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瑋
將浙江發達地區和山區26縣相關產業鏈“鏈長”進行結對,雙方互相兼任產業鏈“鏈長”,推動“單向輸血”向“合作造血”轉變、由傳統產業梯度轉移向創新成果轉化落地轉變
為打造浙江“共同富?!钡牡湫蜆影澹?021年11月,浙江省商務廳在產業鏈“鏈長制”基礎上首次提出“雙鏈長制”,即將發達地區和山區26縣相關產業鏈“鏈長”進行結對,雙方互相兼任產業鏈“鏈長”,以山海協作為基礎,推動“單向輸血”向“合作造血”轉變,由傳統產業梯度轉移向創新成果轉化落地轉變。通過培育一批特色產業鏈、挖掘一批“雙鏈長制”試點、開展一批招商推介活動、推動一批共建項目落地,由縣域全面合作向平臺精準對接轉變,以產業發展加快推進山區26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
共同制定一套協同發展的產業鏈規劃。發揮“雙鏈長制”在深化理念、協調資源、強化配置、保障要素、主體培育等優勢,通過雙方產業鏈“鏈長”對接產業鏈發展,推動南北幫扶、東西共建,統籌謀劃發達地區和山區26縣的產業鏈規劃。共同設計雙方的產業發展路線圖、產業鏈上下游結構圖、企業分布圖、技術路線圖,因地制宜、“一鏈一策”,對區域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進行精準化引導和調控,實現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合作。
共同推進一項重點任務——數字化改革。全面貫徹落實全省數字化改革工作部署,發達地區聚焦數字經濟產業鏈,推進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轉型,推進雙循環、數字貿易等應用場景試點;推動山區26縣搶抓全省數字化改革機遇,利用好“國際投資單一窗口”,加快構建適應產業鏈發展的數字化工作體系,加快打通山區26縣各類信息數據數字化集成、重要應用系統和數據綜合集成,形成一體化智能化產業鏈招商和運行平臺,為“雙鏈長制”提供數字化支撐。
共同制定一套常態化的對接制度和協調統一的政策體系。在兩地共建共享的過程中,“雙鏈長”必須注重招商、產業、財稅、人才等系列政策的協同性,協調好產業鏈發展、“飛地”建設的相互作用關系。“雙鏈長”在共同制定開發區系列政策時,要充分考慮結對的山區26縣開發區的情況,既要保持對區域間良性競爭的合理引導,又要避免過度干預雙方產業生態系統演化。建立“雙鏈長”定期會商、定期互訪、專員聯絡的常態化對接機制,共同打造國際化、法制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共同創設一系列暢通“雙循環”的全球產銷渠道。通過“雙鏈長制”的跨區域聯動,發達地區“鏈長”應充分運用制度優勢、交通優勢、渠道優勢、展會優勢,為山區26縣現代農業、華僑商貿業等開拓市場。山區26縣“鏈長”應著力在當地建立健全現代供應鏈物流體系,主動把控農產品為代表的產品質量,推動現代農業等產業鏈建鏈、補鏈、延鏈、強鏈。
共同完善一套招商引資培訓合作體系。為山區26縣導入優質生態項目,引導產業項目尤其是大好高項目突破行政區劃落地。將產業鏈和項目進行拆解,企業總部、技術研發機構等設在發達地區,一部分功能和資源向山區26縣流動。鼓勵在發達地區已落戶的企業介紹上下游合作伙伴到對口山區26縣投資,通過增資、引進配套項目、引薦境外投資者等形式進一步實現山區26縣招商引資、項目招引新突破。
共同推動一系列“飛地”園區建設。探索“雙鏈長制”與開發區“飛地經濟”相結合,積極發揮開放平臺作用,鼓勵創業創新。創業孵化、項目培育等前端環節由山區26縣承接,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助力發達地區“騰籠換鳥”,助力山區26縣借智借力招大引強。加快推動“產業飛地”啟動建設相關工作,抓緊做好“產業飛地”空間規劃指標統籌。探索多樣化合作模式,強化園區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的資金保障。
共同推進一攬子山區實用人才培訓計劃。引導資金、人才、技術、服務、項目等資源流向山區26縣,挖掘內生發展動能,打造可持續發展的資源互動模式。鼓勵發達地區大專院校在山區26縣建立分校區、研究基地、實習基地,提升欠發達地區科創水平。發揮發達地區職業教育資源富集優勢,通過定期業務交流和實務培訓提升山區26縣職業教育辦學水平。
共同推進一套開放平臺負責人交流任職制度。定期組織管理人才交流活動,建立管理人才流動雙向獎補機制,提升發達地區向山區26縣輸送管理人才的積極性。選派開放平臺負責人到山區26縣任職,幫助尚未有開放平臺的縣(市、區)籌建管理機構,幫助已有開放平臺進行整合提升,開展“鏈長制”試點、共同招商引資等工作。山區26縣開放平臺負責人到發達地區交流任職,學習規劃、建設、開發、招商思路,協助“雙鏈長制”落實“產業飛地”相關建設、招商事宜等。
推動“鏈長制”試點全覆蓋,優中選優夯實試行“雙鏈長制”試點基礎。省商務廳推出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芯智造、生物醫藥,寧波經開區集成電路等共計7個開發區8條產業鏈作為產業鏈“鏈長制”優秀示范單位,大榭開發區化工聚氨酯等10家開發區10條產業鏈作為產業鏈“鏈長制”特色試點單位,推出余杭經開區智能制造等6家開發區6條產業鏈作為綠色低碳產業鏈“鏈長制”試點單位,構建了層次分明、梯度分布的全省域產業鏈“鏈長制”分布體系,打造了全省產業鏈招商新品牌。
推進山區26縣開放平臺結對共建,為“雙鏈長制”試點打下牢固制度基礎。省商務廳等10部門出臺《關于推進山區26縣開放平臺共建發展的指導意見》,建立省市縣聯動的開放平臺合作共建機制。2021年,推動16個國家級經開區與山區縣開發區(園區)簽訂共建協議,基本實現山區26縣開放平臺合作共建全覆蓋。共組織26縣開發區參加各類招商對接會12場,包括“中東歐博覽會”“中國進出口博覽會”等國際型展會和產業鏈“鏈長制”專題對接會,對接企業296家。與此同時,持續推廣“開發區+企業”推動山區26縣跨域式發展的“最佳實踐案例”。
先行先試確定6對“雙鏈長制”試點,推進產業共建項目共引有成效。目前,已有龍游經開區—杭州經開區等6對開發區列入2021年度“雙鏈長制”試點單位名單。其中,寧波石化經開區與麗水經開區作為最早開展試點的結對開發區,圍繞生態合成革(麗水)—精細化工(寧波)產業共建、項目共引,在技術合作、設備引進、管理培訓等方面開展探索,并推進干部掛職交流。2021年,麗水經開區共招引項目220個,其中,億元項目43個、10億元項目4個、20億元項目3個。全年生態合成革產業鏈產值增長31%,創成全省首批生態合成革“產業大腦”,獲批“全國輕工業先進集群”。
實施“一鏈一策”。圍繞產業共建大場景,加快探索建立產業鏈“雙鏈長制”的目標體系、政策體系、工作體系、評價體系;針對結對產業鏈的發展訴求,量身定做包括土地、金融、人才、綠色低碳等在內的政策集成禮包,科學引導政府產業基金和市場化基金投資目標產業,進一步賦能產業鏈“雙鏈長制”創新發展。
深化平臺結對。在大力推進山區26縣開發區全覆蓋的基礎上,圍繞山區26縣特色產業,聚焦體制機制建設和體系優化完善,進一步加大產業鏈“雙鏈長制”試點探索力度,重點推進結對雙邊在技術創新研發平臺、供應鏈創新平臺、電商基地、新型商貿中心等載體的共建共享。
創新共建業態。探索共建單位設立合資公司,共同推進山區縣開發區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升級。探索共組共富產業基金,為山區26縣優質企業“輸血造血”。探索建設“項目公海池”,引導先進開發區及時共享本地溢出的產業信息,推動共引項目有效流轉至山區縣開發區落地。
推動聯合招商。圍繞特定產業,高質量辦好山區26縣開發區招商對接系列活動。鼓勵先進開發區主動承辦招商對接會,積極為山區縣提供對接招商信息、資源和渠道。支持結對開發區互派干部交流掛職,重點學習推廣先進開發區招商引資經驗。建立招商引資成效跟蹤和評估機制,探索加大聯合招商引資激勵力度。
做好復制推廣。及時梳理總結“雙鏈長制”試點的最佳案例經驗,加強宣傳報道和復制推廣,以豐富的平臺實踐推動構建產業共建的理論體系,為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貢獻更多創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