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進入新時代,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催生了電子商務、網絡約車、網絡送餐、快遞物流、家政中介等新業態經濟蓬勃發展,同時也吸納了一批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他們用智慧和汗水開創美好生活,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成為城市建設發展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
近年來,一批優秀的快遞員、外賣配送員、貨車司機、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受到黨和政府表彰。本期,為大家帶來幾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奮斗故事,通過描畫他們的點滴日常,對他們的辛勤付出致敬。


北京順豐速運有限公司快遞員 劉闊
2 月4 日,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現場,順豐快遞小哥劉闊在朋友圈寫下:清澈的愛只為中國。那一天,作為郵政快遞業的代表,劉闊穿著紅黑灰相間的工作服,和100 多位各行各業代表手手相傳,將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傳遞到國旗班手里。“看著五星紅旗緩緩靠近我,我的激動難以言表。參與交遞國旗的全過程雖然僅有不到10 秒的時間,但這會成為我一生值得回味的榮耀瞬間!”定位顯示身在“鳥巢”的他,在朋友圈激動地寫下這段話。
老家在河北省新樂市的劉闊,2017 年入職北京順豐速運有限公司,是陶然北岸經營分部一名普通快遞員,每天的工作就是分揀、打包、搬貨、送快遞、發快遞。他說自己是幸福的搬運工。
說起劉闊,很多人還記得,2019 年2 月1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南城視察時,在大柵欄石頭胡同快遞點看望的兩位快遞小哥,就是他和同事齊南南。那天的情景,深深烙印在劉闊腦海中:那天是臘月廿七,臨近正午,劉闊和其他快遞小哥正準備走出站點,習近平總書記迎面走來。習近平總書記的手與劉闊等幾位快遞小哥們的手握在一起,親切詢問他們工作生活情況,并祝他們春節快樂。
“快遞小哥工作很辛苦,起早貪黑、風雨無阻,越是節假日越忙碌,像勤勞的小蜜蜂,是最辛勤的勞動者,為大家生活帶來了便利。”當時習近平總書記對他們說的話,猶在劉闊耳邊回響。送出近20 萬件包裹,跑壞20 來雙鞋……5 年時光,劉闊是在不停地往返奔波中度過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這一天,不是在收快遞的路上,就是在送快遞的路上。”但劉闊覺得很自豪,因為他切身感受到美好生活都是奮斗出來的,每一份工作都值得用心去做好。
“最怕敲門沒人應,電話沒人接,干著急。”劉闊說,2017 年剛到北京工作,他哪兒都不熟悉,有時收件人就在眼前,打不通電話,就只有錯過。為此,事事不甘落后的劉闊,勤學上進,刻苦鉆研,很快熟悉了業務技能。劉闊負責的琉璃廠東街片區密布著數十條小胡同,寬的僅夠過三輪車,窄的只能容下一個人步行,既有商戶、樓房居民,還有平房住戶,什么人需要什么樣的服務,他門兒清。他介紹,平房大雜院住戶多,可不能不管不顧大嗓門兒喊,會影響十幾口子人;家里有小孩子的,千萬不能一大早去敲門,會吵了小孩睡覺。相比居民,商戶的訴求主要是一個字:急!晚上九點多鐘,有商戶直接給劉闊打電話讓取件,劉闊從沒拒絕過:“得嘞,幾分鐘就到!”
2020 年春節,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劉闊主動堅守工作崗位。每天早晨六點鐘,他就早早到崗,對場地和操作設備進行全面消毒,佩戴好口罩,準時出現在大街小巷。當地的客戶都說,“看到劉闊,就知道我購買的防疫物資到啦,心安了不少。”從大年初六上班開始,他有半年的時間一直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家里。在他心中只有一個信念:“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深入群眾、了解群眾的需求與困難。我們現在做的就是服務行業,群眾需要什么,我們就應該在第一時間沖在前面幫他們解決問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也將堅守崗位,為人民服務!”
重復而煩瑣的工作,最大的考驗是耐心和細致。近兩年,由于疫情,劉闊成為獨居在這里的老人們傾訴的對象,面對老人們暫時不能與家人相聚的無助,他也積極地用行動去幫助老人。
有一個八十多歲的大爺長期給他遠在上海的姐姐寄老北京的醬菜。老人的姐姐也快要九十歲高齡了,遠離故土,唯一的掛念就是家鄉的醬菜。老人說,我去不了了,她也來不了,可是我姐姐就喜歡吃這個。平時我能買了寄給她,可是這疫情防控期間,我出不去,可怎么辦?
劉闊得知此事后,在自己的工作之余便多了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每周購買醬菜。他會在電話中問清楚老人的描述,按需要購買老人所需的食品,并包裝好幫助老人寄送出去。好幾次老人都提出要額外支付給劉闊外出購買的服務費用,但都被他婉拒了。在劉闊服務的胡同里,像這位大爺一樣的老人還有很多。他們在疫情防控期間無法及時外出購買物資,劉闊就一一留心記下來,在為客戶送件的時候,幫助他們送過去。如果有時候老人想吃的食物附近沒有,他就會去更遠的地方為老人帶回來。老人們在居家隔離期間倍感孤單,他在給老人們打電話的時候不會著急掛斷,而是多留出點時間,傾聽他們有什么需求或者傾訴些什么事情。在劉闊看來,“在這片胡同里工作久了,大家都像是親人朋友一樣,就應該彼此幫助。”
2021 年1 月6 日,劉闊被評為“全國優秀農民工”,北京僅有35 人獲得該榮譽,快遞行業只有他一人。如今,劉闊依然每天穿梭于北京的大街小巷,為自己的夢想努力奔跑著。作為一名服務首都的快遞小哥,他已經深深融入了北京這座城市,并為自己選擇的事業驕傲。他說:“只要力所能及地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奉獻,也同樣會被接受、被認可、被尊重。我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將一件件包裹安全無誤送達客戶手中,將‘小蜜蜂’ 的幸福和快樂繼續傳遞下去。”

北京誠和敬驛站養老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八千平養老驛站護理主管 陳麗
“爺爺,您今天好好吃飯啦,真棒!”“馬奶奶,今天看著可真精神。”位于石景山區古城街道的誠和敬八千平養老驛站內,站長陳麗看著陸續從餐廳用餐歸來的老人們,毫不吝惜“甜言蜜語”,一眾“老小孩兒”被夸得開開心心。在陳麗眼中,驛站里的老人們即使滿頭銀霜,也仍舊是她牽掛著的“老寶貝們”。
今年32 歲的陳麗老家在遼寧,2011 年畢業于遼寧醫學院護理學專業,先后在武裝警察部隊總醫院和英智京西康復醫院任護士和護士長。2017 年一次偶然的契機,陳麗離開醫院應聘到北京誠和敬驛站養老服務有限公司,成為八千平養老驛站站長。
“目前,養老驛站里的十幾位老人,幾乎都是半失能、失能和失智的,有些需要康復護理,有些需要臨終關懷。”陳麗作為八千平養老驛站的“大管家”,從上到下,從里到外,事事她都要上心。除去日常為老人測體溫和量血壓,陳麗心里有每一位老人的“健康檔案”,誰有糖尿病,誰有高血壓,誰有慢性病,她一一熟知。“焉爺爺聽力和視力不太好,要注意防跌倒;張奶奶有認知癥,要留意她突然摔東西傷到自己;陳奶奶有糖尿病,吃飯時要注意給她定時定量……”陳麗和同事們要根據不同的病癥,為老人們制定不同的護理方案。
有位老人來驛站之前已經臥床一年多,兩側髖關節都有二期褥瘡,到驛站后陳麗先帶他到醫院做了體檢,發現老人還患有輕度貧血和低蛋白。陳麗說,這正是阻礙褥瘡愈合的重要原因。她為老人制定了一套食療計劃,加上服藥,先改善了老人的貧血和低蛋白。之后不久,老人的褥瘡就痊愈了。
陳麗經常慶幸自己以前從醫院學習了很多臨床知識,多次在關鍵時候派上用場。有一次一位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并有多年認知障礙的老人突然格外虛弱,說話也越來越含糊。陳麗握住老人雙手,判斷“右側肌力下降,這是腦梗的癥狀,趕緊送醫院。”
久而久之,陳麗比誰都更了解老人們的身體狀況,一旦老人家的身體有個“風吹草動”,陳麗都能第一時間做出反應,這種反應速度讓不少驛站入住老人受益。在驛站的精心護理與康養下,不少老人身體狀況轉好,甚至恢復至可以回家休養的狀態。
陳麗清楚記得,有一次她出門辦事,在路上碰到了曾經因為生活無法自理而入住驛站的一位阿姨。阿姨經過驛站的護理和調養已經歸家恢復正常生活,一見到陳麗,就拉著她的手念叨現在的好日子,讓她心里又開心又激動,“看到曾經躺在床上不能動彈的阿姨現在變得自信活潑,我就渾身充滿力氣。”對于自己養老人的身份,陳麗有著極強的認同感,夕陽之光雖弱,亦有璀璨綻放的時候,讓爺爺奶奶們在晚年依然精彩而有尊嚴地過日子,是這位“青春養老人”的愿望。
在常人眼里,養老驛站的工作在薪資收入、社會地位等各個方面都比不上醫院。曾有朋友直言問陳麗,不到30 歲怎么就選擇去“伺候老人”?但在陳麗看來,養老驛站的工作讓她感覺自己更加被需要。
陳麗回憶,2018 年的一個晚上,她換好衣服準備下班回家,一個老人突然肚子疼。陳麗詢問后判斷,老人是便秘了。她沒顧上換工作服,急匆匆趕到老人房間,戴上手套后用手給老人掏出許多球狀大便,“得有兩斤多重。”
對常人并沒什么難度的排便,但對許多上年紀的老人來說,那是一件“重任”,有的老人為此甚至不敢多吃。陳麗說,上年紀的人普遍會動脈硬化,一旦便秘,在使勁的過程中血壓會升高,極易引發腦出血。
因此在養老驛站,幫助便秘的老人排便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方法就是用手摳。這是連一些家屬都不愿干的事兒,但陳麗和同事們已經習以為常,“這事不僅是能讓老人舒服,還能避免危險。”
驛站里有一位患有認知障礙的八旬老人,經常把陳麗認成自己的老師或家人。有次看到陳麗給兒子買了一塊奶酪,他突然指著奶酪生氣地說:“他都有,我怎么沒有呀?”回想起這個場景,陳麗笑得很溫柔。遇到老人和孩子一樣鬧情緒,陳麗也都順著老人們的脾氣進行安撫。
但并不是所有的家屬從開始就能與她共站一個陣營。一位患有認知障礙的老人對來探望的女兒說自己沒吃飯,老人的女兒脾氣急,氣沖沖地找到陳麗質問。陳麗想到也許是老人記錯了,沒有急著回應,而是平和地安撫家屬的情緒,帶她去看老人房間的監控。
女兒看到母親的確吃了飯,情緒也慢慢緩和下來。陳麗懂得兒女之心,他們把父母送進驛站,難免有顧慮和擔心。“沒有必要通過爭吵放大誤會,把事做好,家屬慢慢就理解了。”
“因為沒有辦法預測生命的長度,我們就只能拓寬生命的寬度。雖然他們老了,但是也要活得精彩,活得有尊嚴,我希望每一位爺爺奶奶都能有尊嚴地活著。”在陳麗看來,養老是產業,更是事業。“我希望能和更多的‘青春養老人’ 一起,繼續用真心守護我的‘老寶貝兒’ 們,把青春奉獻給養老這份事業,將這份使命作為前進的動力。”

美團(北京)外賣騎手高豐
騎著電瓶車在商圈、社區、寫字樓之間穿梭,為市民及時送去餐食,是美團外賣騎手高豐的日常工作。高豐曾是一名軍人,多次獲得部隊嘉獎。2018 年他成為一名外賣騎手,2019 年參加慶祝新中國成立70 周年群眾游行活動,2021 年作為黨員騎手代表參加建黨100 周年觀禮活動……如今已是美團707 騎手黨支部書記的高豐,不僅榮獲2022 年“首都勞動獎章”,還以美團騎手的身份成為北京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的基層黨代表。
“黨代會報告提到要深入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群體的管理與保障,這是對我們整個新就業群體的鼓勵和支持。”高豐說,首都的變化,這幾年大家有目共睹,他將帶著黨代會精神繼續為外賣行業出一份力。
“送得更快、更多、更安全”,是大多數外賣騎手的目標,高豐也不例外。
2018 年,高豐離開了家鄉,來到北京,成了美團的一名外賣騎手。他上手很快,第一天就跑了二十幾單。往后的日子,高豐一遍又一遍地熟悉不同商場、街道的地形,逐漸摸索出自己的一套送餐路線圖:去商場取餐,要記得從哪個門進出能快速走到自己停電動車的地方;去小區送餐,要記得從哪個門進出小區可以最快到達去送餐的那棟樓……在每一個高豐工作過的站點,他都是同行眼里的“活地圖”。
高豐目前所在大望路站,送餐難度級別是A1,最高級別。這里大多是辦公樓,周末基本沒人點餐,但工作日每天中午爆單,下午只有零星幾單,晚餐的單量比下午多些,但那會兒是交通最擁堵的時候。
“送外賣要快,卻急不得。”大望路站的情況格外復雜,高豐一路跑一路研究,得空還向同行討教,花了兩個月時間才摸出門道來。現在每次接單,高豐都能迅速規劃出最佳路線。“地圖已經刻在這兒了。”他抬手指了指腦袋。入行近4 年,他極少超時,他的月均送餐準時率達到99.8%,客戶滿意率始終保持在100%。
工作以外,身邊朋友也常常形容高豐是一個“多事的人”:平日里大家送完外賣,就各自回家休息了,只有高豐還要去做志愿者,哪里有志愿者的空缺他就往哪兒填補。他在馬路上撿過煙頭,摘過大樹上的塑料袋,還上幼兒園包餃子、陪孩子畫畫,到養老院打掃過衛生。他說:“做公益不僅是休息,還能獲得一份滿足感。”
今年,北京新冠肺炎疫情反復,由于封控區很多,也給高豐他們的工作帶來很大影響。活少了,工作卻更累了。過去跑寫字樓時,只需要在樓下等客戶取餐,現在得往小區里送,有的小區沒有電梯就得氣喘吁吁地爬樓,有的小區不讓騎車進去,就只能走路送餐。一些騎手選擇去訂單量大的區域搶單,但高豐堅持留下來,“我們要是都走了,這里的居民有需求就沒人應了,所以我不能走。”
有一次,高豐接了一單——兩箱礦泉水。他把這三四十斤的水艱難地扛上了5 樓,轉頭剛想走,卻被客戶叫住,大哥拆開箱子,從里面掏出一瓶水,硬塞到他手里。“再堅持一下,相信疫情很快就會過去的。”兩人不約而同地給對方鼓了鼓勁兒。
不僅堅守著崗位,高豐還報名參加了八里莊西里的志愿服務。“訂單沒那么多了,我有空就會盯著志愿服務的群,隨時待命。”只要允許,志愿者群里發出需求,高豐就會火速“搶單”,變身志愿者,到核酸檢測點為居民掃描身份證、登記信息。
不久前,他在網上了解到,部分貧困山區的孩子生活困難,他立即四處跟人打聽靠譜的捐款渠道,希望能為改善孩子們的生活盡點力。
生活不只有送外賣,這是高豐的“生活哲學”。他為更困難的人捐款,用車燈為晚歸的女生照亮前路,順手幫用戶帶垃圾下樓……他用一件件小事感染著身邊的人。“好幾次,在人少的小路上我看到有女生走路緊張害怕,我就用我的車燈給她們照亮前路,并護送她們到小區門口或大路上。有一回我還被一個女生誤認為是壞人,跟她解釋半天說我是騎手還是黨員,只想車燈讓她走路不那么害怕時,她才恍然,連聲向我道謝。”
2019 年,高豐被選為美團外賣騎手代表,參加了新中國成立70 周年群眾游行活動。2021 年,又作為黨員騎手代表,來到天安門廣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慶祝活動。見證難得的歷史時刻,他向更多人證明了“再平凡的崗位也能展現出不平凡的光彩”。
2021 年8 月初,美團黨委成立美團朝陽外賣騎手流動黨員黨支部,高豐成為黨支部委員,積極參與支部活動,先后參加了黨員騎手懇談會,參觀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等各類騎手黨建活動。同時,高豐積極落實黨組織要求,到社區報到參與城市治理,第一批加入“小巷管家”,通過“隨手拍”“隨手報”反饋送餐途中遇到的問題,共同維護城市環境,2021 年被評為“美好朝陽騎士”。“我愿與其他黨員騎手一起,搭建起平臺和騎手間的溝通橋梁,帶領更多騎手去努力拼搏,做新時代的新青年,也為首都發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今年,高豐當選為美團707 騎手黨支部書記。他經常給自己黨支部的成員們鼓勁,激勵大伙兒堅守崗位,保障供應。“請大家放心,物資絕對充足,情況根本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夸張。我們外賣員隨時在崗,隨時接單,堅決保障居民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