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鄒剛
以發展種業“總部經濟”為目標,以數字技術引領,構建具有浙江特色的現代種業體系,早日成為種業強省
種子是農業之基,良種在促進農業增產方面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目前,我國水稻、小麥等主糧種子基本自給,但蔬菜種子市場50%以上為外資控制。2019年我國農作物種業市場容量約為1220億元,浙江約為32億元。若按發達國家種子成本占產值6%計算,未來我國種業可拓展市場空間還很大。鑒于省內市場規模小,單單依靠現有種子企業立足省內市場積累成長,遠遠適應不了行業競爭。浙江要實現種業跨越式發展,早日達成“種業強省”目標,必須有超常規手段。
豐富的種質資源、發達的民營經濟、雄厚的農業科研實力、總體有序的種業市場體系以及良好的種業基礎設施等構成了支撐浙江種業加快發展、向種業強省邁進的各項基礎條件。但綜合各方面情況看,制約浙江種業跨越式發展有七個方面因素:一是省內種業市場規模較小,全省商品種子需求量不到4000萬公斤,占全國份額不到2%。二是浙江種業企業規模均偏小,缺少領軍型大企業。沒有一家超10億元種子企業,沒有主板上市企業,僅1家企業進入全國50強。三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育種以修飾性、改進性創新為主,原創品種少。種業科研與商業化銜接不夠緊密,企業缺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勢品種。四是部分種質資源瀕臨滅失。如紹興尖葉菠菜、安吉茼蒿、上虞黃芽菜、紫血糯等。種質資源分散保存,未能實現信息互通和共享,導致浪費及利用率低下。五是高端育種人才短缺。育種科研人才占全省種業從業人員比重10%左右,低于北京市和江蘇省14%左右的水平。六是育種模式仍然處于“一把尺子一桿秤”的經驗育種階段,落后于國際先進的分子標記、基因編輯、生物信息、電子信息、單倍體育種等技術整合與集成創新模式。七是種子市場還需進一步規范,存在未審先推、標注不規范、無證生產經營、種子經營檔案不健全、經營散裝種子等情況。
總體思路。種業快速發展需堅持戰略思維、底線思維、創新思維,在引導規范的基礎上突破常規路徑,以數字技術引領、規劃分工協同、市場導向驅動、關鍵功能集聚、重點領域突破,打破育種科研資源分散布局,優化成果分享機制,實現跨機構多學科聯動、多技術集成,立足水稻和蔬菜傳統優勢加快發展商業化育種,以杭州(或寧波)為中心集聚研發展示交易等關鍵功能,面向國內大市場和東南亞、南亞等國際市場,打響全國種業強省和東南種業之都品牌。
主要目標。爭取通過10年左右努力,以數字技術助力實現“種業強省”目標,具體是育種科研、市場主體、種質資源、區域品牌四個強,鞏固水稻和瓜菜品種優勢,爭取在我國種業發展版圖上占據重要地位,有力支撐國家及浙江糧食安全和農業現代化戰略,服務共同富裕目標。
——育種科研強。在種業“卡脖子”領域取得若干標志性成果,使中國水稻所、中國農科院茶葉所、中國林科院亞林所、省農科院和若干市農科院等成為在全國乃至國際上有影響力的育種科研機構。到2025年,全省年審定新品種數在全國省區市排名進入前五位。
——種業企業強。以智慧化、數字化助力商業化育種取得突破;成果轉化和推廣能力強,商業化運營機制活。力爭3年內實現主板上市種業企業零的突破,5年內達2家以上,行業領軍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10%以上;種業經營規模實現飛躍,到2025年浙江種子企業銷售收入占全國種子市場份額10%以上。
——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強。實現高水平數字化共享。省種質資源保護部門協同工作機制建立,納入省級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目錄的品種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尤其是珍稀瀕臨滅絕種質資源;建成省種質資源中期庫和一批特色種質資源圃。
——種業區域品牌強。育成一批高效生態、特色優勢、優質功能作物新品種,成為全國優質稻和瓜菜種業高地;形成杭州(或寧波)東南種業總部和研發交流展示中心,成功打造一個國際國內具有影響力的種業會展品牌。
發揮數字技術在種業強省中的引領作用。在省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平臺建設中,更加突出種業大數據,綜合運用云計算和區塊鏈等技術,盡快為政府、科研團隊、種子企業、農業生產主體等提供種質資源、作物收獲、品種鑒定、種子檢測、種子繁育、種子儲備、信用記錄等綜合服務,促進形成各環節可追溯的種業產業體系。將自主商業化育種軟硬件系統列入省“揭榜掛帥”目標清單,推動種子企業應用大數據技術和信息技術優化研發和生產銷售流程,促進種子更新換代、提高供種質量和加強售后服務。創設作物品種權網上交易,提高種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促進成果交易更公平、公開、高效。啟動浙江“好品種”展示示范網上平臺建設;利用數字化技術創新育種服務體系,支持建設分子育種等高等級育種科研平臺。
進一步加強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整體規劃、合理布局全省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借鑒江蘇、山東等先行省的做法,可在省農科院設立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研究中心,持續開展種質資源收集、評估篩選和入庫入圃保護,收集范圍適當擴大到省外臨近的同緯度地區;協調指導省中期庫、種質圃、保護地、試驗基地等的保護工作。建立省種質資源大數據平臺,及時更新和發布保護目錄,建立高效規范的資源共享利用機制,打破資源分割格局;高質量建成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建設,增加布局一批特色資源圃,加強重點瀕危資源保護。
積極引進國內外高水平種業科研團隊、知名種業企業建立科研展示推廣區域總部。借鑒北京市支持順義區建設國際種業交易中心的做法,集中一地如杭州城東新城(或寧波東部新城)打造東南種業總部基地、國際種業展示交流中心、種業知識產權交易中心,鼓勵支持湖州、金華、溫州等地著力打造在全國有影響的特色種業中心;集中打造中國(浙江)種業博覽會一個會展品牌,實現多點多品種、常年現場展示和網絡平臺展示緊密結合。通過集聚發展,提升區域種業知名度和影響力。
進一步做強水稻、蔬菜、茶,海洋水產,食用菌,中藥材等優勢品種。為保障農科院系統育種科研,建議在省科技經費中增列農科院系統育種專項,鼓勵各市增加對地方特色育種科研的經費支持;穩步提高育種科研人才待遇,支持農科院與高校建立研究生聯合培養機制。依托科研院所和種業龍頭企業,著力引進一批知名育種家團隊,選送一批青年種業科研人才赴國內外知名育種科研機構和知名企業學習培養。借鑒江蘇整合省屬農業資源的做法,將省屬杭州灣南岸基本連片的圍墾土地整合打造為全省最具規模和數字化、自動化水平最高的農業“硅谷”,成為綿延近100公里、面積20萬畝以上(其中水稻、蔬菜種子生產基地4萬畝以上)的新型農業基地。
支持種業龍頭企業跨越式發展。緊緊圍繞糧食、油菜、蔬菜、蠶桑和花卉5大重點領域,依托優勢、強化特色,重點突破,推進種業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鼓勵聲譽好、實力強的相關行業民營企業進入種業,加快培育現代種業生產經營主體;純國有或國有絕對控股種業經營性資源進行大整合,種業與糧食物資儲備經營企業及化肥農藥經營企業整合,著力打造育種條件支撐和孵化服務高端平臺。
發揮資本杠桿助力作用。幫助浙江優勢種子企業對接爭取國家現代種業發展基金、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專項資金。在省鄉村振興投資基金中設立種業專項,引導市縣產業基金和社會資金投入種業,鼓勵各類國資、民資進入種業。支持育種家以技術入股設立一批混合所有制種業創新企業,不謀求國有絕對控股。著力創新體制機制,重點解決好成果共享和利益分配問題,權益比例改革可在全省農科院系統先行突破,加快提升商業化育種層次水平。
做強種業發展支撐。發揮好省種子管理總站的監督、指導和協調等作用,發揮好種子行業協會的自律作用,以數字化技術提速種業信用體系建設;提高農業綜合執法隊伍專業水平,加強種業知識產權保護。針對育種科研項目周期長、不確定性大的特性,完善科研經費審計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