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鞏子賓 郎 群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提出學校要制定課后服務實施方案,增強課后服務的吸引力,充分用好課后服務時間,指導學生認真完成作業,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補習輔導與答疑,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拓展學習空間,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文體、藝術、勞動、閱讀、興趣小組和社團活動。“雙減”政策的實施,為學生增加了參加音樂實踐活動的機會,同時給教師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基于“雙減”政策,學校應及時作出調整,教師應豐富教學內容,不斷優化中小學音樂教育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 率,促進中小學音樂教育質量的提升。
第一,中小學音樂教育具有德育的教育作用。教師組織中小學生進行歌曲、樂器的集體學習,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協作能力、集體榮譽感,使學生形成不怕吃苦的堅強意志。
第二,中小學音樂教育具有智育的教育作用。教師引導中小學生欣賞中外經典音樂,學習聲樂、傳統民族樂器、西洋管弦器樂等方面的基本樂理知識,能夠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現能力,使學生通過音樂或肢體動作表現自己的情感。
第三,中小學音樂教育具有體育的教育作用。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中外器樂和舞蹈學習,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第四,中小學音樂教育具有美育的教育作用。教師可引導學生欣賞優美的音律和舞蹈動作,陶冶中小學生的情操,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中小學音樂教育,既是藝術教育的過程,也是實施美育的過程。
“雙減”政策的實施減輕了中小學生校內學習壓力與課后作業負擔,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開展音樂課程和音樂活動。這有利于讓學生感受學習音樂的樂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與陽光的性格。
“雙減”政策實施后,學校要改變課程安排和各個學科的比重,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課后服務。“雙減”政策要求音樂教師不僅僅是教學生唱歌、跳舞,還要讓學生接觸更多的音樂種類,了解更多音樂的表現形式。現如今,大部分中小學音樂教師都是通過鋼琴進行彈奏教唱,教學形式過于單一。同時,很多中小學音樂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音樂教師的學歷、專業素養達不到指定的要求。
素質教育要求中小學音樂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思維,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體會到學習音樂的樂趣。但是,長期以來,中小學音樂教育存在著強調技術化、功利化的傾向。一些音樂教師對中小學音樂教學目標、教學任務以及教學內容存在認識偏差,采用單調乏味的訓練方式進行課堂教學。教師向學生傳授枯燥的音樂知識,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也難以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在音樂課上,中小學生無法體會到音樂帶來的樂趣,也提不起學習音樂的興趣。另外,一些音樂教師沒有與時俱進地更新教育理念與教育方式,不重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未能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參與課堂活動,從而導致無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各個學校應擴大音樂教師的招聘數量,或是整合校外音樂教師資源,彌補校內教師不足的問題,從而更好地促進中小學音樂教育發展。整合中小學校內外音樂教師資源主要有以下方法:第一,返聘身體健康、音樂素養較高、師德好,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退休音樂教師,請他們負責音樂社團和課外音樂實踐活動;第二,經濟條件較好的中小學可以邀請具有教育資質、專業水平較高的藝術團進校園,或是聘請專業水平較高的藝人擔任學校的音樂教師,以滿足不同音樂課程課外社團、合唱團的教學指導工作;第三,校內音樂教師要在“雙減”政策的指引下,不斷學習,多與優秀的音樂同行進行交流,取長補短,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專業水平。
在“雙減”政策下開展音樂課堂教學時,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為中小學生創建趣味性的音樂課堂,提高學生上課的興趣。首先,教師可講解歌曲的人物背景、文化背景和創作背景,讓學生對歌曲有更全面的了解,以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其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體驗學習音樂知識的樂趣,從而提高音樂課堂的教學質量;再次,教師要和學生進行互動,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情況,同時要創新音樂教學模式,通過微課視頻、多媒體教學等新興的教學方式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最后,學校要注重創建真實、開放的學習情境,開展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課外實踐活動,如合唱活動、舞蹈活動、器樂活動等,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吸收音樂知識,提高音 樂素養。
“雙減”政策實施之后,中小學生參加音樂課程與音樂實踐活動的機會增多。在保證國家課程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基礎上,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應為學校提供支持,幫助學校開發和利用各種公共文化資源,鼓勵學校與音樂廳、歌劇院、青少年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地方合作,開展多種形式的音樂教學活動,通過共享優質的校外藝術資源,提升音樂教學的質量。學校教師也可以利用地方和社會文化資源,如民間舞蹈、地方戲劇(含戲曲)資源,歷史、政治、經濟、民俗等領域的事件,文化景觀、文化遺產和各類傳統藝術等,增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學習。此外,教師可以利用重要節日、活動日、校園文化藝術節等開展文藝匯演活動,保障所有學生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的權利,讓學生在音樂實踐活動中獲得全面發展。
首先,中小學音樂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培養方案,激發中小學生的學習熱情,讓音樂走進每個學生的生活;其次,教師應通過課程內容的改革和教學方式的創新,引導中小學生體驗音樂學習的快樂,讓學生在各種實踐活動中積累更多的音樂經驗;最后,教師要構建科學有效的音樂教育評價體系,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 如學生在音樂課堂中能否感受到音樂帶來的樂趣、能否進行實踐運用等。
完善的評價體系要充分發揮學生、家長、教師的作用。由于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教師應建立差異化評價標準,在構建科學有效的音樂教育評價體系的基礎上,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發展不斷調整評價標準,對學生總體表現進行客觀的評價,發揮評價體系的指導作用。

教師要加強對中小學生的思想教育,引導中小學生了解基本國情,尊重國旗國徽,學會唱國歌,培養中小學生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認識。中小學音樂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健全學生的人格品格,為培養全面型人才奠定基礎。因此,音樂教育要充分挖掘課堂教學中包含的思政內涵與美育元素,教師應將思政教育與音樂教育相融合,打牢思想基礎,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音樂教育是中小學美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情感表達、提高審美情操的作用,能夠促進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在“雙減”政策實施后,音樂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改革教學方式,構建科學有效的音樂教育評價體系,推動思政教育與音樂教育的融合,從而提高中小學音樂教育質量,促進中小學音樂教育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