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厚生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任務群的“教學提示”提出:“本任務群貫串整個高中階段,既有課內任務,又應有課外任務。”“本任務群在必修和選擇性必修階段,應貫串其他所有的學習任務群,與各個學習任務群中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的語文活動有機結合在一起。每一個學習任務群,都要為‘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學習任務群提出問題,提供資料,準備必要的條件;有些學習任務群也可以與本任務群共同完成。”那么,如何來落實這一要求呢?筆者以為,可以根據文本特點,結合文本的教學要求,選取一個有學習價值的語言現象,開展相應的研習活動來落實。茲以筆者曾經開展的《阿Q 正傳》研習活動為例進行論述。
多年前,筆者教學《阿Q 正傳》時,在賞析阿Q 形象的過程中,注意到一個特別的語言現象:魯迅先生不時地打破語言運用的常規,把一些分量重的、大的詞語降為一般詞語來使用,使得小說幽默詼諧、妙意迭出,大大增添了作品的諷刺意味,很具探究價值。經與學生商議,就這一語言現象在全班開展了一次語言梳理與探究的研習活動。
經過討論,本次研習活動設計了如下三個研習任務:
1.梳理出小說中含有詞語“降用”的句子。
2.探究小說中詞語“降用”的具體方式。
3.賞析小說中每處詞語“降用”的表達效果。
研習活動的流程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階段:獨立梳理與探究。學生用一周的課外時間獨立完成。先完成對小說中含有詞語“降用”句子的梳理任務,將之抄錄在讀書筆記本上,然后自主探究本篇小說詞語“降用”的具體方式,賞析自己梳理出的含有詞語“降用”句子的表達效果。
第二階段:全班交流與研討。師生用一節課時間開展研討。研討前一天,全班學生在班級讀書展臺展示從小說中梳理出來的含有詞語“降用”句子的讀書札記,大家自由瀏覽、探討;第二天,用一節課時間研討小說中詞語“降用”的具體方式,交流對含有詞語“降用”句子表達效果的賞析心得。
第一階段結束后,班級讀書展臺學生讀書札記本上最多的摘錄了“降用”詞語26 處,最少的是17 處。經過全班交流,共梳理出“降用”的詞語29 處。第二階段,通過交流與研討,我們將本篇小說語言“降用”的方式歸納為三種。
第一種是大詞小用。即用語義范圍大的詞語來表述微小的人和事。全篇有8 處。小說標題“阿Q 正傳”中的“正傳”;第二章標題“優勝記略”和第三章標題“續優勝記略”中的“記略”;第二章“優勝記略”中“于是他漸漸的變換了方針,大抵改為怒目而視了。誰知道阿Q 采用怒目主義之后,未莊的閑人們便愈喜歡玩笑他”的“方針”和“怒目主義”;第三章“續優勝記略”中“他這一戰,早忘卻了王胡,也忘卻了假洋鬼子,似乎對于今天的一切‘晦氣’都報了仇”的“戰”;第五章“生計問題”中“阿Q 并不賞鑒這田家樂,卻只是走,因為他直覺的知道這與他的‘求食’之道是很遼遠的”的“‘求食’之道”;第八章“不準革命”中“倘在夏天,大家將辮子盤在頭頂上或者打一個結,本不算什么稀奇事,但現在是暮秋,所以這‘秋行夏令’的情形,在盤辮家不能不說是萬分的英斷”的“盤辮家”等。
第二種是重詞輕用。即用語義份量重的詞語來描述意義份量輕的人和事。全篇小說有5 處。第二章“優勝記略”中“阿Q‘先前闊’,見識高,而且‘真能做’,本來幾乎是一個‘完人’了,但可惜他體質上還有一些缺點”的“完人”;第四章“戀愛的悲劇”中“阿Q 自然都答應了,可惜沒有錢。幸而已經春天,棉被可以無用,便質了二千大錢,履行條約”的“履行條約”;第五章“生計問題”中“這一場‘龍虎斗’似乎并無勝敗”的“龍虎斗”;第六章“從中興到末路”中“秀才聽了這庭訓,非常之以為然,便即刻撤銷了驅逐阿Q 的提議”的“庭訓”“驅逐”等。
第三種是莊詞諧用。即把具有莊重、嚴肅含義的詞語描述一些隨意的場合或者微小乃至不入流的人和事。這是本篇小說使用最多的一種方式,共有16 處。第二章標題“優勝記略”和第三章標題“續優勝記略”的“優勝”;第三章“續優勝記略”中“阿Q 最初是失望,后來卻不平了: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那么多,自己倒反這樣少,這是怎樣的大失體統的事呵!” 的“大失體統”;第三章“續優勝記略”中“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 看見自己的勛業得到了賞識,便愈加興高采烈起來”的“勛業”;第四章“戀愛的悲劇”中“他是永遠得意的:這或者也是中國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個證據了”的“精神文明”;第四章“戀愛的悲劇”中“但他對于‘男女之大防’卻歷來非常嚴;也很有排斥異端——如小尼姑及假洋鬼子之類——的正氣。他的學說是:凡尼姑,一定與和尚私通;一個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誘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講話,一定要有勾當了”的“正氣”和“學說”;第六章標題“從中興到末路”和文中“人人都愿意知道現錢和新夾襖的阿Q 的中興史”中的“中興”“中興史”;第六章“從中興到末路”中“‘你還不配……’這時候,又仿佛在他頭上的是一種高尚的光榮的癩頭瘡,并非平常的癩頭瘡了”的“高尚”“光榮”;第七章標題“革命”和文中“趙白眼惴惴的說,似乎想探革命黨的口風”的“革命”“革命黨”;“這是‘咸與維新’的時候了,所以他們便談得很投機”的“咸與維新”;第八章標題“不準革命”的“革命”;第九章標題“大團圓”等。
在賞析詞語“降用”的表達效果時,不少學生發表了中肯的賞析心得。課后,筆者要求他們把這些意見形成賞析文字,寫進他們的作業本里。這里擇錄幾則如下。
例1:“于是他漸漸的變換了方針,大抵改為怒目而視了。誰知道阿Q 采用怒目主義之后,未莊的閑人們便愈喜歡玩笑他。”分析:“方針”指引領事業前進的方向和目標,“主義”指對客觀事物、社會生活以及學術問題等所持有的系統的理論和主張。阿Q 忌諱別人說他頭上的癩疤,因打不過別人,不敢與人抗爭,只得改變抗爭方式,以怒目來表示。這本是他可憐可悲的怯于反抗的心理表現,一經“方針”和“怒目主義”述之,滑稽可笑的背后,是深濃的“哀其不幸”之情。(大詞小用類)
例2:“秀才聽了這庭訓,非常之以為然,便即刻撤銷了驅逐阿Q 的提議。”分析:“庭訓”本指嚴正的父教,“驅逐”多用于法律方面的程序,常用于犯下較嚴重問題的對象。秀才鑒于阿Q 的態度不太恭敬,要讓地保趕走阿Q,但趙太爺仍想貪圖阿Q 偷來的東西,于是借“老鷹不吃窩下食”之語來勸阻。這一卑瑣之事以“庭訓”“驅逐”兩個語義較重的詞語來描述,諷刺意味濃烈。(重詞輕用類)
例3:“但他對于‘男女之大防’卻歷來非常嚴;也很有排斥異端——如小尼姑及假洋鬼子之類——的正氣。他的學說是:凡尼姑,一定與和尚私通;一個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誘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講話,一定要有勾當了。”分析:“正氣”指光明正大的作風或剛正的氣節,“學說”指學術上有系統主張或見解。阿Q 無端看不起小尼姑,想占小尼姑的便宜而被咒罵,不滿意錢太爺的兒子剪辮子,罵他“假洋鬼子”而被打頭,而他對尼姑及男女關系的認識又是這樣的粗鄙不堪,經“正氣”和“學說”兩個莊重詞語一點染,其思想的愚昧荒唐和心理的齷齪卑下越發顯得可笑可嘆了。(莊詞諧用類)
在探討這些“降用”詞語的言外之意時,課堂里不時發出會心的笑聲,紛紛贊嘆于魯迅先生高妙的語言藝術。在探討了魯迅先生詞語“降用”的表達效果后,有學生提議全班開展一次詞語“降用”的比賽,即刻得到了大家的贊同。大家商定以校園生活為情境來敘寫,第二天課上交流。第二天課上,在語文課代表的主持下,大家你一則我一則地說開了,課堂里不時地發出叫好聲和笑聲,足足說了二十多分鐘。這里擇錄幾則如下。
例1:“陳建林非常喜歡編說怪異故事,整個年級幾乎無人說得過他,他也以這一專業權威自居,經常宣講他的一套‘胡編’理論,想招納弟子,可響應者寥寥,為此他每每感嘆說:‘我的絕學要失傳了,可惜可嘆呀!’不過課余時間我們幾個還是蠻喜歡當他的聽眾的,自然也成了他的‘粉絲’。”(莊詞諧用、大詞小用)
例2:“每到周五下午出黑板報的時候,教室后墻黑板下的那方地界就法定成為李彤和楊晉的領地。對他們來說,這方領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一旦有人不知趣地侵入,影響他們的身手,就會立即遭到無情地驅逐。為了保證學校黑板報評比一等獎的霸主地位,全班同學都自覺維護著這個神圣不可侵犯的界域。”(大詞小用、重詞輕用)
例3:“就在沙亮離開后,寢室里留下了一地紙屑,他犯下的‘罪狀’已是毫無疑議的了。我們幾個人商議了一下,決定去‘追剿’他,狠狠地‘打擊’他一頓。結果從宿舍區到教學樓,從教學樓到運動場,再從運動場到圖書館……找了半天,連他的半個影兒也沒找到。陳誠不禁一聲怒嘆:‘這家伙畏罪潛藏到哪里去了呢?太狡猾了!’”(重詞輕用)
例4:“谷誠被宣布為研學組長后,我們特地在活動室籌劃了一個隆重的‘迎請儀式’,‘導演’李曉曉可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呀:她讓‘胖子’張朏朏打扮成孫悟空,讓‘妙可兒’童音打扮成豬八戒,讓‘小機靈’董沁打扮成沙和尚,待他走到活動室門口,就播放起《西游記》主題曲,幾個人一起圍著他手舞足蹈,把他當作唐僧似的簇擁了進來,活動室里一時間笑翻了天。”(大詞小用、莊詞諧用)
后來,有不少學生在作文中也不時運用,大多能收到不錯的效果,鑒于篇幅,這里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