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健康管理學會,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
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全球流行,奧密克戎變異株已成為優勢毒株。據預測,奧密克戎將感染世界50%以上的人口,而奧密克戎與阿爾法、貝塔、德爾塔毒株相比,變異性更高,能夠逃脫免疫系統的防御,再感染的風險更高[1-2]。但奧密克戎引起的癥狀不如以前的變異株嚴重,無癥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占比超過90%,重癥率和病亡率極低[3-5]。然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不僅侵犯呼吸系統,還多有累及全身各器官如胃腸道、心血管系統、腎臟等,部分患者甚至存在感染后諸如疲勞、咳嗽、味/嗅覺異常的諸多癥狀,對人們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6-9]。本共識結合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后恢復期及恢復后存在的焦點問題,匯集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意見,用以指導恢復期人群的健康管理。本專家共識可供健康管理中心、體檢機構,以及基層醫療保健參考使用。
共識采用的證據等級和推薦等級參照GRADE分級標準[10],具體見表1。根據證據等級和專家組意見將推薦等級分為強推薦(建議采納)、中度推薦(無特殊情況建議采納)、弱推薦(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傾向于采納)。

表1 證據強度與推薦級別
1.1 推薦意見 滿足以下4點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群可認為進入恢復期:①體溫恢復正常3天以上;②癥狀基本消失或明顯好轉;③有肺炎癥狀的,在復查CT時,顯示肺炎病灶已經明顯吸收;④連續2天核酸檢測陰性,或Ct值≥35,或3次抗原陰性。(Ⅲ A)
1.2 實踐與解讀 目前執行的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11]指出,在滿足上述條件時可以判斷達到治愈標準,因此我們認為達到以上條件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群進入恢復期。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九版診療方案中未提及新型冠狀病毒抗原檢測標準,而當前在非必要時不推薦核酸檢測,結合抗原檢測速度快、方便自行檢測的特點,可考慮用3次抗原檢測來代替2次核酸檢測。
1.3 證據等級依據 納入文獻為專家意見及相關文件,證據級別為低等級。
1.4 推薦等級依據 專家組認為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流行期間,上述區分方法簡便易行,對疾病狀態的劃分以及后續的診療具有重要意義,故為強推薦意見。
2.1 推薦意見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后味覺障礙大多可自行恢復,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對于味覺長時間未恢復人群,應到耳鼻喉科或神經內科等相關專科就診。(Ⅱ A)
2.2 實踐與解讀 味覺障礙可發生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早期,發生率為6%~70%[12-17],通常在呼吸道癥狀發生后3~7天表現出來,持續2~16天,隨后恢復,部分患者可長時間存在(長達61~76天或更長時間)[18]。味覺障礙大多可自行恢復,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根據WHO《康復指導手冊:COVID-19相關疾病的自我管理,第2版》可采取以下方式促進味覺恢復:每天按時刷牙兩次,保證口腔衛生;嘗試在飯菜中加入香草和香料,比如辣椒、檸檬汁和新鮮的香草。
2.3 證據等級依據 納入文獻為隊列研究,證據等級為中等級。
2.4 推薦等級依據 專家組認為,雖然證據為中等,但味覺障礙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恢復期患者影響很大,部分患者甚至出現厭食等癥狀,影響疾病的恢復,故應作強推薦。
3.1 推薦意見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后可伴有嚴重的嗅覺功能減退,大多會在1~2周內恢復。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嗅覺功能障礙持續超過2周時,可進行嗅覺訓練、鼻內或口服皮質類固醇和鼻內使用檸檬酸鈉。(Ⅱ B)
3.2 實踐與解讀 嗅覺障礙通常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首發癥狀,是患者在感染后報告的最常見癥狀之一[19]。盡管自我恢復率很高,但高達7%的患者在發病12個月后仍未恢復嗅覺,嗅覺訓練是一線推薦治療方法[20]。嗅覺功能的檢測分為主觀測試和客觀測試,主觀測試主要包括自我評價和心理物理學測試,而客觀測試可以分為電生理學測試和影像學檢查。嗅覺的客觀檢查目前被認為是評估嗅覺功能的“金標準”[21]。嗅覺訓練的效果與氣味材料濃度以及病程有關,高濃度氣味的訓練可更好地提升患者的嗅覺功能,而病程在12個月以內的患者嗅覺訓練效果更佳。嗅覺訓練包括重復和故意嗅聞氣味,檸檬、玫瑰、丁香和桉樹已被證明對癥改善功能障礙。治療選擇包括嗅覺鍛煉,鼻內或口服皮質類固醇和鼻內使用檸檬酸鈉[22]。
3.3 證據等級依據 納入文獻為隊列研究,證據等級為中等級。
3.4 推薦等級依據 專家認為,嗅覺功能障礙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大流行的重要而持久的并發癥,病毒感染后嗅覺功能減退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但嗅覺功能客觀檢查以及嗅覺減退相關治療在臨床上開展不高,治療選擇很少,故推薦在沒有更優方案時使用。
4.1 推薦意見 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相關的突發性聽力損失多數在發病后1周內出現,單側或雙側。耳鳴是最常見的癥狀。建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恢復期定期復查聽力,動態監測患者聽力狀態。(Ⅲ A)
4.2 實踐與解讀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聽覺改變主要包括:聽力損失、耳鳴和頭暈,以耳鳴最常見[23-24]。大多數患者在感染后的一周內就診,雙側比單側更常見。口服潑尼松龍聯合或不聯合鼓室內地塞米松注射治療在50%的個體中實現了部分改善。推薦基礎檢查包括:耳科檢查、音叉檢查、純音測聽、聲導抗檢查,必要時完善其他聽力學檢查,如耳聲發射、聽性腦干反應、耳蝸電圖、言語測聽(包括言語識別閾和言語識別率)等。影像學檢查:包含內聽道的顱腦或內耳磁共振檢查。
4.3 證據等級依據 由于現有報告有限且通常是病例報告,證據水平為低等級。
4.4 推薦等級依據 突發性聾的常見的病因包括:血管性疾病、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傳染性疾病、腫瘤等。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中的發生,無論是作為唯一表現還是與該疾病的其他特征相關表現,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且突發聽力下降開始治療的時間越早,預后越好[25]。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后了解并篩查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可以盡早治療,這提供了恢復聽力的最佳機會[26]。考慮到需要及時識別和治療聽力損失(這一點尤其重要),推薦詳細的病史采集、臨床檢查和聽力學檢查,在評估耳鳴和聽力時,必須進行聽力損失評估。同時我們希望人們關注治療期間藥物可能產生的耳毒性。因此作為強推薦意見。
5.1 推薦意見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恢復期咳嗽癥狀以對癥處理為主。輕癥患者,咳嗽癥狀持續1~2周,表現為上呼吸道感染時,推薦由第一代抗組胺藥物、減充血劑聯合鎮咳藥物的復方制劑治療;出現急性氣管-支氣管炎患者,有痰而不易咳出者推薦使用祛痰藥物或黏痰溶解劑;干咳劇烈時,可使用中樞性或外周性鎮咳藥。咳嗽癥狀持續3~8周時,建議完善胸部CT檢查,可行肺功能檢查,癥狀明顯者予以短期藥物治療。咳嗽癥狀持續>8周者,推薦完善肺功能檢查、胸部CT檢查等,行萊切斯特咳嗽問卷等評估咳嗽的嚴重程度、對健康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并適當予以藥物及非藥物治療。除對癥處理外,更需要長期隨訪觀察。(Ⅲ A)
5.2 實踐與解讀 上呼吸道感染時,咳嗽癥狀常與鼻后滴流有關。對于無發熱、頭痛、肌痛癥狀的普通患者,不推薦常規使用抗菌藥物、非甾體抗炎藥物、單獨使用中樞性止咳藥物,推薦由第一代抗組胺藥物、減充血劑聯合鎮咳藥物的復方制劑治療。但需注意不良反應。咳嗽劇烈者,必要時可使用中樞性或外周性鎮咳藥。
出現急性氣管-支氣管炎時,劇烈干咳者可適當應用鎮咳藥物,有痰而不易咳出者推薦使用祛痰藥物或黏痰溶解劑。不推薦常規使用抗菌藥物治療,但對于咳黃膿痰的患者,如有明確細菌感染病原學證據或外周血白細胞增高者,建議給予抗菌藥物治療[27]。
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急性期癥狀消失后,咳嗽仍然遷延不愈,持續3~8周,且肺部影像學檢查無明顯異常者,咳嗽癥狀常為自限性,多能自行緩解,但也有部分患者發展為慢性咳嗽。對部分咳嗽癥狀明顯的患者建議短期應用鎮咳藥(右美沙芬等)、抗組胺藥+減充血劑、復方甲氧那明、蘇黃止咳膠囊等。不建議使用抗菌藥物、吸入性糖皮質激素和孟魯司特鈉治療感染后咳嗽[27-28]。
通常將以咳嗽為唯一或者主要癥狀,病程>8周,且肺部影像學檢查無明顯異常者稱為慢性咳嗽。建議患者行肺通氣功能檢查及行相關評估。評估主要包括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咳嗽癥狀積分、生活質量測評、咳嗽頻率監測及咳嗽敏感性檢測等,建議采用簡易咳嗽程度評分表(cough evaluation test,CET)、中文版萊切斯特咳嗽問卷(Leicester cough questionnaire,LCQ),有助于病情評估及療效觀察[2]。慢性咳嗽的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個方面,咳嗽劇烈者可予以藥物治療,藥物治療主要包括神經調節劑等其他藥物。非藥物治療主要為語言病理治療,包括教育、抑制咳嗽練習、減少咽喉刺激、心理輔導[29]。WHO發布的《康復指導手冊:COVID-19相關疾病的自我管理》中建議指導患者:試著用鼻子而不是嘴呼吸;試著吸食低糖的水煮甜食;試試“停止咳嗽聯系”,一旦覺得有咳嗽的沖動,就閉上嘴,用手捂住嘴(悶住咳嗽),同時做吞咽動作;屏住呼吸一小會兒,再次開始呼吸時,用鼻子輕柔地吸氣和呼氣;如果夜間因胃反流而咳嗽,可嘗試側臥或用枕頭支撐自己。中醫中藥治療咳嗽有一定的效果,但缺乏高質量的臨床研究數據。
5.3 證據等級依據 納入文獻為專家意見性文本及相關政府文件,故證據級別為低等級。
5.4 推薦等級依據 專家組認為,咳嗽對患者的生活、工作和社會活動均有不利影響,且給患者及社會帶來經濟負擔,根據患者咳嗽持續時間、伴隨癥狀,予以對癥處理及長期隨訪觀察,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故作為強推薦意見。
6.1 推薦意見 恢復期出現:胸悶、胸痛、咯血、呼吸急促(>30次/分)、呼吸困難、暈厥、頭暈、頭痛,單側肢體麻木、無力,下肢水腫或發麻,需在家人、朋友的陪同下,立即前往醫療機構就診。(Ⅱ A)
6.2 實踐與解讀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除侵害呼吸系統外,還會累及全身各器官;在感染4周后,呼吸系統、心血管、神經、胃腸道和肌肉骨骼等系統的損傷可能仍然存在[30]。當出現胸悶、胸痛、咯血、呼吸急促(>30次/分)、呼吸困難、暈厥、頭暈、頭痛,單側肢體麻木、無力,下肢水腫或發麻的情況時,應警惕呼吸衰竭、心肌炎、血栓及其他心血管意外的風險。
6.3 證據等級依據 納入文獻為高質量綜述和專家意見性文本,證據級別為中等級。
6.4 推薦等級依據 專家組認為雖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多為無癥狀及輕癥感染,預后良好,但也有部分文獻報道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恢復期肺部感染加重、心肌炎及其他心血管意外等不良事件的發生,其中包括輕癥感染者,須引起足夠警惕,故作為強推薦意見。
7.1 推薦意見 住院治療的重癥和危重癥感染者須在結合既往病史的基礎上,重點關注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同時兼顧治療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肝腎功能損傷;無癥狀和輕癥感染者則結合自身情況,在常規體檢的基礎上,有選擇地進行重點檢查。(Ⅲ A)
7.2 實踐與解讀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不僅侵犯呼吸系統,還可累及全身多器官,當前研究顯示損傷較嚴重的還包括心血管、神經、胃腸道和肌肉骨骼系統[30]。相關研究表明,心肌損傷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急性期后可持續存在長達6個月[31],且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后不良事件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檢查重點應集中在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建議肺部CT檢查,必要時行肺功能檢查;心血管系統建議心肌酶譜、12導聯心電圖檢查和心臟超聲檢查,必要時查凝血功能、D-二聚體、C反應蛋白和血沉[32]。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本身存在腎臟損傷,治療過程中藥物可能對腎臟、肝臟產生影響。因此,既往存在肝臟、腎臟基礎疾病者,應充分關注,建議常規檢查肝功能、腎功能、血糖、血脂以及腹部超聲進行評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恢復期部分患者還存在疲勞、認知障礙、睡眠障礙、創傷后應激障礙癥狀、肌肉疼痛、注意力不集中和頭痛問題,有條件時可在健康管理門診或全科醫學科進行腦血管、淺表動靜脈、骨密度、睡眠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全面評估。
7.3 證據等級依據 納入文獻多為專家意見,證據等級為低等級。
7.4 推薦等級依據 專家組認為,該問題不具備完成對照研究的可行性。雖然證據為低等級,但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恢復期體檢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導意義,避免盲目檢查,故應作強推薦。
8.1 推薦意見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恢復期運動前,應首先進行運動風險的評估,根據風險等級確定運動開始的時間及運動強度。在能夠運動后逐步開始從低強度到中強度運動過渡,運動過程中根據疲勞程度適時停止,避免高強度運動,合并心肌炎者在3~6個月后經評估后方可開始運動。(Ⅱ A)
8.2 實踐與解讀 運動前,通過《國際通用的運動風險評估問卷》進行評估,存在其中一項者,暫緩運動,等癥狀徹底消失、身體恢復后,再開始運動。 50 歲以下,沒有癥狀或僅有輕微癥狀,且在 7 天內消退的低風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群,在確診后應至少休息 10 天,才可以開始逐漸恢復運動,其他風險較高的人群,在開始日常鍛煉之前需要接受心電圖和心肌酶譜等檢查,評估能夠運動后再開始[33-34]。在最初能夠運動的2周內,需保持最少量運動,并且注意監測任何不適癥狀,必要時及時就醫。當可以輕松進行日常生活活動,或在平地上行走約500米而不會感到過度疲勞或呼吸短促時,才能從低強度運動開始(如:步行、伸展運動、瑜伽和輕柔的強化鍛煉)恢復鍛煉。在進行至少2周的低強度運動之前,不應該進行高強度的阻力訓練或特定的運動訓練。運動以后可以通過自感費力程度量表(the rate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對身體運動時感受到的困難程度評分,量表總分為6~20分,其中6分相當于“不費力”,20分指的是“最大努力”;通常>13分為有明顯呼吸和疲勞癥狀,≥17分則需要終止運動。如果出現胸痛、嚴重呼吸短促或心跳加快/不規則,須立即停止運動。如果運動停止后癥狀持續存在,需緊急就醫。
8.3 證據等級依據 納入文獻為權威指南及隊列研究,證據級別為中等級。
8.4 推薦等級依據 專家組認為,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恢復期,加強運動能力、風險等級評估和運動強度的指導是保證患者安全運動康復的重要舉措,應作為強推薦意見。
9.1 推薦意見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6個月內,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暈厥等癥狀,根據具體情況行心肌酶譜、12導聯心電圖、24小時動態心電圖、心臟超聲、心臟磁共振檢查,不推薦心內膜活檢。(Ⅱ A)
9.2 實踐與解讀 心肌損傷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后不良事件的發生密切相關[35],既往無心血管疾病的年輕感染者也可能出現,存在心血管疾病的感染者更嚴重[36-39]。并且,心肌損傷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急性期后可持續存在長達6個月[31]。期間,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暈厥等疑為心臟損傷癥狀的,在完善心肌酶、12導聯心電圖、24小時動態心電圖(必要時)、心臟超聲檢查后,結果異常而仍不能確診的,在評估患者血流動力學穩定后,可采用心臟磁共振檢查做進一步評估[40-41]。雖然心內膜活檢是心肌炎診斷的金標準,但因其為侵入性檢查,且受到設備和技術限制,并非所有醫療機構都能進行,故不推薦其作為常規檢查手段。所有符合心肌炎診斷的患者,建議入院治療(圖1)。

圖1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6個月內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暈厥等癥狀處置流程圖
9.3 證據等級依據 納入文獻為權威指南、病例對照研究和病例報道,證據級別為中等級。
9.4 推薦等級依據 專家組認為,雖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后心肌炎的發生率并不高,但其是不良事件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早期識別對患者結局影響很大,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恢復期管理非常重要,故應作為強推薦意見。
10.1 推薦意見 對于既往健康的年輕人群不建議常規進行肺部CT檢查。在出現以下情況時推薦肺部CT檢查:(1)咳嗽癥狀持續不緩解、出現呼吸困難、血氧飽和度降低、咯痰增加、痰液顏色加深、高熱持續不緩解或其他癥狀加重;(2)年齡>65歲,合并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病和(或)腫瘤等基礎疾病;(3)免疫抑制人群(如:腫瘤放化療、器官或造血干細胞移植、先天性免疫缺陷、HIV感染、激素/免疫抑制劑/生物制劑使用等);(4)未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Ⅲ A)
10.2 實踐與解讀 目前,臨床上對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診斷以影像學檢查為主。CT 檢查能確定病灶的部位、大小及數量。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肺部的 CT影像學表現早期不具備特異性,難以和其他病毒性肺炎相鑒別,且常存在“同影異病”的假陽性結果[42-43],因此,對于既往健康的年輕人群,不推薦常規行肺部CT檢查。根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和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新冠病毒感染治療要點》中,出現頑固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難或者出現反復高熱、喘息、憋悶等情況建議肺部CT檢查,老年體弱合并慢性基礎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慢阻肺、心腎功能衰竭、免疫功能低下等)的人群,發展成重癥肺炎的危險性較高,建議行肺部CT檢查[11,44]。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既往的研究及指南中均肯定了接種疫苗的保護作用,對于未接種疫苗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建議行肺部CT檢查[44]。
10.3 證據等級依據 納入文獻為專家意見性文本及相關政府文件,故證據級別為低等級。
10.4 推薦等級依據 專家組認為,肺部CT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肺部評估極為重要的方法,是呼吸系統疾病影像學檢查常用的可靠診療手段。在新冠病毒感染診療的系統性評估及預后康復隨訪中,肺部CT均有其不可替代性作用,故作為強推薦意見。
11.1 推薦意見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恢復期,出現持續4周及以上的胸悶、喘氣、呼吸困難、咳嗽、咳痰、運動能力減退等癥狀,在高危職業就業前、有風險的體育運動和活動前,推薦行肺功能檢查。如患有活動性呼吸道傳染病或感染性疾病,伴有活動性出血、咳血者,不推薦肺通氣功能檢查。(Ⅲ A)
11.2 實踐與解讀 有研究指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輕癥患者中,1/3患者在診斷后34天左右出現肺彌散功能受損,1/5患者有限制性肺通氣功能損害[45]。另有研究表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可導致肺功能改變,以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為主,急性期癥狀好轉后6周仍有部分持續存在,但12個月后可明顯改善[46],推薦行肺通氣功能檢查。患有活動性呼吸道傳染病或感染性疾病,伴有活動性出血、咳血為肺功能檢查的禁忌癥,不建議肺功能檢查[47-48]。
11.3 證據等級依據 納入文獻為隊列研究和相關指南,證據級別為低等級。
11.4 推薦等級依據 專家組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后可持續出現肺功能改變,雖然相關證據質量低,但在新冠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情況下,判斷、監測患者的肺功能情況,有利于在必要時進行醫療干預,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故作為強推薦意見。
12.1 推薦意見 如果新型冠狀病毒家庭/工作聚集感染人群中的“健康人”進行核酸/抗原檢測,結果陽性為無癥狀感染者。如未進行核酸/抗原檢測,或結果為陰性,但周圍人群尚屬于潛伏期時間內,建議加強防護,盡量與感染者隔離。(Ⅲ A)
12.2 實踐與解讀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診斷標準是“流行病學史+臨床癥狀+核酸/抗原”[32]。參照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11],潛伏期為1 ~ 14 天,多為3~7 天,周圍人群可能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時,應加強防護,盡量與感染者隔離,減少感染風險,必要時做核酸/抗原檢測。
12.3 證據等級依據 納入文獻為專家意見性文本及政策文件,證據級別為低等級。
12.4 推薦等級依據 專家組認為,雖然相關證據級別低,但根據上述實踐進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識別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故應作為強推薦意見。
13.1 推薦意見 出現一過性發熱、頭痛、肌肉酸痛、乏力等癥狀需結合流行病學史和核酸/抗原結果來確認是否感染。(Ⅱ A)
13.2 實踐與解讀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需要根據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等綜合分析。人群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后無癥狀和輕癥感染者居多,癥狀持續時間短,以上呼吸道癥狀為主[49-52]。輕癥患者可表現為低熱、輕微乏力、嗅覺及味覺障礙等,無肺炎表現。感染后常見癥狀主要表現為中低度發熱、咽干、咽痛、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僅出現一過性發熱、頭痛、肌肉酸痛、乏力等癥狀可能是普通感冒的非特異性癥狀,也可能是新冠病毒的無癥狀感染者或輕型感染者。
13.3 證據等級依據 納入文獻為有一定局限性的病例系列研究及相關政府文件,證據級別為中等級。
13.4 推薦等級依據 專家組認為,雖然相關證據級別為中等級,但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輕癥及無癥狀感染者的識別方面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故應作為強推薦意見。
14.1 推薦意見 核酸非必要不檢測;抗原可檢測,但不必要;不推薦抗體檢測。(Ⅲ A)
14.2 實踐與解讀 雖然核酸檢測是判斷新型冠狀病毒是否感染的金標準,但奧密克戎感染多為無癥狀或輕癥感染者,是否需要治療需要結合臨床進行判斷,并不是所有懷疑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都需要進行核酸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抗原檢測可因為病毒載量低、樣本收集不充分或測試操作錯誤而導致抗原測試結果為陰性,也可能會出現假陽性,不可替代核酸檢測結果,一般不單獨以抗原檢測作為感染診斷依據,但因其能夠自行檢測、速度快的特點,可在特定情境(學校、聚會等)作為無癥狀人群的篩查手段[53-55]。抗體的檢測結果對治療該疾病不具有意義,IgM為機體初次免疫應答中最早出現的抗體,通常可作為早期感染的指標,但其在體內持續時間短;IgG是再次免疫應答產生的主要抗體,在體內半壽期約20~23天,病程結束后仍可以在一定時間內發揮保護作用。但抗體檢測陽性可能是病毒感染或疫苗接種或兩者兼有的結果,僅在未接種新冠病毒疫苗且既往未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人群中可作為判斷感染的輔助依據,不作為診斷依據[11,56]。
14.3 證據等級依據 納入文獻為回顧性研究及專家性意見,證據級別為低等級。
14.4 推薦等級依據 專家組認為,雖然證據等級為低等級,但在奧密克戎感染危重癥比例較低的情況下,無需大范圍核酸、抗原、抗體檢測,故為強推薦意見。
15.1 推薦意見 免疫功能檢查對評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后的病情嚴重程度及轉歸有一定輔助作用,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后常規行免疫功能檢測目前缺乏有力證據支持。(Ⅲ C)
15.2 實踐與解讀 目前國內外多個研究均表明通過免疫功能檢查評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后的病情及轉歸,對有效診療、降低病亡率比較重要,接種SARS-CoV-2滅活疫苗后機體可產生中和抗體和反應性抗體[56]。血細胞因子、T細胞亞群計數和趨化因子水平隨新冠感染嚴重程度而變化,得出無癥狀感染者通過適度的免疫應答實現病毒清除與避免免疫病理損傷的平衡[57]。T淋巴細胞亞群計數的變化可能與臨床分型及疾病嚴重程度具有相關性,可通過T淋巴細胞亞群計數評估病情嚴重程度。但是,現有研究對T淋巴細胞計數變化檢測結果不盡相同[58-59]。既往研究中動態監測CD4+T、CD8+T淋巴細胞的變化有助于預測核酸轉陰時間,出院前T淋巴細胞檢測可作為評估“復陽”風險的參考指標。在時間節點選擇上,很多的研究結果均有所偏差,這樣的結論可能與病情嚴重程度、研究對象的選擇、感染新冠病毒的亞型不同以及合并基礎疾病等多因素具有相關性[60]。但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后,可能因個體差異,機體在免疫應答方面出現差異,不同的研究表現在T淋巴細胞亞群的變化結果中不盡相同。故此,對感染患者進行免疫功能檢測雖然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預測其嚴重程度,但是目前缺乏足夠的依據支持常規檢測。
15.3 證據等級依據 納入文獻為專家意見性文本,故證據級別為低等級。
15.4 推薦等級依據 專家組認為,目前缺乏大樣本對照實驗,尤其是重癥、危重癥患者研究例數較少,未能觀察到不同分型感染者的遠期預后和轉歸。因此,對所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進行常規免疫功能檢測缺乏有力的證據支持。推薦在沒有更優方案時候使用。
16.1 推薦意見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后連續2次核酸檢測陰性后(采樣時間至少間隔24小時)不具備傳染性。(Ⅲ B)
16.2 實踐與解讀 我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11]解除隔離管理的標準為:連續2次新冠病毒核酸檢測N基因和ORF基因Ct值均≥35,可解除隔離管理,但并不能確定被檢者病毒完全清除,可能為病毒載量低于檢出限,此時病毒不具備傳染性或傳染性較低[26]。抗原檢測雖方便快捷,但并不能代替核酸檢測。
16.3 證據等級依據 納入文獻為專家意見性文本,證據級別為低等級。
16.4 推薦等級依據 專家組認為,雖然相關證據級別為低等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恢復期核酸陽性的可能性較高,一般情況下無需檢測,但在特殊情況下(如:周圍有體弱多病、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等),需要在確保沒有傳染性之后解除隔離,故為中等推薦。
17.1 推薦意見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后家庭其他成員有接種條件的高危人群參與疫苗加強接種,減少與感染者直接接觸,做好清潔消毒,防止氣溶膠傳播,感染者生活垃圾按照相關要求處理。(Ⅲ A)
17.2 實踐與解讀 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可以使多基礎疾病老年患者死亡率降低,同居人員可全程參與加強接種,提高免疫[61-62]。有條件的采用通風良好的單人單間隔離,避免與其他同住人共同進餐和共享任何私人物品(包括毛巾、餐具、水杯、漱口瓶及牙膏等)。可在感染者隔離房間門口放置長椅等,送物品時避免直接開門接觸,做好手衛生。廚房、衛生間及室內等自然通風2~3次,每次至少30分鐘,無條件者開啟排氣設備,空調按照全新風模式運行。居家消毒應以清潔為主、消毒為輔,消毒并非必須用消毒劑,居家優先使用陽光暴曬、熱力等物理消毒方法。著重對餐飲具、快遞、門把手等消毒。消毒劑應按照使用說明書,根據不同消毒對象,配制合適濃度,以適當的方法開展消毒。配制消毒劑需佩戴口罩、手套,并在通風良好的環境下進行,配制好的消毒劑盡快使用。感染人員產生的垃圾用雙層袋包裝,噴灑消毒劑后交給其他家庭成員,在佩戴 N95/KN95 口罩及乳膠手套、對外包裝消毒后將垃圾放置在指定地點,處理完畢后做好手消毒[11,44,62-65]。
17.3 證據等級依據 納入文獻為專家意見和政策文件,證據級別為低等級。
17.4 推薦等級依據 專家組認為,該臨床問題不具有完成對照研究的可行性,但根據上述實踐進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居家隔離管理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故應作為強推薦意見。
18.1 推薦意見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后,推薦延遲備孕計劃至少3個月。(Ⅲ A)
18.2 實踐與解讀 對于女性而言,輕癥或無癥狀感染者,可在來完一次月經后開始備孕,重癥患者需等身體機能基本恢復再備孕;男性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后,若出現持續高熱,將對精子的質量有一定影響[26],同時,雖然并未在精液中發現新型冠狀病毒,但男性精子質量可能不太理想,而精子形成周期約為3個月[66]。因此,感染康復后3個月再備孕是一個比較安全的時間范圍。
18.3 證據等級依據 當前缺乏新冠感染對生殖細胞影響的研究,證據級別為低等級。
18.4 推薦等級依據 專家組認為,該臨床問題需要長時間的觀察研究才能得到可靠數據,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后備孕是關乎民生的重要問題,故雖然相關證據級別低,但對優生優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故應作為強推薦意見。
19.1 推薦意見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暴發以來,中醫中藥在救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專家組推薦基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中醫證候特點和中醫藥在診治中的研究證據,推薦在城鄉基層充分應用針對性的中藥湯劑、中成藥、針灸一體化治療方案。(Ⅱ A)
19.2 實踐與解讀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11]中重申了中醫中藥在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從無癥狀感染者、密切接觸者等醫學觀察期人群,到確診病例中由輕到重的輕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再到老年人、兒童等特殊群體,第九版《方案》中都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推薦了針對性的中藥湯劑、中成藥、針灸一體化治療方案等,實現了防、治不同階段中各類人群的全覆蓋。此外,隨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病原體的不斷進化和變異,中醫對其證候特征也進行了歸納、總結,對各地區抗疫工作給予了指導[67]。部分學者還提出了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早期預警指標[68],對中西醫結合治療阻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病情由輕轉重給予了重要指導。同時,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于2022年12月29日發電強調要在城鄉基層充分應用重要湯劑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治療工作,并給出了重要協定方范例[69]。
19.3 證據等級依據 納入文獻為權威指南、回顧性研究和政策文件,證據級別為中等級。
19.4 推薦等級依據 專家組認為,中醫藥在新冠疫情的醫療救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同時,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也強烈推薦使用中藥湯劑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治療工作并從城鄉基層進行推廣。故應作為強推薦意見。
歷經3年艱苦抗疫,全國人民齊心協力,成功應對疫情沖擊,先后避免了致病力較強的原始株、德爾塔變異株的廣泛流行,減少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重癥和死亡的發生[70]。我國當前流行的奧密克戎毒株傳播速度極快,但致病力相對較弱,且我國已經完成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廣泛接種并加強免疫接種的推廣,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起到重要的保護作用[1]。2022年12月2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關于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的總體方案》,方案中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更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明確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采取的甲類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不再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規定的檢疫傳染病管理。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于2022年12月29日發電強調要在城鄉基層充分應用重要湯劑開展新冠病毒感染治療工作,并給出了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的重要協定方范例[69]。與此同時,各部門、機構已經有序做好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相關的醫療資源和政策準備工作,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奧密克戎大范圍感染后,大多能夠在2周內康復,超過20%的人可能存在長期的感染后癥狀(感染后4周以上),包括但不限于疲勞、呼吸困難、心臟異常、認知障礙、睡眠障礙、創傷后應激障礙癥狀、肌肉疼痛、注意力不集中和頭痛[30],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狀態和生活質量。因此,在奧密克戎流行后的關注和研究重點將轉移到恢復期的健康管理,著重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并在恰當的時候提供合適的醫療建議。本共識綜合了當前全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相關研究和政策,結合各領域專家的臨床經驗和建議起草和完善,綜合中醫中藥的治療意義,貼近臨床實踐,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恢復期的健康管理提供有力支持。但由于共識涉及的專業繁多,以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流行和恢復過程中的諸多變化因素,本共識未能全面納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恢復期可能出現的臨床問題,未來將依據新的證據和國家政策進行相應的調整和修正,不作為任何醫療糾紛及訴訟的法律依據。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