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亭
新一年的經濟工作,“既要保持信心,更要謹慎應對,全力辦好自己的事情”
年末歲尾,辭舊迎新,總要總結過往、展望未來。浙江新一年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及我們的應對,可圍繞著三個關鍵詞來展開:一是韌性,二是預期,三是實干。
2021年浙江經濟運行表現足以彰顯浙江發展的韌性。全省GDP7.35萬億元、增長8.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4%,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9.2%、10.4%。這些數據在世紀疫情面前、“三重壓力”之下,可以說得上是足夠有料、足夠亮眼。但是,早在兩個月前,我就在《2022年經濟工作斷想》一文中,在對浙江經濟“相當不錯”“亮點多多”等贊譽之后,坦陳“這只是全國經濟中低速增長中的略微領先,不占多少先機和優勢。”“疫情持續影響、中美博弈加劇、市場主體預期不良,加之內需和消費不振、節能雙控壓力加大、輸入性及成本推進型通脹苗頭已顯,明年的經濟工作難度很大。”
對新一年的經濟走勢,多少年來,我似乎總有點“杞人憂天”,又有點“謹慎樂觀”。記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轉過年來溫家寶總理在“兩會”記者會上直言:“今年是最困難的一年”,聽后我馬上寫道,“建議做一個小小的修改,加一個‘第’字,‘是最困難的第一年’”。為什么這么說,主要是基于對發展方式轉型滯后的擔憂。發展動能若不能成功轉入創新驅動為主的軌道,一味沿襲傳統動力必定是江河日下、窮途末路。2014年,國家最高領導人提出“新常態”,是對動能轉換的又一次戰略指引,但人們似乎沉浸在“第二大經濟體”的“自嗨”之中,并沒有引起足夠的警覺。2016年特朗普上臺,中美戰略博弈浮出水面,加之疫情突發、遷延不愈,全球經濟遭遇重創。賴有黨和國家的堅強領導、人民群眾的眾志成城,在全球普遍下滑之際,中國保持了全世界最穩健的增長。但是,看趨勢不但要橫向和世界比,還要縱向和自己比;不但要看一年的靜態,還要看多年的動態;不但要看確定的統計數據,還要看不確定的預期。
“需求收縮、供給沖擊”的背后,凸顯的問題是“預期轉弱”。何謂預期?從字面上來看,是“事先的期望”。但究其本意,其實是對未來事物發展走勢的一種綜合研判和預先評估。預期這個東西,似乎看不見、摸不著,但無所不在、能量極大。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什么要煞費苦心、單列篇幅,一連串講了五大“需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的“新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原因就在于這些問題,與穩定和改善全社會的預期息息相關。而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話,是“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的基本路線的要求,全黨都要聚精會神貫徹執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新一年的經濟工作,“既要保持信心,更要謹慎應對,全力辦好自己的事情。”結合浙江的實際,我想到幾層意思的應對思路:一是要認真落實省委書記袁家軍在全省民營經濟發展大會上“一金四最”三句話,義無反顧地堅持擦亮民營經濟的金名片。民營經濟是浙江經濟的“基本盤”,“穩字當頭”首先要穩住這一吸納就業的“主陣地”。二是要切實聚焦創新驅動發展,突出數智經濟“一號工程”和挺進三大科創高地建設,不拘一格激發企業和人才的創新活力,不但要強調科技創新,還要配套推進制度創新(市場化改革)和人文創新(解放思想)。三是要大力倡導求真務實、實事求是,力戒心口不一、知行脫節,有效整治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作風,以實則有形的作風轉變,力推看似無形的預期轉強。總的還是那句大白話:信心源于實干,不要內卷、不要躺平,更不要玩虛的,“辦法總比困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