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韜 馬洋 齊琦
一盞燈,可以照亮一方。有一個人,卻想在中國的土地上點亮可以探尋地下奧秘的“明燈”,實現“天上有北斗,地下有明燈”的夢想。
這位從事科研五十載、一心想摸清地球“脾氣”的主人公,就是地球物理學家、一直從事地震學和實驗巖石物理學研究工作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颙。
陳颙的名字很特別,很多人讀不出來。陳颙說,父母在他出生的時候,向當時的中央大學中文系的一位老先生求了“颙”字。后來,陳颙查閱了《辭源》,才理解了“颙”的解釋:一曰“大”,二曰“仰慕”。作為家中長子,他漸漸明白了老先生的良苦用心和父母的期望。
8歲那年,陳颙隨父母遷居北京,先后在北京師范大學附小和附中完成了學業。說起上小學的經歷,陳颙仿佛回到兒時,帶著一股驕傲勁兒說:“我的學校是我自己找的。”原來,陳颙憑著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兒,單槍匹馬跑到小學并順利通過入學考試,被正式錄取。
在陳颙記憶中,父親是一個做事極為認真的人。作為一名數學教師,父親堅持在每次上課前都要一絲不茍地寫出教學綱要,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而父親對陳颙的啟蒙和影響,也總在看似不經意間。
陳颙上中學時,每逢周末回家,父親總是笑瞇瞇地拿出一頁寫了幾行字的紙,說這兩道數學題他解不出,讓陳颙拿去看看。這時,陳颙總是欣然領命,默默地走到另一間屋子里,關上房門,靜靜地思索。當陳颙走出房門交出答卷時,他總能隱隱地覺察到父親慈愛的目光里露著一種滿意。若干年后,陳颙才知曉這些題目都是歷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的試題。陳颙回憶,自己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尤其是年少時對數學的熱愛以及扎實的數理基礎,大都得益于父親那隨意卻又獨特的教育方式。
耄耋之年的陳颙內心依然年輕,又讓人容易親近。說到學習訣竅,他用了一個流行詞——“走心”。
上中學時,陳颙每周都要面臨一次考試。初二的一次物理考試,題目只有一道:“從行進的汽車上橫向拋出一只皮球,站在路面上的人看到這個球的運動軌跡是怎樣的?”陳颙當時并不在意,可分數出來后,卻破天荒拿了個不及格,這是他學生生涯中的第一次不及格,也是最后一次不及格。從那以后,陳颙的學習態度變得端正起來。
高中三年級時,陳颙因為成績出色被選為老師的任課助手,他常常利用業余時間為同學們答疑解題。時至今日,陳颙仍能記起當時摸索出“一題多解”后的喜悅,笑稱自己對知識的掌握非常“走心”。畢業33年后,有位同事拿來1990年的高考數學和物理試題,陳颙都能不費力地全部解答出來。陳颙感嘆:若非當初主動學習知識,只是機械地死記硬背,恐怕再也沒有這份從容與自信了。
莊子曾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面對無窮無盡的知識,陳颙很早就明白,對知識的精確掌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明了學習方法,有一套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方法。
陳颙將他的學習方法概括為兩句話:學習靠自己,自我為主,老師為輔;學習要有動力和濃厚的興趣。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發生了多次6級以上的地震,不少還發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震最頻繁、最危險的階段,也是陳颙最忙碌的時光。
1965年,陳颙大學畢業,此后一直從事地震學和實驗巖石物理學研究工作。1966 年,河北邢臺發生強烈地震,陳颙受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派遣,前往震中區進行研究工作。陳颙和同事們來到破壞最為嚴重的震中現場,沒有一個人說話,死一樣的沉寂籠罩著每個人。當時,陳颙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在預測地震災害上干出成績,為國家和人類作貢獻。
震后的瘡痍滿目讓陳颙久久難忘。他說,大學所有的知識,如果不與實際工作結合起來,那就只能算是“紙上談兵”。而從事地球物理專業的科技工作者,成天把自己關在實驗室,不到災害現場真切體驗,哪怕取得的研究成果再多,他的科研工作也談不上完美。
心里有責任,行動更自覺。當時,多種地震儀器都被震壞了,陳颙就小心地從里到外檢查一番,然后再拆拆補補、卸卸裝裝。那時,最讓陳颙激動的莫過于讓一臺儀器起死回生,在地震現場發揮作用。現場資料的處理和結果的分析,大都在結束了一天的測量之后進行,窩在小小的野外帳篷里,陳颙沉浸在鉛筆與計算尺的交替運算中。

陳颙院士在講述“地下明燈”的設想 攝影 /吳宇
在震中區工作,條件十分艱苦,陳颙和同事在余震中必須心無旁騖地觀測、計算實時數據。因為監測設備架設在野外,在十天、半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里,最多只有兩個人在一起工作,每天的工作就是盯著地震圖和各種儀器……
在陳颙剛工作的那個年代,中國地震研究領域還是一塊尚未開墾的處女地。在地震這種毀滅性災害面前,人類顯得非常渺小。
“真的見到了那種無助與慌亂,內心不可能沒有觸動。我覺得,總得做點什么,哪怕是一件微小的事情。”從那時起,陳颙就決定將他的畢生精力投入地震領域的研究中。
陳颙從未停下探索的腳步。從1965年畢業分配到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陳颙在地球物理學領域攀登了50 多年。在20世紀70 年代,他從事高溫高壓下巖石物理學實驗研究,發展了測量巖石變形的激光全息技術,研究了應力途徑對巖石性質的影響;20 世紀90 年代,他又致力地震預測和地震災害研究,將地震學、工程學和經濟學結合在一起,首次編輯了全球地震危險性圖和全球地震災害預測圖,這一成果已被聯合國等機構用于減災規劃。
20多年前,陳颙就有一個大膽設想:讓地震波給地球做個B 超!他認為,從地球內部帶來的信息可以了解地球變化,不僅可以預測地震,還能找到礦藏。為實現這個目標,陳颙帶領團隊一直努力著。
在尋找區域性人工震源的過程中,陳颙的團隊最早用過炸藥,可這危害很大;用火車、汽車震動產生的震波等,也都失敗了。后來,他們開展了以有限水體作為人工震源的深入研究,終于取得成功。
有限水體只要配合發泡氣槍,就變成了一個新型綠色人工震源發射臺,震波覆蓋面積近500萬平方千米。這就意味著,只要在全國建設10個容積為5萬立方米的有限水體,就可以組建震波覆蓋全國的人工震源發射網,形成探測近地表的“地下明燈”。
如今,這樣的“燈”已經在陸續點亮,陳颙希望自己能完成這項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