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勇城 張軍
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是課程思政的基本理念,在課程思政理念下,通過對中職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進行研究,認為基于“大思政”格局,科學設計體育課程,加大體育“課程思政”師資隊伍建設,充分發揮體育課程團隊項目的特點,通過信息化的手段和有效運用課程評價是發揮中職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作用的有效策略。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明確要求,即“四個正確認識”,其要義就在于要學會用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把學習、觀察、實踐同思考緊密結合起來,善于把握歷史和時代的發展方向、把握社會的主流和支流、現象和本質,養成歷史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和創新思維,將“思政教育”提到了新的高度;而“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備受推崇,在中職學校,學科教育如何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也是當下教育教學研究的熱點難點,在課程思政的理念下,以遵循中職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把中職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是本文研究的重點,通過研究,旨在為中職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相結合,形成合力,協同育人提供理論及實踐參考。
1 課程思政視域下中職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難點分析
1.1 思政教育與具體學科之間融合的難度較大
基于思政課程的本質出發,其仍是屬于一門“課程”。要發揮中職體育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作用,要時時刻刻將“課程”作為出發點。如果脫離了“課程”的本質,那么思政教育與體育課程之間的融合都只能為“紙上談兵”。基于這一情況,中職體育老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格外注意并明確思政課程與中職體育課程之間的聯系。并根據體育學科的特點,把二者進行有機的融合,結合新的教學理念充分挖掘體育課程的思政元素,發揮體育課程的思政作用,就現階段的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在中職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二者的概念及關系等仍存在比較模糊的認識,導致教學的過程中容易出現主次不清的情況,以及思政課程與中職體育課程之間相互的聯系不夠緊密,融合不夠深入等情況。
1.2 思政課程與中職體育的結合,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中職體育和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過程中,教師已然成為相關教育工作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在開展原有體育課程教學工作基礎上,體育老師想要在課程思政理念下,實現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協同育人,提升個人教學能力是關鍵,如:教學理念的更新、充分挖掘體育課程思政元素的能力以及通過科學手段將思政的元素有機融合到課程教學的能力等,教師能力的提升需要滿足時代和教育發展的需求。然而,就目前來看,在中職體育教學中教師的能力依然存在著較多的“短板”,且教師本身教育教學水平存在著“參差不齊”的情況,因此,進一步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加強課程思政方面的培訓非常有必要。
1.3 學生對于思政和體育知識的學習興趣較低
學生在教育教學中處于主體地位,如果學生對課程缺乏正確的認識,那么就會直接導致學生對其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實踐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對思政和體育理論方面的知識普遍存在著學習興趣低、主動性不足等情況,究其根本,主要的原因在于學生對于兩門課程缺乏正確認識,因此,進一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體育與健康理論知識的重要性,以及通過更加生動有趣的方式將體育課程和思政課程進行有機融合是關鍵,否則,就會逐漸消耗學生的“內驅動機”,也不能保證學習的效率和教學的質量。
2 中職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必要性及關聯性
2.1 必要性分析
根據時代的發展要求,實現中職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是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其實不難發現,體育教學本身就會存在“重技術,輕理論”的問題,這不光是在中職體育教學中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在各階段體育教學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在實際教學中,往往過于注重學生體能的提高,忽視了理論本身的學習和其內涵深刻的“人文精神”。導致整個體育課程處于一個“沒有靈魂”的狀態,教學的模式始終停留在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階段,這不光是和我們現階段新課程改革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背道而馳,也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把體育課程和思政育人理念相結合,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另一方面開拓學生的思維,引導其積極探索體育課程更深層次的內涵。除此之外,積極貫徹并落實課程思政理念,與當下國家大力提倡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作用高度契合。
2.2 關聯性分析
首先,體育課程和思政教育二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具有共通之處,體育課程作為中職基礎性課程之一,不光是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的知識和基礎的體育技能,更是要鍛煉學生擁有強大的意志力,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精神品質等。那么無論是出發點還是落腳點都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其次,體育課程是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思政元素,且體育學科本身就是一本具有特殊“人文性”的德育資源,體育課程之中蘊含豐富的“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責任意識”等元素;此外,通過充分挖掘體育教學中的“思政元素”除了培養學生良好的精神品質之外,也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體育健康知識和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讓學生不斷形成對體育健康課程學習的“內驅力”,因此,在課程思政的理念下,將體育教學和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協同育人,兩者能相互作用、相互促進。
3 課程思政理念下中職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策略
3.1 基于“大思政”格局科學設計體育課程
近些年來,隨著教育體制的深化改革,不斷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落腳點,同時也在強調“思政教育”的重要意義。“大思政工作格局”指的就是中職學校,要把“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作為思政教育目標。通俗地來說,就是“課程思政”理念下的“三全育人”思想新格局,很多中職學校都在推進“全員”思政課程和“全課程”思政教育,顧名思義就是把思政教育貫穿到每一個學科當中去,逐漸站在“思政”育人的角度出發,落實各學科的思政教育。
那么針對中職體育學科而言,首先,體育老師要轉變傳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注意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僅是提高學生的素質,掌握基礎的運動技能,而是要根據現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身心發展的特點出發,結合實際的教學目標,制定教學計劃。最重要的就是要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生成性評價”或者“形成性評價”把整體的教學逐漸滲透到“課程思政”當中。全面落實我們提到的“三全教育”。其次,體育老師要善于發現和挖掘課程中潛在的思政教育元素,可以把這類元素作為媒介,對學生們開展后續的思政教育,老師的格局也不要只局限在課內教學,可以針對“課程思政”把不同的教育模式資源引入到當下教育之中。最后,教師要注重“隱性思政教育”,就是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形成高尚的“超我”品德,使體育課也能成為“立德樹人”的學科載體。
3.2 加大體育“課程思政”師資隊伍建設
培養中職體育教師的專業素養是提高“課程思政”的必要基礎和前提保障。學校要有科學的方法培養中職體育老師的“課程思政”意識和提升教師“課程思政”的能力,畢竟老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而學生又具有一定的向師性,只有教師具備這樣的意識和能力,不斷轉變觀念、掌握方法,才能把“課程思政”滲透到教學活動當中,真正做到“與時俱進”。首先,學校要高度重視包括體育課程在內的“課程思政”方面培訓,同時要階段性組織關于體育教學的“課程思政”主題研究,一方面不斷提升教師對“課程思政”方面的意識,另一方面不斷提升教師“課程思政”的能力,促進體育老師在有意識地開展“思政教學”,充分挖掘課程思政的元素,始終把“思政教學”貫穿到每一個教學環節。其次,體育教師本身也需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和研究,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在體育技術技能教學方面要加強自身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這兩點是開展體育課程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基礎和前提,此外,教師還應在“課程思政”相關的培訓和研究中,固,不斷地加強交流和學習,不斷轉變觀念,善于挖掘課程當中的思政元素,掌握運用的方法,結合課程的特點,充分發揮體育課程的思政作用。
3.3 發揮體育課程團隊項目的特點,創新形式實施課程思政
在中職體育課程教學中,團隊項目作為主要內容之一,如:籃球、足球、排球等,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團隊項目合作和競技等特點,通過創新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可以適當的弱化體育活動的“競技性”和“競爭性”,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比如,在籃球項目的運球和傳球的教學實踐中,可以開展關于“不投籃的籃球賽”游戲,具體每隊可以分為8-10人,如果有男生和女生的班級,可以分為男女混合的兩個隊伍,雙方可以展開“不投籃”的“攻”和“守”,在規定的時間哪一個隊伍控球的時間長就算是獲勝方,這樣創新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在潛移默化滲透“課程思政”的理念,讓學生們感受團結的力量,樹立團隊意識和集體意識。同樣的方式方法還很多,關鍵是教師需要及時的轉變觀念,另外作為新時期的教育工作者,還要敢于打破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結合時代的發展,做出創新。在此基礎上,活動后,教師也要對學生在過程中的表現進行總結和評價,有效的教學評價,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升學習效果,進一步達成課程教學和思政教育的目標。
3.4 通過信息化的手段,發揮體育課程的思政作用
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向學生充分展現體育運動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深層次的了解體育運動,轉變體育運動觀念,激勵學生成長,發揮體育課程的思政作用。如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用好體育相關比賽精彩視頻及優秀運動員傳記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開展籃球運動教學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播放籃球經典比賽及精彩視頻、也可以播放我國籃球優秀運動員姚明、易建聯,NBA球星等人物傳記,利用視頻加深學生對籃球這一項運動的了解,介紹優秀籃球員的事跡,用優秀籃球運動員的品質激烈學生的成長;另外,還可以通過信息化的手段用好體育運動“紅色”資源,如在教學中可以適時將我國優秀運動員參加夏季奧運會、冬季奧運會刻苦訓練以及比賽中頑強拼搏、為國爭光的視頻融入到教學中來,激發學生愛國情懷;還可以用好體育運動中蘊含著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我國眾多的傳統體育項目,使學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體育運動,加深對民族民間體育的認識,進一步了解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發揮體育課程思政作用。
3.5通過有效的教學評價,發揮體育課程的思政作用
教學評價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運用好教學評價對于發揮體育課程的思政作用具有重要意義,教學評價方式較多,比如“生成性評價”“個體階段差異評價”“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等,教師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采用多樣化的教學評價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塑造學生的人格,培養學生的能力。做到以“知”為基礎,實踐“行”,感悟“意”,體會“情”。其實,對于中職階段的學生來說,這個時期的學生,根據埃里克森的心理學理論來說是非常期待被“認同”和“表揚”的,所以不難發現有很多學生在跑步時,好勝心極強,就是想要證明自己,還有的學生會故意吸引老師注意,其實這也是學生想證明自己的表現。那么體育老師就要根據這一心理,做到“以評促教”“以教促評”,科學地開展教學評價,如體育教師可以把中職學生的“遵守紀律”“學習態度”“文明禮貌”“課堂言行”等作為體育評價的綜合標準,通過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科學評價,并有意識地將課程思政教育的目標納入到評價當中去,以達到課程思政的目標。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課程思政的理念下,要發揮中職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作用,首先要基于“大思政”格局,科學設計體育課程;同時要加大體育“課程思政”師資隊伍建設,學校要高度重視教師關于“課程思政”方面的培訓和研究,教師可以通過充分發揮體育課程團隊項目的特點,創新形式,以及信息化的手段和有效運用課程評價等方式充分發揮中職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作用,總而言之,根據時代的發展將體育學科和思政教育進行有機結合,共同促進學生的發展,這才是我們“立德樹人”的初心。
(作者單位:1.廣州市交通運輸職業學校;2.廣州新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