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雪飛 胡盧川 方晟
聚焦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醫藥、遠洋航運、海洋新能源、核電等五大重點領域,重點培育發展五大海洋經濟主平臺,將杭州打造成為全省海洋科技創新策源地和產業發展總部集聚地
杭州積極貫徹落實海洋強省重大戰略部署,實施加快發展海洋經濟三年行動計劃,推進海洋經濟重大項目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受地理區位條件限制,杭州市海洋經濟產業發展優勢不明顯,海洋經濟呈現“科技實力強、產業發展弱”的局面。
海洋產業多點布局,規模較小。杭州海洋經濟依托原有裝備制造和化工材料產業基礎,有強大的科技創新實力和較好的人才金融要素支撐,但海洋產業規模不大。一是涉海產業多點分布。杭州涉海產業呈現“零星+多點”分布,尚未形成集聚的產業集群。具體來看,船舶制造及配件配套產業主要集中在錢塘、蕭山和富陽,海洋綠色能源產業主要集中在濱江、余杭和臨平,海水綜合利用及新材料產業主要集中在錢塘、西湖、臨安,海洋信息產業主要集中在西湖和富陽。二是涉海產業規模不大。目前全市涉海企業只有90家,其中規上船舶制造企業有12家。三是個別企業行業地位突出。比如,新能源領域有LHD潮流能工程連續運行時間保持全球第一的林東新能源,船艇制造領域有國際先進游艇制造企業的華鷹集團,船舶配套領域有船用齒輪箱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的杭齒集團。
海洋科技創新資源豐富,優勢突出。與省內沿海的6個城市相比,杭州科技創新優勢較為突出,有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杭州水處理技術研究開發中心、中國電建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等部屬省屬科研院所6家,占全省60%,共有涉海省級以上創新平臺46家,占全省35.4%。擁有衛星海洋學與海洋環境動力過程、流體動力與機電系統等2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海洋可再生能源電氣裝備與系統技術研究、深遠海風電技術研究等12家省級重點實驗室,華東海上風電、林東海洋潮流能發電等省級高新技術研究開發中心11家。
海洋項目進展順利,大項目偏少。《杭州市加快發展海洋經濟 推進海洋強省建設的行動方案(2021-2023年)》,梳理了23個重大海洋經濟項目。近期,根據《浙江省海洋產業重點產業招商方向目錄和平臺布局指引》,杭州聚焦海洋電子、海洋生物醫藥等涉海產業,全市涉海產業項目共有11個,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2個、計劃總投資91億元。
綜合交通網絡完善,多式聯運功能較弱。杭州是全國重要的區域性交通樞紐,海陸空立體綜合交通網絡完善,但是多式聯運發展相對滯后。目前全市84%的貨運通過公路運輸,鐵路貨運占比僅為0.3%(全國平均為9.9%);依托機場、鐵路樞紐、內河港口的多式聯運發展較慢,各類運輸方式未實現有效銜接。2020年,杭州外貿集裝箱海河聯運吞吐量僅完成0.2萬標箱,在浙北地區(杭嘉湖中)占比最低,同期嘉興內河港完成3萬標箱;盡管杭州民航貨運優勢顯著,年均增速超兩位數,貨郵吞吐量全國第五、全省第一,但是也只有64萬噸,相當于3.65萬標箱,貨物出口、出海通道仍然不暢。
海洋港航服務發達,總部企業居多。杭州沒有寧波、舟山等沿海城市豐厚的海洋資源,得益于良好的營商環境和城市發展能級,港航服務較為發達,擁有省海運集團、航民股份等一批總部企業。目前在杭州市注冊的海運企業共有8家,營運海船62艘,總運力規模達到151.2萬噸,為全省海運運力5.7%,僅次于寧波市、舟山市。
海洋產業轉型升級偏慢,集聚程度較低。總體上看,杭州海洋傳統制造企業較多,主要是內河小型船舶制造,且布局分散,海洋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項目偏少,產業集聚度不高。
海洋科創資源優勢作用不明顯。作為全省海洋科創資源高地和人才集聚地,沒有發揮好科技創新對海洋經濟產業的貢獻力和支撐力,科研成果產業化實際應用不足。
海洋產業大項目好項目不足。根據海洋強省第三次專班例會要求,各市每年要招引1個10億元以上項目,各區縣要招引1個3億元以上項目。杭州市正在謀劃盯引3億元以上項目才12個,其中10億元以上2個,有7個區縣沒有項目。
聚焦重點領域,加大海洋產業招引力度。要充分發揮杭州數字經濟、生物醫藥、高端服務業等產業基礎優勢,重點圍繞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醫藥、遠洋航運、海洋新能源、核電裝備制造等5大領域,開展項目招商和企業招引。對上述領域世界500強、央企、上市公司等行業領軍企業進行初步摸排,梳理形成了首批40個重點企業招商清單。
聚焦重點區域,打造海洋產業發展主平臺。以全市17個開發區(園區)為主體,圍繞海洋科創、海洋制造和海洋服務,加強空間整合、產業整合、資源整合,立足自身產業生態資源稟賦,謀劃打造一批海洋產業主平臺。一是打造一批海洋科創主平臺。推動城西科創大走廊、高新區發揮科創能力優勢,依托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加大涉海產業化應用研究,重點發展海洋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二是打造一批海洋制造主平臺。重點推動錢塘新區和蕭山經開區、余杭經開區、錢江經開區和云棲小鎮,加強產業項目招引,加大優質企業引育,做大做強海洋生物醫藥、海洋綠色新能源、核電裝備制造產業。三是打造一批海洋總部經濟主平臺。利用省會城市資源優勢,推動上城區、拱墅區、西湖區發揮高端服務業集聚優勢,積極招引遠洋航運、海事服務、金融貿易等領域國內外龍頭企業,爭取一批跨國公司總部、區域總部項目落地。
聚焦科技創新,打造海洋科技創新策源地。充分發揮杭州海洋科創要素集聚優勢,加快構建“政產學研用”聯動發展的良好格局,形成海洋產業發展新動能。一是深化涉海科創平臺建設。支持涉海領域科研機構和企業,創建國家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業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雙創示范基地等平臺載體。采用“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攻關模式,圍繞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能源等重點領域,推動一批核心前沿技術突破。二是推進科創成果轉化。完善科技資源服務網絡和平臺建設,通過構建政策引導、市場運作的利益聯結機制,優化海洋科技資源配置。加強浙江大學、海洋二所、浙江工業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的資源整合與技術合作,推動海洋科技關鍵技術與核心應用場景融合,加大海洋科研成果產業化應用。三是推動企業創新研究。激發各類企業創新活力,發揮企業主體地位,引導企業加大潮流能、海上風電、水下機器人和海洋生物醫藥等海洋產業方面的研發投入,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聚焦服務保障,健全重大項目推進機制。強化部門聯動和區縣協同,健全海洋產業項目推進機制,形成工作合力。一是落實主體責任。實行“掛圖作戰”工作機制,謀劃梳理招商方案和任務清單。加強區縣(市)主體責任,實施“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張作戰圖、一個招商小組”的服務協調機制。二是加強服務協調。海洋工作專班充分發揮牽頭作用,統籌協調全市海洋產業發展工作。依托市重大產業項目雙周例會制度,落實推進海洋項目落地重大事項,協調解決問題堵點。三是加強要素保障。研究建立全市海洋經濟產業發展基金,支持海洋產業大項目、好項目、新項目投資落戶,積極探索以股權投資、戰略投資的模式推進項目招引和產業培育。支持海洋產業重大項目優先納入省市重大產業項目并享受有關政策,在用地、資金、能耗等方面加強要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