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江良,駱紅超,印朝闖,朱 山,范佳鑫
(六盤水師范學院 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貴州 六盤水 553004)
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和網絡信息時代背景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受到多種社會思潮的侵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同樣受到市場經濟利益驅動的挑戰[1]。而當前高校思政政治教育仍存在專業教育教師對思想政治教育重視不夠,重教書而輕育人等問題。新時代青年大學生大多都是“00后”,部分學生缺乏理想和信仰、功利欲望心強烈、過分自我和追求個性,且正處于價值觀養成和確立的關鍵時期[2],特別需要價值引領、人格塑造,提升思想政治文化素養。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恰逢其時,充分發揮思政課和課程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協同作用,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3]。如何開展課程思想政治教育成為當前高校專業課教師亟需思考和探討的課題。課程思政就是要探索在課程日常教學過程中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專業知識學習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達成,克服“兩張皮”現象。
本文以《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為例,通過教育教學改革,挖掘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探索提出課程思政教育實施途徑與方法,實現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思政育人功能。
六盤水師范學院2014年開始招環境工程專業學生,每屆招生1個班,約50名學生。《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環境工程專業一門核心主干課,共64學時(4學分),在大二年級的第6學期或第7學期開設,教材是高廷耀等主編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該課程圍繞污水處理和污泥處理與處置,主要內容包括:污水水質與污水出路、污水物理處理、生物處理、污水的化學與物理化學處理、污泥處理與處置、工業廢水處理、城市污水回用和污水處理廠設計、運行和控制等[4]。
①掌握污水水質指標、水體自凈過程、污水排放標準及污水處理的基本方法;②掌握污水的物理處理方法,熟悉格柵和篩網、沉沙池、沉淀池、隔油池、氣浮池等基本原理及構筑物的設計計算;③掌握污水的好(厭)氧生物處理方法,基本原理、工藝特點、構造物的設計計算;④掌握污水的物理化學處理法,熟悉中和、混凝、沉淀、氧化和還原、吸附、離子交換、萃取、膜析、超臨界處理技術等基本原理、工藝和設備、特點及應用的范圍;⑤掌握污泥的處理與處置,熟悉污泥濃縮、污泥穩定、污泥脫水等工藝的基本原理、設備和構造物設計計算;⑥掌握工業廢水處理,熟悉工業廢水來源與特點、工業廢水污染控制的基本策略、工業廢水治理技術途徑及工業園區的廢水處理案例;⑦熟悉污水處理廠設計、運行和控制管理。
①具有通過查閱文獻,根據污水水質、水量和排放標準,結合當地水文、地質、場地等特點,提出合理的污水處理工藝流程;②具備初步的工程設計能力,會計算各種構造物尺寸和設備的選型,污水處理廠日常運營管理實踐能力;③具備環境工程系統觀念、創新精神,能從原理上解釋相應的工程問題和現象。
①具備實事求是,科學嚴謹的工作作風,養成良好的實驗工作習慣;②具備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及就實際問題與同行業界、社會公眾有效溝通交流和處理的能力;③具備撰寫報告、陳述發言、清晰表達或回應指令的能力;④具備扎實的專業背景,有持續學習和發展的潛力。
首先是深入挖掘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再通過靈活的教學手段,找準切入點,將思政元素“如水化鹽、潤物無聲”地有效融入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
生態文明,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要求人類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5]。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6]。
水污染控制工程主要任務是根據進水水質和出水水質或回用標準,選擇污水處理的最佳工藝路線,將污水經處理后達標還至自然水系統,達到人與水環境的和諧共生。中水回用是循環經濟理念在水處理領域的實踐,通過清潔生產和廢物循環利用,減少生產過程中廢物的產生,用生態系統的理論指導社會再生產活動。在緒論中播放《人類是如何破壞地球的》記錄片,使學生認識到人類不是大自然的主宰,大自然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基礎;告誡學生,我們必須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大自然,保護大自然。保護生態環境與節約水資源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作為未來環境工程專業的從業者,環境人所從事的環保事業是利國利民造福子孫的平凡而偉大的事業,幫助學生樹立職業榮譽感,增強對環境工程專業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幫助學生樹立職業榮譽感,不能空談口號,可以結合案例呈現。如,組織學生參觀六盤水市鐘山區小屯污水處理廠,從進水又臟又臭的污水,經過格柵、沉沙池、曝氣沉沙池、AAO生化池、二次沉淀池、V型砂池、紫外線消毒(或氯氣消毒)等工序以后,排放清澈干凈的水,水質達到城市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 18918-2002),實現一江清水永續向東流。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專業知識的力量,增強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同時明白身上肩負著社會責任。再如,講授第十七章“城市污水回用”,從水的消毒可以阻止病原體的水體中的傳播,如何防止新冠病毒在水介質中傳播的問題出發,講授消毒設備在水處理中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水污染防治知識的興趣與增強抗疫責任感、使命感,使他們明白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要心系國家、學好專業知識,將來更好為國家建設奉獻自己的力量。同時,擴展一下,中國和美國在抗擊新冠病毒防控方面的情況,截止2022年1月4日:美國感染新冠病毒人數累計5729萬,死于新冠病毒83.31萬人[7],而中國在新冠病毒防控方面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國家之一,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都不多,同時中國還積極幫助其他國家抗疫,無償捐助疫苗等抗疫物質,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引導學生自發增強“四個自信”,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青年大學生要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行者,起到引領和表率作用[8]。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中講授污水性質與污染指標時,引入典型水污染事件。比如,2011年5月貴州烏江水污染事件,烏江息烽縣境內某磷礦公司在烏江流域河段排放的氟化物和總磷嚴重超標,引起游魚類黃磷中毒大量死亡,河流水污染,甚至威脅烏江下游遵義市區200萬人口的飲用水安全[9],造成了嚴重后果。調查發現主要原因是該公司排放污水不達標,存在偷排的現象。通過典型環境違法案例引發學生思考,作為企業要切實承擔自身社會責任,不能盲目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水生態環境是公共產品,是普惠性的民生福祉。要著力培養學生的社會公德,引導激發同學們刻苦鉆研學習水環境保護專業知識,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要切實承擔自身的社會責任,各司其職、各盡其責,促進社會和諧安定。
能夠針對水環境污染問題復雜性,綜合考慮社會經濟、法律制度、環境標準等因素,設計符合實際需求的解決方案,在水處理工藝流程對比選擇中體現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比如,在講污水處理廠運行管理時,可以結合“智慧水務”[10],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水務技術有效結合,實現資源共享、業務協同、智能應用三者有效統一,提高管理效能。加強協同創新,不唯上,不唯書,敢于質疑,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教師作為教育教學的組織者、主導者與合作者,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和質量取決于教師[11]。教師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在肩,責任重大。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是一位經師,更是一位人師;不僅是一位“專才”,更是一位“通才”。教師需要有良好的師德,合理的知識結構,能真心關愛學生,激發學生對水污染控制課程學習興趣,激勵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作為環境工程專業課教師,要幫助同學們樹立環境工程專業意識,增加對專業的滿意度。
任課教師的主導性作用還體現在教師對教學目標、內容、手段、進度等方面的整體調控,能把握水污染控制工程重難點,具有化繁為簡、以簡馭繁的教學能力,能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深奧問題淺顯化,理論問題生活化,讓學生更易入耳入腦入心[12]。比如,水污染控制課程就是通過物理方法去除污水中懸浮物或漂浮物,然后用化學、物理化學和生物方法除去水中溶解或膠體狀的有毒有害物質,實現污水中污染物質轉移或轉化。實質就是去除水質雜質的過程,凈化水質,恢復水體自身功能。
教師要以學生為本,主動聚焦學生,關注學生對專業知識和人文素養的現實需求和期待,讓學生有更多的獲得感,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全面發展。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激發者、幫助者和各種能力的培養者[13]。
“天邊不如身邊,道理不如故事”。課程內容越是貼近學生、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越能得到學生的青睞,融于其間的思政道理也更容易被學生接受[14]。水城河治理案例,原來的“臭水溝”向“幸福河”華麗蛻變,實現了“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生態目標,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提升了六盤水城市形象。原本“高大上”水處理專業知識變成學生可知、可感、可講的身邊事,讓課程思政更有親和力。
“親其師,信其道,更其學”,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更容易使學生增強對教師產生信任和認同[15]。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更好發揮教師在課程思政中主導作用,才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才能吸引學生增強對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學習的興趣,達到了育才與育人有效統一。
堅持“四宜”原則(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課制宜、因生制宜),優化教學內容,與時俱進更新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可以結合六盤水經濟社會特點。六盤水是“江南煤都”,煤炭和煉焦產業一直都是六盤水傳統支柱性產業,在教學內容優化方面可以著重介紹焦化廢水和洗煤廢水處理主要工藝、技術瓶頸及技術學科前沿。在教學中選取具有典型性和時代性的案例來印證理論知識;不回避熱點問題,善于將熱點社會問題融入課程教學,提高課堂的吸引力。比如,我國承諾在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可以提出“雙碳戰略”將對污水處理行業工藝路線產生哪些影響?低碳時代的污水處理要走向何方?我們能為實現“雙碳”目標做哪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引發學生關注與思考。
對于任何一門課程來說,單向灌輸和照本宣科都是教學大忌。課程思政既要重視知識傳授,又要致力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價值觀的塑造,這對任課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不能墨守成規、生搬硬套。要講好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思政,教師要在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基礎上多采用師生互動來提升學生的參與感[16]。精心設計教學內容,運用多種“學習通”建立網上學習資源,錄制短視頻幫助學生預習和知識回顧,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與學生實現深層“互動”。這種互動既包括師生互動、學生之間互動,也包括課堂上小組專題匯報PPT,同組成員補充發言,其他小組成員點評。在教學方法方面,開展現場教學。比如,到六盤水水城河、六盤水德塢污水處理廠和六盤水小屯污水處理廠現場教學,聘請污水處理廠工程師講解污水處理工藝。另外,在講污水處理工藝過程中,可以引入虛擬仿真技術,讓學生直觀地觀看SBR、AB、AAO、UASB、氧化溝等工藝,一目了然。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堂課外互動,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事半功倍。結果表明,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考核是管理鏈條的一個重要環節,考核是指揮棒,事關教育發展方向。加強對課程思政工作考核,建立健全考核機制,是深化課程思政建設的必然要求[17]。不僅要考核教師,同時也要考核學生,且在考核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可實施性,能全面客觀評價課程思政成效。
在教師考核方面,要把教師參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情況納入到教師的考核之中,將考核結果作為教師崗位聘用、職稱評定和評優選先重要依據,充分調動廣大教師從事課程思政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學生考核方面,改革考核方式,采用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有機結合的課程考核方法[18],在水污染控制課程考核方面要提高平時成績的比重,將平時成績比重提高到占綜合成績的50%,將考勤、課堂表現、專題PPT匯報、每章知識點梳理納入到平時成績考核之中。全面考核學生對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中知識點的掌握、能力的培養和素質目標達成情況,以考輔教,以考促學,教學相長,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在水污染控制課程融入思政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學生、教師、社會等各方共同承擔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教師要在課程思政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持續優化教學內容,結合地方產業特點體現專業辦學特色,同時又具備鮮明的時代內涵,改進教學方法,落實以學生為中心,提高思政課程的親和力,讓課程思政有溫度、有高度、有深度、有情懷。各方需在思想上同心、在目標上同向、在行動上同行,久久為功,持續改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努力形成育人合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