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秀英 方國平 楊樂 金佳彬 陳驥浩
“問需于民一張圖”應用場景衍生出諸多新的治理手段和制度創新需求,對深化數字化改革、倒逼體制創新具有重要的支撐、催化和牽引作用
精確研判群眾需求、精準施策社會治理、精細開展貼心服務,形成從需求發出到服務供給再到效果反饋的治理閉環,是數字治理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形式。自數字化改革以來,義烏按照“智能感知、智慧服務”的理念,著力打造“問需于民一張圖”工作場景,通過數字化手段主動問需于民、智慧感知需求動態,為未來社區場景落位和智慧城市建設提供精準需求信息支撐。
“問需于民一張圖”致力于主動發現群眾共性需求、研判分類需求、預判潛在需求,為精準治理和有效服務提供精準信息支撐,著力扭轉傳統治理方式的被動性、滯后性和粗放性。
通過梳理與民情民意關聯的政府側業務系統,對民情數據進行統一歸集,對特定人群進行集體“畫像”,形成民情專題庫,生成需求清單和服務清單。同時,對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高頻、高權重事項列為“關鍵小事”,將其需求指數和空間分布在地圖上分類標識定位,自動生成需求氣象熱力地圖,實時全景展示群眾的需求動態和空間分布,實現需求采集、需求定位、需求分析、需求研判的“一條龍”。
“問需于民一張圖”平臺與全市96150、12345、四個平臺、浙里訪、微信公眾號、社區留言板等民眾反映需求的平臺實現了數據對接,實現了對各平臺需求信息的匯總歸集、智能感知、智慧研判和全景展示,不斷對“關鍵小事”進行更新,為精準治理提供了堅實的信息支撐。
“問需于民一張圖”不僅是一個信息交匯的平臺,也是一個智慧集成的平臺,廣大黨員干部、“兩代表一委員”,以及一些熱心群眾可以在線參與交流互動,對一些社會“疑難雜癥”進行群策群力、協商“會診”。通過“留言板”信息,可以觀察民情民意的動向和輿論導,也以了解群眾對某個問題、需求的意見建議。通過對需求信息的綜合分析,篩選出一些“疑難雜癥”,在“留言板”欄、“請你來協商”欄投放,廣泛聽取意見建議。
以雞鳴山社區為例,通過社區中腦問需于民“一張圖”,分析出目前社區居民最關心是噪音污染問題。通過“請你來協商”,不僅找到了噪音污染源,還協商出解決問題的“金點子”:在噪音污染源附近落位治理場景,安裝聲唄傳感器,夜間噪音超過限值標注,后臺給工地負責人發送提醒短信,拒不整改的將數據通過四個平臺提交給環保局,負責后續管理。
“問需于民一張圖”將“城市大腦”與“社區中腦”貫通起來,實現平臺互動和資源共享:“城市大腦”賦能“社區中腦”,依托大數據優勢按轄區向社區定向分發數據,強化社區層面的需求感知;“社區中腦”強化數據思考,對社區內部內生的,以及“城市大腦”分發的需求數據進行分析研判,通過針對性的場景建設,回應群眾需求。比如,根據“問需于民一張圖”顯示,群眾對打新冠疫苗排隊問題反映較為集中,于是,平臺就開通打新冠疫苗預約通道,群眾的體驗感、獲得感大大提升。
相較于傳統的治理模式,依托“問需于民一張圖”開展治理服務彰顯出鮮明的優勢:一是彰顯了治理服務的主動性,相關部門不是坐等群眾上門,也不是坐等上級部門派單,而是主動靠前,甚至是無感智辦,提高了治理服務效率,也增強了群眾的體驗感、獲得感。二是凸顯了治理服務的精準性,通過需求氣象地圖,相關部門能夠及時掌握社會需求動態和空間分布,及時布置對應性工作場景,實現了“點穴式”治理。經過一段時間,如果需求點位數據明顯下降,代表場景建設成功;若仍然存在較多需求,則需要重新謀劃場景解決需求。通過這種治理服務模式,可以避免“大滿貫”式的廣撒胡椒面,有可避免“一刀切”式的簡單粗放,形成對問題和需求的“精準”施策。
“問需于民一張圖”能夠對各類歷史數據進行沉淀,可以對一些趨勢性問題進行預判、預警。通過對“問需于民一張圖”高頻需求點位數據的長期跟蹤分析,著力發現一些帶有共性、規律性的問題,可以據此對一些問題進行預判,從而讓治理服務工作具有前瞻性,掌握工作主動。比如,在一個時間段內,就某學區點位就學需求數據的前后比對分析,可以分析研判未來該學區學位的需求趨勢,以便提前謀劃擴大或減少教育資源供給,避免造成教育資源供給不足,或資源閑置浪費。
同時,依托“問需于民一張圖”數據信息,可以對民情民意動態進行跟蹤觀察,了解掌握民間輿論動態,從而對可能的社會風險進行“預警”,提前進行防范化解,將風險化解在萌芽狀態。
從目前的運行效果來看,一部分群眾需求通過“問需于民一張圖”平臺可以得到展現,并能夠通過社區自治的力量得到解決,形成“小事不出社區”的治理局面。而有些群眾需求在社區層面無法得到有效解決,需要多個部門的協調配合,也就是需要通過改革,對辦事流程進行再造,對制度進行重塑。
在傳統治理模式下,這種改革需求往往成為“沉默的聲音”,容易被忽視、被淡化。但是,這些問題一旦被投射在需求氣象熱力圖上,就會從之前的隱形問題變成為大家都看得見的顯性問題,也成為了相關部門無法回避和遮掩搪塞的問題,必將形成一種倒逼效應,推動問題的解決,推動流程和制度的優化重塑。理想的狀態就是,基于社區與群眾聯系緊密的優勢,構建一套“社區吹哨、部門報到”的治理機制,對社區治理進行技術和制度雙重賦能,推動治理重心下移和治理資源下沉,從而實現從“問需于民”到制度變革的深化,形成“改革清單”。
目前,“問需于民一張圖”平臺還處于試運行階段,所接入的需求信息渠道有限,數據資源整合和數據思考能力還有限,覆蓋面還有待進一步拓展,還亟待進一步的技術賦能和制度賦能。義烏將按照覆蓋面更廣、信息處理更智能、需求回應更到位的思路,對“問需于民一張圖”進行信息、技術和制度賦能。
進一步強化信息資源賦能。除了目前已經介入的信息平臺以外,后續將接入110、120、122等業務數據,不斷完善民情民意數據源,將更多條塊上的民情民意數據進行匯總歸集,在全市范圍統一進行地圖打點標識,做強市級層面的“問需于民一張圖”。相關數據按照轄區進行定向分發,賦能社區中腦。
進一步強化數字技術賦能。加強技術開發,完善平臺功能,優化服務模塊,增強平臺的互動性。進一步強化數據歸集、數據思考和數據處理能力,形成問需—解需—破需的完整閉環。按照項目化、品牌化思維,加強對“關鍵小事”的細分場景建設,成熟一項推出一項,不斷完善“場景清單”,增強群眾的數字體驗感。
進一步強化制度賦能。一方面,依托“問需于民一張圖”繼續梳理“關鍵小事”清單,以“一件事”為牽引,在前期完成公租房、公告聲明、非傷人輕微物損交通事故處理、困難群眾救助、身后事“一件事”的基礎上,繼續充實完善“改革清單”;另一方面,加強平臺與部門機構之間的對接,形成線上與線下的互動融合,形成“點上吹哨、部門報到”的聯動機制,對“問需于民一張圖”進行制度賦能,形成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的聯動,推動治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治理制度的改革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