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勇
深入分析研究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變革的發展路徑,有利于浙江更寬領域更高層次轉入創新驅動發展模式,加快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建設步伐
科技革命是產業革命的先導與源泉。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技創新呈現出廣度顯著加大、深度顯著加深、速度顯著加快、精度顯著加強的鮮明態勢。深入分析研究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變革的發展路徑,對浙江更寬領域更高層次轉入創新驅動發展模式,加快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建設步伐,打造“重要窗口”,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具有重大意義。
戰略科技力量不斷強化。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集聚全省超60%的國家科技獎和省科技獎一等獎、超70%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超80%的國家“杰青”“優青”人才,成為培育戰略科技力量主平臺。之江實驗室正式納入國家實驗室體系,布局建設6家省實驗室和6家省技術創新中心。2個大科學裝置獲批建設,實現零的突破。
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斷突破。聚焦三大科創高地等重點領域,迭代實施重大科技攻關專項,積極承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涌現出“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為代表的新發傳染病防治體系”、“燃煤機組超低排放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EB(百京)級大數據計算平臺、“達爾文”二代神經擬態類腦芯片等一批重大標志性成果。“燃煤機組超低排放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現代空間結構體系創新、關鍵技術與工程應用”等一批重大成果獲國家科技獎,數量從2016年的全國第六位上升到2020年的第三位。
創新鏈產業鏈融合不斷加速。浙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居全國第三位。高新技術企業從2016年的0.77萬家增加到2021年的2.86萬家,實現翻兩番;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從42.1%提高到62.6%,高新技術產業成為主導產業。
創新人才團隊不斷集聚。全球人才蓄水池加速打造,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人才發展機制更加完善,國家海外引才計劃外國專家入選數量連續8年居全國第一位,每萬人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達151.1人年、居全國第三位。
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數字化改革引領創新治理能力加快提升,“抓戰略、抓改革、抓規劃、抓服務”職能加速轉變,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深入推進。全域創新支撐共同富裕能力不斷增強,科研人員放權賦能改革加快推進,市縣全面創新改革試點持續深化,新昌“小縣大創新”改革經驗影響全國,獲批國家創新型城市6個、國家創新型縣(市)5個,分別居全國第二位和第一位。
引領產業技術變革的前瞻性基礎研究、重大原創成果供給不足。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與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國家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字號”創新平臺缺乏,大科學裝置布局建設不夠,重大原創性科技成果相對缺乏,底層基礎技術、基礎工藝能力不足,迫切需要強化科技戰略力量,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和源頭創新,增強科技創新對產業變革的支撐引領作用。
引領產業數字變革的數據鏈、創新鏈、產業鏈聯動不足。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亟待深化,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有待加強,要以推動制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轉變為目標,加快圍繞智能制造的主攻方向推動產業數字變革。同時,還需大力開展數字技術研發創新,加快形成數據驅動的研發創新模式,構建數據鏈、產業鏈與創新鏈聯動機制,打造數字驅動產業創新生態。
引領產業組織變革的新型科研主體、市場主體培育不足。一方面,高層次人才特別是一流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比較缺乏,迫切需要把構建重大創新平臺和自主培養人才作為重大戰略任務來抓,引進培養一批中青年高級專家。另一方面,擁有具有原創性技術、顛覆性技術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比較缺乏,新型科研主體、大中小企業融通的協同創新機制有待完善。
引領產業治理變革的科技治理現代化水平不夠高。科技創新政策與經濟、產業政策的統籌銜接還不夠,科技資源配置機制、科技評價機制有待優化,亟待積極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機制,打通科技、產業、金融連接通道,加速推進成果轉化應用,推進科技評價改革攻堅,完善科技人才培養使用體制機制,激發主體活力,優化創新生態,全面提高科技數字化治理能力。
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增強產業變革直接驅動力。堅持應用牽引、突破瓶頸,完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基礎問題的凝練機制,加快發展底層理論和根部技術。聚焦“互聯網+”、生命健康、新材料、碳達峰碳中和、海洋科技、農業科技等領域,圍繞創新鏈技術瓶頸和產業鏈斷鏈斷供風險點,深入實施“雙尖雙領”研發攻關計劃。改革重大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深化完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四張清單”機制,形成重大研發任務更多由產業界出題的出榜機制和市場導向的選帥機制。打造一批以重大攻關任務牽引的創新聯合體,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
培育戰略科技力量,構筑引領未來的產業創新策源能力。以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為主平臺,建設綜合性科學中心,加快集聚國際頂尖戰略科學家和人才團隊。支持之江實驗室建設成為國家實驗室的核心支撐,實現智能計算“中國定義”。優化涵蓋創新全鏈條的實驗室體系和技術創新中心體系,建設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成為重要戰略科技力量。大力發展實驗室經濟,推動原創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生產線。打造大科學裝置集群,以“大科學裝置+大科學任務”的新模式,在創新“無人區”形成更多引領產業變革的標志性成果,探索基礎研究與產業創新聯動發展路徑。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打通科技、產業、金融融通發展通道。推動科技型企業樹標提質,打造世界級科技領軍企業,支持科技領軍企業承擔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牽頭打造創新基地,成為原創技術策源地,培養一批掌握顛覆性技術、具有增長潛力的科技“小巨人”企業。推動自創區和自貿區“雙自”聯動,推進國家高新區設區市全覆蓋、省級高新區工業強縣(市、區)全覆蓋,打造世界領先的高科技園區和創新型特色園區。擴大高新技術產業有效投資,加快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培育和儲備一批世界級現代產業集群。實施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應用工程,打造全球技術交易樞紐,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能。
打造戰略人才力量浙江方陣,推動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匹配。深入實施重大人才工程,依托高水平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等創新平臺,加快引育一批在世界科技和產業發展前沿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靈魂人物”,形成以戰略科學家為引領的雁陣格局。支持青年科學家自由探索,大幅提高青年人才擔任重大科技任務、重大平臺基地、重點攻關課題負責人的比例,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對標重大產業布局,堅持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培育產業創新人才,著力打造卓越工程師隊伍。建立科技人才“白名單”制度,深化科技人才使用、評價、服務、支持、激勵等方面體制機制改革。
推動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打造支撐產業變革的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全面構建“十聯動”創新生態體系,打造創新生態最優省。完善政策落實閉環管理機制,分批有序推動科技政策扎實落地。強化開放創新機制,打造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重要引擎,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創新體系,全面嵌入全球開放創新網絡。打通科技、產業、金融融通通道,打造產業基金引領、社會資本參與的科技創新基金體系。健全科技倫理、科技安全治理體系,實行更加嚴格的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制度。堅持心懷“國之大者”,培育創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