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逸萱
打擊樂是幼兒園大班音樂區域活動中常見的一種樂器,它具有節奏鮮明、演奏簡單的特點,備受幼兒和教師青睞。幼兒在打擊樂活動中能夠獲得良好的音樂體驗,習得打擊樂器的相關知識和演奏方法,提升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此外,幼兒還能通過打擊樂活動發展多項能力,實現身心健康成長。因此,教師應重視打擊樂活動的開展,對幼兒進行有效指導,提升打擊樂活動的趣味性和創新性,充分發揮其育人價值。本文分析了打擊樂在大班音樂區域活動中的教育價值,并提出了在大班音樂區域活動中提升幼兒打擊樂活動水平的指導方法,以供參考。
培養幼兒的專注力是學前教育的重要目標。良好的專注力是幼兒未來學習和終身發展的重要基石,是促進幼小良好銜接的關鍵要素。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幼兒專注力的培養。一方面,幼兒在打擊樂活動中必須認真傾聽,與音樂本身的節奏、合作伙伴的節奏保持一致,以保證樂曲的和諧;另一方面,幼兒還要緊盯指揮者的動作,在正確的時間開始演奏和停止演奏,準確把控節奏的變化。幼兒一旦走神,就會對整體的演奏效果造成不利影響。由此可見,打擊樂活動能夠很好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進行有效的專注訓練。
打擊樂內容豐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能夠給予幼兒良好的音樂審美體驗。在大班音樂區域活動中,教師可以采取輪流演奏的形式,增加幼兒的體驗機會。幼兒經過多次聆聽欣賞,能夠對音樂產生熟悉感,并對音樂的情緒和節奏等內容進行對比,從而在參與演奏活動時控制自己擊打的力度,形成一定的樂感,創造音樂的協調美。打擊樂活動能夠通過音樂欣賞、樂曲演奏等形式,增強幼兒的音樂感受力,提升幼兒的音樂審美能力。
良好的合作能力與自控能力是開展良性社交的基本前提。相較于小班和中班幼兒,大班幼兒呈現出較強的合作意識,他們有與人交往的欲望,并具備一定的規則意識。一方面,幼兒在打擊樂活動中需要與同伴相互配合,探討角色分工、保持一致的音色與節奏,這為幼兒提供了合作機會;另一方面,幼兒必須按照教師的規定收放樂器,保持音樂區域的整潔。在活動過程中,幼兒要遵守規則,這有助于強化幼兒的規則意識和自控能力。

幼兒階段是幼兒發展想象力與創造力的關鍵時期。大班幼兒能夠根據音樂經驗,運用簡單的樂器進行音樂創作,他們具備一定的創作基礎與能力。在欣賞完一段音樂之后,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或想象進行音樂的再創作。打擊樂聲音富有 特點、演奏簡單。幼兒使用打擊樂器進行自由演奏,用音樂表達自己的感受,有助于發展自身的創造力。
在開展大班音樂區域活動時,教師要結合幼兒的興趣愛好,對活動素材進行合理選擇,使打擊樂活動能夠充分吸引幼兒。因此,作為活動的組織者和管理者,教師應充分了解大班幼兒的興趣愛好,對幼兒喜歡的音樂、書籍、動畫片等內容進行調查。在選擇素材時,教師可以從幼兒的興趣入手,將一些生活化器材轉變為打擊樂器,增強活動的趣味性,提升幼兒的參與熱情。
例如,教師可以在幼兒園大班開展“小紅帽”打擊樂活動。《小紅帽》是大班幼兒非常喜歡的童話故事,能夠快速吸引幼兒興趣。在活動開始前,教師要提前準備好《小紅帽》故事的動畫視頻、伴奏音樂、圖譜、圓舞板、碰鈴、鈴鼓等材料。在活動開始時,教師首先播放動畫視頻,并通過提問的方式調動班級氛圍,如詢問:“小朋友們有沒有聽過《小紅帽》的故事呢?”幼兒齊聲回答:“聽過!”教師隨后追問:“小紅帽是一個怎樣的女孩呢?”教師引導幼兒描述小紅帽的外貌特點,激活幼兒對小紅帽的印象,初步調動幼兒的學習熱情。接著,教師出示圖譜進行打擊示范,引導幼兒了解圖譜中各種圖案象征的演奏動作。比如,小腳丫圖案表示要跺腳,小手圖案表示要拍手,鈴鼓圖案表示晃動鈴鼓,小手和小腳圖案一同出現時,幼兒需要手腳一起動起來。教師讓幼兒進行分段練習,直至幼兒熟練后,再開啟下一環節。最后,教師帶領幼兒使用打擊樂器共同演奏《小紅帽》整首樂曲。幼兒對于《小紅帽》的故事情節比較感興趣,他們非常喜歡小紅帽這一人物。教師結合幼兒的興趣,設置了“為小紅帽伴奏,護送她給外婆送糕點”這一情節,賦予打擊樂活動別樣的意義,提升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合理創設各類故事情境,優化大班打擊樂音樂活動的形式,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幼兒園課程大多具有趣味性特點,教師對活動進行優化設計,能夠進一步激發幼兒的能動性,使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充分發揮想象力,提升其參與活動的有效性。一方面,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目標選取合適的故事,構建故事氛圍。故事情境能夠幫助幼兒理解抽象音樂中包含的意蘊、情感。教師將打擊樂活動與故事情境相融合,能夠增進幼兒對樂曲內容和情感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結合角色扮演活動,幫助幼兒更好地融入樂曲。角色扮演是幼兒非常喜歡的一種游戲活動,幼兒在角色扮演中能夠將自己代入故事中,充分發揮想象力,站在故事人物的角度理解音樂作品。
例如,在開展“森林音樂會”打擊樂活動時,教師可以創設一個有趣的故事情境,讓幼兒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參與其中。《森林音樂會》這首歌曲曲調優美、節奏明快,適合用打擊樂器進行演奏。教師可以選取沙錘、雙向板、碰鈴等樂器開展活動,首先讓幼兒欣賞樂曲,并引出故事情境:“今天,森林里要舉辦一場音樂會,許多小動物都來參加啦!你們想不想加入呢?”幼兒齊聲回答:“想!”然后,教師拿出提前準備的各種動物頭箍,讓幼兒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圖案并佩戴好,使幼兒更好地代入角色。接著,教師帶領幼兒熟悉圖譜,引導幼兒結合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特點,設計合適的肢體動作,如青蛙喜歡跳躍、小鳥喜歡扇動翅膀、老虎喜歡伸爪等。在幼兒熟悉圖譜與動作之后,教師帶領幼兒開始配樂演奏,讓幼兒想象自己就是森林音樂會中的小動物,從而強化幼兒的音樂體驗,使幼兒更好地把握音樂節奏感。
在大班打擊樂活動中,樂曲總譜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夠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樂感。幼兒使用的樂曲總譜一般呈現出生動有趣的特點,既要讓幼兒能夠看懂,又要方便幼兒記憶。同時,幼兒使用的樂曲總譜要能直觀地呈現樂曲的結構與節奏,呈現打擊樂器的類型和幼兒的肢 體動作,使幼兒在讀譜時不會產生較大困難。因此,教師要全面理解樂曲和旋律,充分結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和能力水平選擇、制作圖譜。
大班打擊樂活動中經常使用的總譜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種。第一種是語音總譜,它主要通過語音展現樂器與動作的布局。教師可以運用具有實際意義的詞或句子編寫兒歌,幫助幼兒把握節奏,也可以采用一些無意義的音節,如“嗚嗚嗚”“啦啦啦”等呈現樂曲的節奏。在音樂節奏比較快的樂曲中,幼兒往往較難跟上,教師通過編寫兒歌等方式制作語音總譜,能夠使樂器練習變得更加輕松,降低幼兒的學習難度。比如,《鉆泥巴》這首歌曲可以通過兒歌的形式,使音樂的節奏具象化。第二種是圖形總譜,它是通過具體圖形展示樂器布局。教師在設計這種圖譜時,要注意對樂器進行簡化,提升其趣味性。除了在圖形的線條與形狀上進行明顯區分,教師還可以選擇比較鮮艷或是區別較大的樂器。比如,在“大象和小蚊子”這一節音樂課中,教師將大象跺腳、跳躍、揮動尾巴等場景制作成圖案,并配上不同的色彩,使得整張圖譜生動形象、簡潔明了。第三種是動作總譜,指的是使用不同的動作、代表不同的樂器。教師要考慮幼兒的身體發展特點和興趣,設計一些模仿動作,使幼兒將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音樂上,而非動作上。比如,在“朋友來跳舞”這一打擊樂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音樂特點設計拍手、拍腿、拍肩的動作,增強幼兒對音樂節奏的感知,緩解幼兒反復練習的枯燥感。
在進行大班打擊樂活動時,教師要積極創造合作機會,凸顯幼兒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優化幼兒的課堂體驗,激發幼兒的主觀能動性,發展幼兒的綜合能力。教師應充分挖掘音樂中的合作要素,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鍛煉他們的協調配合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比如,在《我愛北京天安門》這首歌曲的打擊樂活動中,教師可以設置合奏的形式,促進幼兒之間的交流、合作,提升幼兒的主體性。《我愛北京天安門》這首歌曲旋律歡快,具有較強的節奏感,適合使用鈴鼓、圓舞板、小鈴進行演奏。在活動開始前,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使幼兒感受樂曲中歡快的旋律;使幼兒學會看指揮演奏;培養幼兒的合作協調能力。隨后,教師要提前準備好合適的圖譜、鈴鼓、圓舞板和小鈴等材料。在教學活動正式開始時,教師要先讓幼兒感受歌曲的律動,引導幼兒看懂圖譜并掌握樂器的使用方法。教師要在圖譜上做好標記,如第幾段落可使用鈴鼓演奏、第幾段落使用小鈴和圓舞板演奏。教師完成樂器的合理布局后,再為幼兒分配不同的樂器,讓不同幼兒使用不同樂器演繹樂曲的不同部分,最終共同協奏出完整的樂曲。在協奏的過程中,教師要運用豐富的肢體動作進行指揮,使幼兒順利演奏屬于自己的章節部分,從而強化幼兒的樂感和協調配合能力。
總而言之,大班打擊樂活動具有豐富的教育價值,能夠發展幼兒的樂感,提升幼兒的各項能力。教師要提高對打擊樂活動的重視程度,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努力提高打擊樂活動的質量。一方面,教師要結合幼兒的身心特點和興趣愛好,在素材選擇和活動形式上進行優化;另一方面,教師也要關注幼兒的主體性和幼兒樂感的培養,合理制作曲譜,給幼兒提供合作機會,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