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彩娟
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要以鄉村振興為抓手促進鄉村經濟跨越式發展,以超常規舉措為重點促進區域高質量協調,以夯實創新基礎和集聚創新人才為突破口強化創新硬實力,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導向提升公共服務品質,以交通建設全面創新為契機提升交通基礎設施能級
《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實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要加快突破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杭州作為浙江省會城市,近年來著力推進區劃調整和五個“共富”,在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方面有所突破,如在收入差距方面,2021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75∶1,較上年縮小0.02,且連續11年縮小;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3%,高于城鎮居民1.5個百分點;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4%,高于農村居民3.7個百分點。但對標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城市要求,杭州仍需在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上下功夫。
東西部發展仍不平衡。2021年,杭州西部區域的富陽、臨安、桐廬、建德、淳安五縣(市、區)土地面積約占全市的80%、人口占22%,而GDP僅占14.5%,同比縮減0.5個百分點。余杭、上城、濱江、蕭山四區GDP均超2000億元,拱墅、西湖兩區GDP接近2000億元,而西部五縣(市、區)GDP總量僅2600億元,與余杭區GDP2502.2億元相近,其中淳安縣GDP255.2億元,僅為余杭區的1/10;GDP增長幅度除桐廬縣外均不及全市平均水平,淳安縣以5.2%墊底,較全市平均水平低3.3個百分點。
城鄉居民收入仍不平衡。2021年,盡管杭州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縮小至1.75,但在全省11個地級市中僅列第六位,與排名靠前的嘉興(1.6)、舟山(1.61)、湖州(1.65)、紹興(1.71)、寧波(1.72)存在一定差距。城鎮居民收入方面,西湖區是淳安縣的約1.5倍;農村居民收入方面,西湖區則是淳安縣的近2倍。
創新能力培育仍不充分。2020年,在全國GDP萬億元城市中,杭州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為3.59%,低于北京(6.44%)、深圳(5.46%)、西安(5.05%)、上海(4.1%)、蘇州(3.78%)等市;高新技術企業數為7744家,少于北京(28761家)、深圳(18650家)、上海(17012家)、廣州(11611家)、蘇州(9772家)等市;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數為116家,少于北京(222家)、濟南(169家)、深圳(147家)、上海(130家)、天津(124家)和蘇州(117家)等市;專利授權數為9.24萬件,不及深圳(22.24萬件)、北京(16.28萬件)、廣州(15.58萬件)、上海(13.98萬件)和蘇州(13.89萬件)等市。
優質公共服務供給仍不充分。杭州教育、醫療、養老、健康等基本公共服務存在著較為明顯的不平衡不充分情況。在教育方面,2020年,小學、初中排名前十的學校均在核心城區,13 所市直屬高中在核心城區、占比近9成;《2020年度杭州綜合考評社會評價意見報告》顯示,“義務教育”成為參評代表對區縣(市)工作最不滿意的選項。在醫療保障方面,全市20家三甲醫院中,有16家集中在核心城區;166家綜合性醫院,西部五縣僅為39家;45249張綜合性醫院床位數,西部五縣僅有7107張。在養老服務能力方面,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杭州60周歲以上老年人達到201.33萬人,而養老服務機構數只有299個,不及臺州(304個);養老服務機構床位數50773張,不及寧波(67334張)。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仍不充分。杭州近年來借亞運會東風加快了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但與國內同等規模城市相比,目前城市軌道線網規模以及主城區城市軌道線網密度仍然偏低,市內公共交通便捷通勤能力仍然不足。高德地圖與有關單位共同發布的《2021年度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顯示: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重慶、天津6個超大城市和南京、成都、沈陽、青島、杭州5個特大城市中,杭州地面公交出行幸福指數為62.69%,僅高于上海和廣州;交通高峰期的平均候車時長12.77分鐘,僅優于天津和沈陽。杭州作為數字之城,數據在交通管理中作用發揮不夠充分,數據公開共享水平無法滿足交通治理需求;在杭州西部,高等級公路少,路網布局更不充分。
以鄉村振興為抓手促進鄉村經濟跨越式發展。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加快發展優質高效現代農業,夯實鄉村致富根基。加強區域協作合作,重點支持特別合作、品牌輸出、“飛地”發展等方式。促進低收入農戶增收,著力完善“聯鄉結村”幫扶機制,大力推廣“大下姜”鄉村振興聯合體經驗。加快完善體制機制,著力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尤其是持續推動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向西部傾斜、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向農村傾斜,推動工商資本、科技人才“上山下鄉”。
以超常規舉措為重點促進區域高質量協調。確立超常規思路,進一步探索并加快形成以強帶弱、大強帶大弱、多強帶特弱以及區縣聯動、聯鄉結村、鎮街結對、村社結對等有效路徑。采取超常規政策,制定差別化考核政策,對西部山區部分縣市強化人均收入指標等,引導西部山區縣優化發展路徑。運用超常規手段,完善以生態補償為重點的轉移機制,更大力度支持西部山區尤其是淳安特別生態功能區建設;建立更加緊密型的教共體、醫共體、幫共體等各種共同體建設,促進西部區域公共服務能力提升、供給增加。進一步激發社會參與熱情,積極引導企業、社團組織、主城區居民參與結對幫扶,如通過訂購農副產品幫助農民增加收入等。
以夯實創新基礎和集聚創新人才為突破口強化創新硬實力。加大財政投入,完善競爭性經費和穩定支持經費協調投入機制,保持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速高于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力爭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早日突破4%。突出創新重點,加快高能級創新平臺與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加快區域特色新型實驗室體系構建,突出組織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領域攻關,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與產品。加強人才集聚,繼續實施全球英才杭聚工程,扎實開展高峰人才引育行動、專項人才引育計劃,有效推進人才管理服務數字化變革。
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導向提升公共服務品質。深化公共服務供給體制改革,推進公共服務主要由縣(區、市)供給變成市域統籌供給。做好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省級統籌,推進醫保市級統籌,加強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探索市級統籌、區縣合作的辦學合作新模式。加快形成社會求助制度城鄉統籌機制,推進全市域低保標準、低邊認定標準、低邊生活補助和價格補貼標準隨發展提高。
以交通建設全面創新為契機提升交通基礎設施能級。
持續優化區域交通供給方式,強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城鄉公交、區域公交一體化發展,大幅提高公共交通通達率。持續推動大數據與綜合交通運輸方式深度融合,不斷完善跨部門信息資源共享機制,促使各種運輸方式在更高層次、更廣領域實現深度融合發展。持續改善農村交通條件,創新“美麗交通+”特色經濟發展模式,扎實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扎實推進縣道、鄉道、村道修繕和農村公路高品質提升改造工程、聯村聯網公路工程等項目,進一步提高城鄉交通互聯互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