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松,金星龍,王曉艷
(1.天津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天津300384;2.天津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安全工程學院,天津300384)
對于涉化類專業的教師來說,在教學和科研過程中對學生開展實驗室安全教育,立足本崗,發揮專業所長,發掘實驗室安全教育教學的內容和途徑,落實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責任,是落實“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徑;也是整合教育資源,強化協同攻關,形成系統合力,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的內在要求[1]。本文通過對高校安全管理及教育現狀的分析,提出涉化類專業教師落實“三全育人”具體路徑,以期為高校涉化類專業安全教育及管理工作提供思路。
近年來,各級教育主管部門高度重視安全工作,要求做好實驗室安全教育與管理工作,高校領導及相關職能部門也定期檢查、不定期抽查實驗室,實驗室安全管理水平顯著提升。但在實際工作中長期在實驗室工作學習的師生,思想較為松懈。
本科實驗教學中,學生在入學安全教育后,定期進入實驗室進行專業實驗的學習。部分學生安全意識淡漠,甚至想當然地認為教學實驗通常都很安全,即使有危險,反正也有老師在。特別是大一學生,絕大多數學生在初、高中階段無實驗室經歷,安全知識欠缺;實驗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無視教師反復強調的安全注意事項,不遵守標準操作流程,我行我素,實驗操作隨心所欲。
相對于本科生而言,研究生管理是高校的重點和難點。實際工作中,研究生安全管理成效較低。一方面,研究生在實驗室工作時間遠遠高于本科生,且研究生實驗大多為探索性實驗,學院管理通常忽視研究生這一特殊群體特征;另一方面,部分研究生個體實際獨立能力低于預期,造成管理與被管理的雙向錯位[2]。部分研究生自認為已通過本科教學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和實驗操作,但儀器設備使用技能欠缺,卻盲目自信,獨立進行實驗時經常隨意更改操作流程;部分研究生隨意傾倒廢液,環保意識淡薄;部分學生急于加快實驗進度,無視實驗室規章制度。此外,研究生所做的項目內容通常是探索性實驗,部分實驗專業性較強,通識類安全教育并不涉及,而研究生導師又不可能實時監管。這也是高校實驗室發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
另外,現有的安全教育模式大多為通識類,且通常為大水漫灌式的安全教育模式。部分院校安全教育尚未納入獨立設置的課程,且安全教育實效也尚未進行跟蹤測評,結果并不理想。對于多學科交叉實驗室,實驗可能涉及化學、物理、材料、生物、醫學等理論知識與實驗操作,因此,通識類安全教育內容遠遠不夠。
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以“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為原則,根據“誰使用、誰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涉化類專業實驗室通常建立“校-院-實驗室”三級聯動的安全管理責任體系。長期以來,實驗室安全事故責任通常由學院、教師或其它管理人員擔責。對于進出實驗室的學生,安全職責并不清晰。因此,進入實驗室的各類人員,包括學生都應該簽訂“安全責任書”,明確安全管理責任和義務,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安全領導力是影響員工安全生產的關鍵因素,能夠有效提升員工安全行為[3]。領導者與員工在交互過程中,領導者會展示出不同類型的安全領導力,員工會因感知到的不同安全領導力的影響,采取不同的安全行為來進行相應的回應[4],因此,學院領導是安全管理責任落實的關鍵,也是創建學院安全文化的關鍵。學院領導對安全工作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學院安全工作的發展方向和安全文化的建設,以及教師和實驗室管理人員在一線指導、培養學生對安全的積極態度。學院領導、教師、實驗室管理人員對待實驗室安全的態度直接影響學生以及整個學院安全文化的建設。因此,落實安全管理責任,首先需確保領導責任到位,相關實驗室責任到人;同時,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應進一步完善,安全管理應納入年度考評。學院同時也應設立專門的安全管理部門,建立并執行事故調查、報告、數據管理等制度;推動、提升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另外,為落實安全管理責任,高校進行安全管理時,也應從學生心理安全感、安全信息需要、動機、意識與期望層面出發。首先,掌握學生的安全信息需求,幫助師生從海量安全知識中找到關鍵風險信息;其次,分析師生的安全動機處于什么水平,進而針對性地進行干預;然后根據師生安全知識、安全意識及態度的特征,挖掘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最后基于師生的安全文化水平,營造良好的安全氛圍,提高安全人員的可靠度。
高校實驗室安全屬于國家安全生產法律體系管理范圍。2021年9月,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明確規定:“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對本單位安全生產工作有下列職責:建立健全并落實本單位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組織制定并實施本單位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組織制定并實施本單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計劃;保證本單位安全生產投入的有效實施”。同時也明確規定“從業人員應當接受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掌握本職工作所需的安全生產知識,提高安全生產技能,增強事故預防和應急處理能力”。因此高校應當承擔組織開展安全教育的法定職責,高校師生也應履行接受安全教育的法定義務?!镀胀ǜ叩葘W校學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暫行規定》明確規定,“高等學校應將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作為一項經常性工作,列入學校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加強領導。學校各部門和有關群眾團體或組織要相互配合,積極開展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識。”因此,要讓涉化類專業師生明確相關的法律、法規,特別是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明確安全教育不僅是高校涉化類專業師生應履行的法定職責,而且也是涉化類專業的基本從業資格要求[5]。同時,安全教育也是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體現,也是維護學校穩定的重要舉措[6]。
落實安全教育責任,課程設置應同步進行。涉化類專業應將安全教育課程作為獨立設置的課程納入教學體系,安全教育課程應設置為必修。在對學生安全教育的同時,對教師也應進行定期培訓。實驗室安全教育以安全意識與責任、安全知識與技能為主要教育內容。在入學安全教育和實驗室準入考試的基礎上,應在本科教學階段循序漸進、持續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對于本科教學實驗,實驗教師和實驗室管理人員承擔實驗室安全管理責任,確保學生安全意識、責任到位。所有實驗課程都從安全教育開始。每堂實驗課應為學生講解實驗中所用的化學品、儀器設備,標準操作流程及違規操作帶來的安全隱患和后果,讓學生學會危險識別、預防、處置的相關知識。大型儀器測試中心對本科生和研究生開放,儀器管理人員對使用儀器學生應進行安全操作規程等培訓,學生安全熟練規范操作后方可使用儀器。
研究生導師落實安全教育責任是研究生安全管理的重要實踐路徑。研究導師安全理念、責任直接影響研究生的安全教育效果。研究生導師在研究生進行課題研究之前進行實驗室安全設施如通風設備、常用儀器及特殊設備以及實驗標準操作流程等的培訓和考核,確保危險化學品、安全防護及應急事故處理等安全知識的培訓到位;定期檢查實驗室安全,并通過組會與學生定期討論、分析實驗室或周邊安全事故原因。在科研項目進行的同時,分配或指定負責實驗室安全的學生,確保安全監管到位。各研究室應綜合考慮本實驗室學生專業、實驗過程及項目特點,整合、編制安全教育內容,提高安全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安全教育內容的整合、編制可讓研究生參與其中,加深其對安全教育的理解,在增強其化工安全生產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的同時,提高學生職業素養[7,8]。發揮研究生在安全教育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傳幫帶的作用,是落實安全教育責任的重要途徑。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三全育人”是落實高校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全局思考[9]。安全教育是“三全育人”理念在涉化類專業的落地,是育人元素和專業資源的聚合,可充分發揮涉化類專業教師的群體優勢,是一條切實可行的有效途徑。通過實現本、碩、博、教的全員化安全教育,結合教學設置和科研安排,實現全過程安全教育,落實常態化安全教育理念,實現全方位育人;使師生從被動的“要我安全”,轉變為主動的“我要安全”,既能“強師”,也能“育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