共育的環境中開心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