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主體認知、情境約束對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納程度的影響

2023-01-11 05:08:50樊晉璇余志剛崔釗達
農業現代化研究 2022年6期
關鍵詞:主體情境

樊晉璇,余志剛,崔釗達

(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

耕地作為最基本的農業生產資料,其數量與質量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與前提,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1]。長期高強度、超負荷的粗放經營模式給農業發展帶來了嚴重威脅和挑戰,造成農業用地基礎地力下降、生態環境惡化等嚴峻問題[2]。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耕地保護,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先后出臺了《保護性耕作工程建設規劃(2009—2015年)》《保護性耕作項目實施規范》等系列政策文件。保護性耕作作為一種兼具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土壤性質、提高土壤肥力等以達到增產增效的作用,進而實現保障糧食安全的功能[3-4]。然而,截至2020年,我國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僅占當年全國耕地面積的6.42%,整體上仍處于起步階段。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程度長期得不到顯著提升,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農戶保護耕地質量的積極性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1]。農戶作為農業生產的微觀主體和最直接的受益者,其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納行為是改善耕地質量、維護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保障。因此,如何提高農戶采納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積極性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命題。

學術界圍繞保護性耕作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技術采納的效益、農戶采納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分析。關于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納的效益研究,國內外學者對具有碳匯功能[5]、能夠改善土壤結構[6]、提高土壤肥力[7]、減少風蝕水蝕[8]等生態效益的觀點已達成共識。但對其產生的經濟效益存在分歧,多數學者認為保護性耕作能提高產量、提升糧食生產技術效率[9]、增加農民收入[10];也有研究認為保護性耕作的增產效益不明顯,無法顯著促進作物產量的增加[11],甚至可能造成負面效應[12]。關于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納行為的研究,現有文獻主要運用二元選擇模型、Heckman兩階段模型、雙欄模型等方法研究技術的采納意愿、采納程度與持續采納行為[13-15]。影響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納的因素較多,主要包括農戶特征因素,如年齡、性別、教育水平、政治身份等[15-16];家庭特征因素,如勞動力人數、家庭收入、兼業情況等[14,17];經營特征因素,如經營規模、農地確權[1,13,18]等。隨著研究的深入,部分學者從社會學、心理學等視角,將認知狀態、價值觀念等納入其中,認為農戶的認知狀態對其技術采納具有顯著影響,技術認知[19]、價值認知[20]、生態認知[21]等的程度越全面越深入,技術的采用率越高。也有學者認為認知是影響農戶技術采納意愿與行為悖離的重要因素,積極方面的認知越多,發生悖離的可能性越低[22]。此外,農戶在進行采納決策時會受到各種外部驅動因素的影響,如童洪志和劉偉[23]提出政府補貼、管制和農技推廣三種政策刺激對農戶采納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決策行為影響效果顯著,提高政策刺激強度有助于技術采納率的提升;蔣琳莉等[24]認為制度因素層面的項目示范與村規民約對農戶技術采納行為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綜上,現有研究雖已經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但仍然存在可以拓展的空間。第一,雖然已有學者從農戶認知視角對技術采納的影響展開實證研究,但往往只探究了認知的個別維度,缺少對認知體系系統全面的分析;第二,學者雖然漸漸認識到個體意識在影響行為決策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外部情境的影響,但將其納入到認知與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納這一整體框架的研究較少,且關于情境因素調節效應作用路徑的分析研究還亟待加強;第三,保護性耕作技術是多項技術的集成,已有研究多關注于農戶對技術的采納與否,較少直接考察技術采納種類的情況。

有鑒于此,本文利用2021年7~8月在河南、黑龍江、山東和山西4省獲得的439份農戶微觀調研數據,運用有序Probit模型和調節效應檢驗方法,分別從技術認知、生態認知、責任認知三個層面探究農戶認知對其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納程度的影響。同時,將情境約束納入分析框架,考察情境約束的調節效應,厘清其中具體的作用關系,為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決策參考,實現有效遏制耕地質量退化和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目標。

1 理論邏輯分析

1.1 主體認知與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用

計劃行為理論認為,個體對某一事物的認知情況會使其對該事物的主觀態度或看法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到最終的行為[25]。認知不全面會使農戶擔心采納技術后可能存在負面后果,產生畏難情緒。若農戶獲取到更專業、詳實的技術知識,掌握更多技術要點,對于技術實施效果有更為準確客觀的認知,其技術采納的程度也會隨之提升[26]。此外,農戶具有“經濟人”和“社會人”的雙重身份,利潤最大化、效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等均是其追求的生產目標。因此,本文在結合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農戶對保護性耕作技術的認知從三個維度進行考量,包括技術認知、生態認知和責任認知。在技術認知維度,現有研究主要關注技術易用性和適用性,當技術不易獲得且與現有的環境不匹配時,即使農戶對技術的評價很高,技術采用程度也會降低[27]。同時,在生產決策過程中,農戶傾向于規避風險,未來收益的不確定將使其更加偏好傳統技術。只有當預期收益大于預期成本時,農戶才會形成采納行為。因此,農戶通過對技術功能和效果的了解和學習,可以提高認知水平,從而提高技術采納的程度。在生態認知維度,保護性耕作作為一項環境友好型技術,具有減少風蝕水蝕、保墑蓄水、培肥地力、改善農田環境等生態效益,農戶對保護性耕作技術帶來生態效益的認知越充分,越可以轉變農戶傳統“高強度投入”的耕作觀念,從而激勵其多采納保護性耕作技術。在責任認知維度,即社會責任感對行為的影響,當農戶的責任感被激活后,對不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行為造成消極后果的意識越明確,不采取該技術可能會產生愧疚、自責的負面情緒[28],其行為響應的主觀能動性就越強,技術采納程度也就越高[29]。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本文假說1:

H1a:技術認知正向影響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采納程度。

H1b:生態認知正向影響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采納程度。

H1c:責任認知正向影響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采納程度。

1.2 情境約束與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用

情境是指個體所面臨的客觀外部環境,即個體采取行動時會受到經濟、社會和環境等方面的影響[30]。人們的判斷和決策嵌入在每一個特定的情境中,并隨情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31]。本文將農戶采納保護性耕作技術面臨的情境約束分為經濟水平、環境壓力和政策支持三個維度。從經濟水平來看,農戶進行生產決策時,常常伴隨著高估成本、低估收益和風險規避的傾向。對普通農戶來說采用技術可能是一種“奢侈行為”,而具備一定經濟實力的農戶,為追求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更容易接受新技術,會更愿意進行使用;從環境壓力來看,長期高強度利用讓耕地已顯疲態,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造成的減產減收成為制約糧食安全的潛在威脅,長期處于生產前線的農戶迫于自身考慮也會積極采用有益于耕地保護的相關技術。此外,從政策支持來看,在農業發展過程中,政府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政府提供的各項支持政策,可以破除農戶資金約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采納保護性耕作技術造成的短期利益損失,有助于促進農戶提升技術采納的程度。因此,提出本文假說2:

H2a:經濟水平正向影響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采納程度。

H2b:環境壓力正向影響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采納程度。

H2c:政策支持正向影響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采納程度。

1.3 情境約束在主體認知與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用之間的調節效應

人們在進行行為決策時會面臨各種外部性限制和約束,農戶認知始終依賴于情境,并與主體行為緊密相關。現有研究常用態度—行為—情境理論(簡稱ABC理論)來強調人們的判斷、態度依賴于情境的變化。它意味著農戶會與所處情境發生耦合作用,建立新的認知模式,其行為模式也隨之調整[32]。因此,厘清在不同情境下農戶主體認知對其采納保護性耕作技術行為的影響機理顯得至關重要。首先,由于目前農業相對收益低,投入更多的成本需要承擔更大的風險,良好的經濟條件有助于提高農戶對負面認知的容忍度,減少認知偏差[33],為其采納保護性耕作技術提供一定的經濟基礎,越易激發其增強采納程度。其次,耕地保護的現實障礙主要來源于政府各部門之間“缺乏統籌協調”,農戶“心有余而力不足”。政府積極開展技術培訓、擴大技術應用的輻射范圍,提供一系列的配套服務和政策支持,有助于緩解農戶的顧慮、提高認知水平,促進其提升技術的采納程度。最后,面對耕地質量下降、數量減少的雙重威脅,農戶的責任感被激發,勢必會提高為了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提高土壤產出能力而付出的努力程度,對農戶的采納行為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激勵其提高技術采納程度。因此,提出本文假說3:

H3a:經濟水平正向調節農戶的主體認知與其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采納程度。

H3b:環境壓力正向調節農戶的主體認知與其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采納程度。

H3c:政策支持正向調節農戶的主體認知與其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采納程度。

綜上所述,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研究框架Fig. 1 Research framework

2 研究設計

2.1 數據來源與樣本特征

本文數據來源于2021年7—8月課題組在河南、黑龍江、山東和山西4省開展的實地調研,4省均屬于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六大適宜區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本次調研采取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調研人員與以糧食種植為主的受訪農戶進行一對一訪談式調研。首先在不同的省份選擇典型地區并隨機抽取一定數量的鄉鎮和村莊,然后在每個村莊隨機選擇有交流能力的5~10戶農戶進行訪談調研。本次調研共收到問卷461份,通過對收集的問卷進行整理,在剔除無效問卷之后,獲得有效問卷439份,問卷有效率為95.23%,其中河南89份,黑龍江80份,山東183份,山西87份。樣本農戶基本特征見表1。

表1 樣本農戶基本特征情況統計Table 1 Statistics 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sample farmers

如表1所示,受訪的農戶呈現出偏男性化和老齡化特征。其中,男性比例達到了70.84%,50歲以上的農戶比例占到了60.37%;且農戶受教育程度偏低,初中及以下農戶比例占到了77.90%;有效樣本中農戶仍以小規模種植為主,種植面積在1 hm2及以下的農戶達到了70.84%;大部分農戶家庭務農勞動力集中在2~3人,比例占到了80.41%;從農戶2020年家庭總收入來看,大部分農戶家庭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比例占到了70.84%;然而,大部分農戶沒有進行土地流轉和加入合作社,比例分別占到了53.76%和81.32%。

2.2 變量選擇與說明

2.2.1 因變量 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采納程度。本文基于曹光喬和張宗毅[16]的研究,實際選取了少耕或免耕播種、秸稈還田、深松和病蟲草害綜合防治4項核心技術表征保護性耕作技術。當農戶采納某種技術時賦值為1,未采納時賦值為0。借鑒蔡穎萍和杜志雄[34]、王學婷等[35]方法,使用4種技術采納行為的得分總和作為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納程度得分。保護性耕作技術之間不是相互獨立的,有研究表明采納整套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效果更佳[4]。因此,技術之間有明顯的遞進關系,采納的數量越多,農戶技術采納程度就越高。

2.2.2 核心解釋變量 主體認知。選取技術認知、生態認知和責任認知3個維度來衡量農戶認知的情況。其中,技術認知的指標包括成本、收益、風險、技術易用性和適用性的認知[27];生態認知的指標包括:提高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減輕面源污染3方面認知;責任認知用“您是否是耕地保護的責任主體?”來衡量。最后用算術平均值表示農戶技術認知和生態認知的綜合得分。

2.2.3 調節變量 情境約束。主要從農戶面臨的經濟、環境和社會3個維度來考慮。因此,借鑒余威震等[29]研究選取經濟水平、環境壓力和政策支持3個變量,分別用“家庭收入的對數”“近年來耕地質量是否下降?”“當地是否有與保護性耕作技術相關的支持政策?”3個問題來反映。

2.2.4 控制變量 借鑒以往相關研究[13-18],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選取:1)戶主個體特征,主要包括農戶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和健康狀況4個變量;2)家庭特征,主要包括農業勞動力人數和糧食種植面積2個變量;3)生產經營特征,主要包括地塊數、是否進行土地流轉、是否參加合作社和是否參加過技術培訓4個變量;4)外部環境特征,主要包括從家到最近鄉鎮的距離、是否遭受過嚴重的自然災害2個變量。另外,為控制不同地區在地理位置、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差異,加入地區虛擬變量,以消除地區對農戶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各變量的定義及描述性分析見表2。

表2 變量定義及描述性分析Table 2 Definition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variables

2.3 模型選取

本文的因變量是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采納程度,可能的取值為0、1、2、3、4,是存在明顯的遞進關系的有序分類變量。近年來研究中多運用有序Probit模型處理多類別離散數據。且保護性耕作技術之間不是相互獨立的,技術組合使用比單獨使用效果更佳。因此,本文構建有序Probit模型進行回歸估計。具體表達式如下:

式中:Y*表示不可觀測的潛變量,存在可觀測變量Y與之相對應;X為主體認知變量,E為情境約束變量,K為控制變量,r0<r1<r2<r3為切點,b1、b2、b3為自變量對應的回歸系數,ε為隨機誤差項。

其次,為了考察情境約束對主體認知變量的調節效應,在方程(1)的基礎上引入情境約束變量與主體認知變量的乘積項,得到:

式中:X×E為主體認知與情境約束的交互項,其他變量的解釋與(1)相同,b4、b5、b6、b7為回歸系數。當b6>0且顯著時,說明在主體認知對農戶采納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影響過程中,情境約束具有正向調節作用。在分析調節作用時,需要將所有調節變量進行中心化處理。

3 實證檢驗與結果分析

3.1 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用情況

通過對樣本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采納數量進行統計可以發現(表3),已采納保護性耕作技術農戶占總樣本的85.19%,為374戶。其中河南省、黑龍江省和山東省采納保護性耕作技術的農戶分別占各地區樣本的95.51%、76.25%和97.81%,說明耕地保護政策在三省推廣成效良好。然而,多年的技術推廣和政策激勵未有效改變山西省農戶長期形成的耕地重用輕養的經營模式,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用率為56.32%,采用現狀不樂觀。統計原因得知,被調查者的耕地地形以山地特征居多,技術與現有的環境適配性差,影響了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采用。

表3 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納行為情況Table 3 Farmers’ adoption behaviors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technology

從技術的采納程度來看,14.81%的樣本農戶未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僅采用1項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樣本農戶最多,為202個,占總樣本的46.01%,伴隨著采納數量的增加,比重逐漸下降:采用2項技術的樣本農戶占總樣本的37.13%,極少數樣本農戶在實際生產中采用了3項保護性耕作技術,占總樣本的2.05%。調研中不存在采用了4項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樣本農戶。這可能是因為實施多種技術需要不同的機械設施或雇傭勞動力,成本的增加使農民不愿采用多種技術。從技術角度來看,秸稈還田技術的使用率最高,這與各地嚴格執行禁止焚燒農作物秸稈的政策有關[36]。隨著對焚燒行為處罰的日益嚴厲和秸稈還田技術的不斷推廣,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了秸稈還田技術。采納率最低的是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盡管該技術已較為成熟,但被調查者均沒有采納。這可能是農戶由于生物防治技術專業性知識匱乏,以及在農業生產中缺乏相關的配套措施,使大多數農戶也不清楚自己是否采用了該技術。

3.2 主體認知、情境約束與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納程度影響分析

進行回歸分析之前,首先對模型中各自變量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結果顯示方差膨脹因子(VIF)最大值為5.97,平均值為2.13,遠低于合理值10,因此模型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問題。本文運用Stata16.0軟件,首先分別考察了主體認知各維度、情境約束各維度對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納程度的影響(表4模型1、模型2);其次將主體認知與情境約束共同納入模型,考察兩者對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納程度的影響(表4模型3)。

3.2.1 主體認知的影響 表4中模型3的估計結果顯示,技術認知對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采納程度產生正向影響,且在1%的統計水平上顯著,即農戶對技術認知越全面,其技術的采納程度就越高。可能的原因是,農戶作為理性的經濟人,當認為該技術使用便利且盈利更高時,會激勵其使用多種保護性耕作技術[37]。調研中發現,農戶通過互聯網、電視、報紙等途徑主動學習相關知識,對技術的屬性認知不斷增強,面對技術的不確定性時不再傾向于畏懼和規避風險,提高了農戶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程度,假說H1a得到驗證。同時,農戶的生態認知也顯著正向影響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采納程度,且在1%的統計水平上顯著。原因可能在于,農戶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不斷提高,突破了對傳統農業認知的局限性,加深了對技術操作規范和預期收益的了解,降低其直覺風險和不確定性[38],從而愿意采用多種保護性耕作技術,假說H1b得到驗證。此外,責任認知與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采納程度呈正相關,且在1%的統計水平上顯著,即農戶的責任認知越強,越有動力去采取保護性耕作技術。農民作為農業生產的核心主體,其主體性不斷提高,主人翁意識不斷增強。對于日益加劇的耕地污染,負責任的農民會積極承擔相應的責任,其采納技術的種類越多[39-40],假說H1c得到驗證。

表4 基準回歸結果Table 4 Benchmark regression results

3.2.2 情境約束的影響 在模型3中,經濟水平對農戶采納保護性耕作技術的行為產生正向影響,且在1%的統計水平上顯著,即農戶經濟條件越好,其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采納程度越高。一方面,與傳統的生產方式相比,采納多種技術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另一方面,經濟水平的提高使農戶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因此他們更有實力且傾向于選擇多種環境友好型技術,假說H2a得到驗證。環境壓力也對農戶采納保護性耕作技術產生積極影響,且在5%的統計水平上顯著,表明農戶對當前耕地質量的嚴峻形勢認識越清楚,其采納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程度越高。可能的原因是,農戶越發認識到耕地重用輕養的“掠奪式”經營模式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消極的,直接影響了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最終傾向于采用更多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應對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促進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假說H2b得到驗證。此外,政策支持對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納行為產生正向影響,且在1%的統計水平上顯著。耕地資源的可持續開發與利用需要政府部門的支持。通過制定和頒布相關激勵型政策,如補貼等,可以破除資金約束,降低農民采納技術的成本,進而提高其技術的采納程度,假說H2c得到驗證。

3.3 穩健性檢驗

為檢驗回歸結果的可靠性,本文采用替換模型、縮尾處理和改變樣本容量三種方法分別進行穩健性檢驗。模型4采用Ologit模型替換有序Probit模型進行檢驗,模型5對實證模型中連續變量進行1%分位及99%分位的縮尾處理,模型6借鑒暢倩等[41]研究刪除了45歲以下及65歲以上的樣本重新進行回歸。回歸結果如表5所示,主體認知和情境約束各維度的顯著性水平和影響方向與基準回歸模型3的結果基本一致。綜上,三種穩健性檢驗方法均驗證了上述基準回歸結果的可靠性。

表5 穩健性檢驗結果Table 5 Robustness test results

3.4 主體認知與情境約束的交互效應分析

引入主體認知與情境約束的交互項,重點考察在不同情境下農戶主體認知對其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納程度的影響(表6模型7)。根據回歸結果可知,經濟水平與主體認知各維度的交互項均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經濟水平對主體認知沒有調節作用。可能的原因是,在糧食生產過程中,保護性耕作技術相較于傳統技術效果顯現周期較長,且農戶的經濟收入多用于其他方面的消費上,在農業投資上的比例較低。因此,未能發揮有效的調節作用。假說H3a未得到驗證。

表6 調節效應回歸結果Table 6 Adjustment effect regression results

環境壓力與生態認知的交互項系數為正,且在5%的統計水平上顯著,表明環境壓力在生態認知影響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納程度的過程中具有正向調節作用,即環境壓力強化了生態認知對農戶技術采納程度的促進作用。耕地質量退化造成的減產減收成為制約糧食安全的潛在威脅,使農戶更加意識到耕地保護的重要性。為了有效緩解固有的傳統耕作對環境的負效應,農戶會積極采用更多種類的耕地保護技術措施。而環境壓力與技術認知和責任認知的交互項未通過顯著性檢驗。保護性耕作作為一種典型的跨期農業技術,技術的投資和收益發生在不同時期,農戶進行采納決策時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且意識與行動之間往往存在差距,即使其意識到潛在的環境威脅,但由于受到所處環境的主客觀條件約束,付諸的行動有限,因而并沒有明顯改善對技術、責任的認知情況。假說H3b部分得到驗證。

政策支持通過技術認知和生態認知間接影響農戶決策。政策支持與技術認知的交互項通過了5%的正向調節檢驗,具有顯著的正向調節效應,這表明政策支持強化了技術認知對農戶采納保護性耕作技術程度的影響關系。具體而言,政府宣傳和推廣加深了農戶對保護性耕作技術的認知程度,使農戶進一步認識到耕地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另一方面,政府投資和補償能夠幫助農戶分擔一部分采用技術的成本,彌補采用新技術可能給農戶帶來的減產風險[42],促進農戶采用更多種類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政策支持與生態認知的交互項系數為負,且在1%的統計水平上顯著,具有顯著的負向調節效應。可能的原因是,保護性耕作技術生態效益的顯現周期較長,當期變化不明顯。且農戶的生產經營具有短期行為,其生產決策行為除了受政策因素影響外,也會受到其所處情境其他特征的影響,若情境內一些不良現象被放任存在,社區內成員相互效仿,會降低政策支持等相關積極因素的效力[29]。因此,農戶采取行動的積極性被削弱,其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采納程度也降低了。政策支持與責任認知的交互項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原因可能是政府設置的補貼標準可能沒有達到受償水平,農戶對補貼政策的滿意度較低,導致政策支持的激勵效果較弱。其次,調研中發現,領到技術補貼的農戶將該資金實際用于投資農業生產的比例較少。因此,政策支持未能發揮有效的調節作用。假說H3c部分得到驗證。

4 結論與政策建議

4.1 研究結論

本文借助河南、黑龍江、山東和山西4省439戶農戶實地調查數據,利用有序Probit模型和調節效應方法,實證分析了主體認知、情境約束對農戶采納保護性耕作技術程度的影響,并進一步檢驗了不同情境約束對主體認知影響農戶技術采納程度的調節效應。結果表明:

1)調研地區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采納程度相對較低,以采納1~2項技術為主,平均采納數量為1.264項。并且隨著技術采納數量的增加,農戶的比重逐漸下降。其中,秸稈還田技術的采用率最高,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的采用率最低。

2)主體認知、情境約束是影響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納程度的重要因素。具體而言,技術認知、生態認知、責任認知,經濟水平、環境壓力、政策支持均正向影響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采納程度,且經過替換模型、縮尾處理、改變樣本容量的穩健性檢驗后,該結論依然成立。

3)情境約束在主體認知影響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采納程度中發揮一定的調節效應。經濟水平在主體認知影響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采納程度中未能發揮有效的調節作用;環境壓力強化了生態認知對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納程度的影響;政策支持在技術認知影響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采納程度中起正向調節效應,而在生態認知影響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采納程度中起負向調節效應。

4.2 政策建議

1)重視農戶主體認知能力的提升。一方面,通過宣傳、培訓等手段,將經營所需的信息和知識直接傳遞給農戶,不斷提高農戶對技術知識和相關政策的認知水平,讓更多農戶充分認識到保護性耕作的正外部性和適用性,消除認知偏差。同時,完善農田基礎設施,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改進完善相關配套農機具,推動技術簡單化、便捷化發展。此外,積極培育農戶的責任意識,加大對技術推廣背景的關注度,改變農戶傳統耕作觀念和思維,引導農戶選擇切合家庭實際情況的保護性耕作技術,調動農戶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強化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耕地質量退化造成的減產減收成為制約糧食安全的潛在威脅,通過傳統手段、新媒體等途徑向農戶講解當前農業環境污染的嚴重性,使農戶主體認知“內化于心”,技術采納“外化于行”,從而更好地促進農戶采用更多種類的保護性耕作技術。

3)增強政策引導和財政補貼力度。地方政府要統籌協調,加強落實補貼政策。通過采取激勵、約束手段為農業生產提供技術指導,確保技術補貼落到每個農戶手中;同時關注農戶對補貼政策及形式的意見反饋,進一步提高農戶的政策滿意度;適當調整補貼的標準和方式,提高政策效果,進而提高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采納程度。

猜你喜歡
主體情境
情境引領追問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從“我”到“仲肯”——阿來小說中敘述主體的轉變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9:04
技術創新體系的5個主體
中國自行車(2018年9期)2018-10-13 06:17:10
護患情境會話
護患情境會話
護患情境會話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懷舊風勁吹,80、90后成懷舊消費主體
金色年華(2016年13期)2016-02-28 01:43:2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级在线观看| 国产1区2区在线观看|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成人第一页|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日韩免费毛片|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日韩午夜伦| 国产成人区在线观看视频| 97se亚洲综合|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91福利在线看|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护士| 天天色综网| 色九九视频|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一道AV无码午夜福利|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正片|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欧美国产精品拍自|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青草视频久久| 色综合日本|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欧美日本激情|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91色国产在线| 91免费观看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亚洲性视频网站|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国精品91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综合色亚洲| 天天色综网|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亚洲91在线精品|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国产嫩草在线观看| 特级欧美视频aaaaaa| 99久久这里只精品麻豆| 亚洲a级毛片|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人妻丰满熟妇av五码区| 最新日本中文字幕|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成人免费网站久久久|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观看网址| 国产1区2区在线观看| 91久草视频|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亚洲日韩AV无码精品|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99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微拍精品|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