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雷霞
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的發展戰略,把農業農村建設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重點,把“三農”問題擺在全黨工作的首位,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鄉村振興路線,整體推進農村經濟復蘇,加強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市資源優勢相互促進、協同發展和共建興旺的綜合性工農城市合作伙伴關系,推動農村經濟現代化發展。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是黨中央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大局出發做出的重要決策,是人民的期望、時代的呼喚和歷史發展的必然。
一、鄉村振興實施的意義
(一)實現現代化的強國戰略
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能切實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又能促進農村的現代化,而發展現代化,是增強民族實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實施鄉村振興,是加快我國農村現代化、工業化進程行之有效方法。我國農村目前存在著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緩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能夠提高農民的收入,而且能夠解決農業生產對環境的影響,還能夠持續推進農村的現代化。
(二)解決城鄉二次元問題
目前,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持續推進,一些區域在建設過程中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從而影響了農業的發展。新時期,國家大力推進城市與農村共同建設,以實現對農民最大程度地補償與回饋,通過對城鄉發展的認識,避免了以城鎮為中心,忽視農村和農業的發展。
(三)落實綠色發展理念
鄉村振興具體實施過程中,各級政府將繼續改進傳統的農村經營管理方式,引入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理念,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同時,要根據農村的具體情況,深入分析我國的國情和政策,把綠色發展的思想貫徹到農業生產中去,實現農業的生態化,從而有效地解決農村的環境污染問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生產技術和經營理念,促進鄉村發展和農民增收。
(四)促進農業發展
實施鄉村振興是實現農村經濟發展和推進農村現代化經營的重要手段,而發展現代農業則是實現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重要途徑。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發展農業,還能提高社會生產力。所以,在實施鄉村振興的具體過程中,要結合金融技術、現代化生產技術和信息技術,持續完善農業服務,將更多的人才引進到農業生產中,為農村經濟發展增加動力。
二、實施鄉村振興的內容
(一)提高農業產品質量與競爭力
在整體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必須實行嚴格的農村土地維護管理制度,貫徹落實“藏糧于技”和“藏糧于田”的根本策略,加大工程建設力度,實現規范化耕作,為農民經濟快速發展提供技術支持。要實現農民優先經濟發展,全方位推動農村現代化建設,就必須建立健全動物防疫制度和農作物病蟲害控制制度,以滿足新時期發展需要,并逐步實現智能化農業的發展,從而保證糧食、油、棉、肉和糖等農產品的穩定和安全供應。
(二)積極推進鄉村建設
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鄉村建設是各級政府應該優先考慮的問題。在實行農業農村、全方位推動鄉村振興工作的過程中,必須把工程、道路、用電、通信、煤氣和物流等重要基礎設施建設好,并進一步改進農村住房的建造和工程質量。貫徹因地制宜的方針政策,推動我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廁所治理和污水治理等的改革與創新。此外,還應加強對河流和湖泊的管理,切實提高農村居民的居住條件。
(三)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工作
在實現農村優先發展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必須大力推進農村改革,完善農村一體化體制,實行土地二次承包制度,注重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與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服務系統,不斷創新經營方式,不斷擴大經營規模,實現現代農業與小型農戶的有機結合。完善農村和農村建設用地的市場機制,積極推進國有土地的開發利用,健全土地使用制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征收對象。探討宅基地所有權、使用權和資格權的分配,確保農村集體收入分配、宅基地使用權和承包權的合理分配,既保障農民的利益,又為新農村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鄉村振興具體實施過程中的問題
(一)農民增收模式可持續性不強
保障農民持續穩定地增加收入,是國家實施“三農”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前“三農”問題的重點。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提高農民收入的政策,相關部門和當地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這些措施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21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7%,比城鎮居民增速高2.6個百分點。但在我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糧食作物種植收入比例繼續下降,其主要原因在于農民逐漸缺乏糧食生產積極性,種植蔬菜和水果的收入比糧食作物要高,與此同時,工資收入也逐漸成為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二)小農戶經營農業效益與競爭力不高
通過改革家庭為單位的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在制度層面上,小農戶成為農業生產的主體。由于土地流轉的加速,我國農業生產和經營規模雖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并沒有徹底改變由于我國目前土地規模經營的諸多問題,使得農村的經濟發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約。
(三)農村集體經營資產比重較低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把農民作為最基本的農業生產單元,實行股份所有制,在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這種“統分融和”的雙重管理制度,在管理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集體經濟逐漸淡化,如何在今后的發展中充分發揮其在提高農民收入中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盡管近幾年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我國農村集體擁有了大量的國有資產,但是在農村,經營性資產的比重依然相對較小。
(四)現代化鄉村社會治理體系仍未完全形成
鄉村的現代化治理制度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農村的治理結構是構建現代農村社會治理體系的基礎,而要實現農村的現代化,就必須依靠農村的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的提升。鄉村現代化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農村治理的“內卷化”是一個突出的問題,當國家把資源送到農村的時候,“精英”攫取會造成資源的使用效率低下,而資源的公共利益需求卻不能得到滿足;第二,鄉村治理主體的缺失,城市化的迅速發展使得農村人才向城市流動,農村缺乏足夠的人力資源,農村人口空心化和老齡化等問題日益嚴重,導致農村社會管理中的公眾參與受到限制,影響了政府整體的管理效率和政策制定的效率;第三,鄉村的優秀文化越來越少。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推進,使農民追求更多的物質財富,在利益的驅使下,傳統的農村文化被掩埋,淺薄低俗的農村文化卻在都市化的過程中不斷擴散。
四、鄉村振興具體實施過程中的建議與對策
(一)構建基于農業農村導向的農民長效增收機制
農民收入增加的主要來源應該是來自農業。要實現鄉村振興,必須建立以“以農為本”為核心的長效機制。
1.加快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
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采取公開拍賣和競價銷售的方式,建設現代化的銷售網絡,實現“分購聯銷”,以提高市場的銷售效率,節省交易費用。加強政府對“谷賤傷農”和“谷貴傷農”的管理,確保糧食市場的正常運行。
2.拓寬農民財產性收入渠道
在土地進入市場后,可以對土地的價值進行合理的分配,例如,根據地價確定不同的稅率,為了提高農戶的財產收入,國家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出資比例為3:7或4:6。
3.推動農業產業鏈向環節聚集
以往農業產業政策側重于產業鏈的延伸,很難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存在著巨大的市場風險。加快產業鏈條的集聚,不僅能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還能達到一定的規模效益。比如建立農產品的價值鏈集聚示范區,把農產品集中到各個環節,從而形成一個產業集群。
4.發展綠色品牌農產品
目前,我國的農業已經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時期,發展綠色農產品不僅可以提高農產品的價格,而且可以提高農民對糧食生產的熱情。一方面,利用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對農業的生產前、生產過程中和生產后的質量監控,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同時,要加強對農產品品質追溯的跟蹤和管控,加強對媒體和公眾的監督。另一方面,提高農產品的品牌知名度,提升農產品的文化內涵。要積極申請和注冊綠色產品知識產權,強化地理標志認證,并在此基礎上,加大農業文化投資力度,增強農產品的地域文化內涵,提升農產品的綠色品牌附加值。
(二)推動小農戶適度規?;洜I
首先,適度規模的土地經營是實現規模經濟、降低生產成本、適應市場競爭和實現規模效益的重要手段。其次,土地流轉是促進適度規模農業用地發展的前提。一方面,要進一步發展家庭農莊、特色專業大戶和農戶合作社組織等新興營銷市場主體,并將其作為主要的經濟發展機構形態。同時,要通過建立交流網絡平臺和中間機構等渠道,使農民順暢、有序地進行流動,避免造成大量的鄉村土地資源被大公司并購。另一方面,通過減少農村土地周轉資金,建立第三方網絡交易平臺,適時發布土地流轉、農產品價格、農資價格和各類農業種植收入等信息,最大限度地體現土地流轉供求關系。再次,在發展規模經營的同時,及時培養新型農業技術人員,鼓勵農林專業的大學生返鄉,擴大農民專業技術人才隊伍。
(三)協同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1.立足當地優勢,統籌優化村莊資源配置
通過跨村合作,強村帶動弱村,成立專業合作社,推動新型農民合作,推動農村規?;l展;要充分利用閑置資源,建設科技示范園和標準化生產基地,促進集體經濟的發展。
2.進行折股量化,并合理設置股份結構和股權結構
集體股可以按總資產的一定比例進行股份折算,根據戶籍人口的不同,可以設立基本股,也可以根據勞動貢獻設立貢獻股,經過村民委員會的討論,可以按3:7或者2:8來確定。集體股份也可以不設,但可以從總盈利的35%-40%中提取,以滿足集體服務的需求。
(四)完善并建立鄉土“法禮秩序”治理體系
1.利用傳統治理鄉村
一方面,要開發出適合現代農村社會管理工作的方法,完善鄉村文化建設。另一方面,在新時期鄉村文化建設工程中,要發揮高知人員、企業家等新鄉賢的領導地位,積極帶領新鄉賢回歸創新,參與公共管理工作;創建新鄉賢參與鄉村管理的網絡平臺,促進農村管理現代化蓬勃發展。
2.建立多元化協同治理機制
在鄉村治理工作中,可以引入社會力量,比如各類社會組織和團體,擴大農村居民參與管理的途徑,鼓勵群眾的參與,比如“以村民代表會議”為中心的“村民自治”,把村務決策權集中在村民代表大會上。
3.加強村級“兩委”基層組織隊伍建設
加強黨員隊伍的年輕化、專業化和知識化建設,加強對黨員隊伍的教育、培養和跨單位的溝通,將鄉鎮干部安排到基層去,與農民直接接觸。
結語:
農業現代化建設和發展是國民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的基石。要深入領悟新經濟發展的思想和理念,進一步了解鄉村振興的含義,準確掌握鄉村振興的重點,以鄉村振興為中心,結合實際,科學合理規劃振興策略,實施標準化鄉村建設和經濟發展,促進農產品現代化,實現農業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