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月,溫琳琳
(1.遼寧省科學技術館,遼寧 沈陽 110167;2.遼寧省沈陽市渾南區第一小學幼兒園,遼寧 沈陽 110168)
科技類博物館(我國稱為科技館)作為面向公眾、服務社會的公益性城市基礎設施,是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重要場所,也是擴大科技文化交流、展示科學技術成果、創新城市文化的有形平臺和重要載體。科技類博物館的科學建設和發展,是未來我國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需要,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將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有力支撐[2]。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全國各地均投入了不同的資金新建和改造科技館,經調查,2018年全國共有244座科技館,發展勢頭良好??萍拣^的硬件是基礎,但是展覽設計模式是軟基礎,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需要科協和科技館行業增強理論基礎,在歷史、原則和理論問題上研究清楚,才能用正確的理論指揮實踐,辦出優秀的科技館展覽,進而在全國科普工作一盤棋上貢獻力量。
科技館的歷史發展演變進程,18世紀自然博物館大發展,19世紀科學與工業博物館爆發,20世紀50年代科學中心初露端倪。劉東生院士、吳國盛教授已經將科學博物館的分類闡述清楚:科學博物館包括自然博物館、科學與工業博物館和科學中心3個類型,而這3個類型是歷時而且是共時的[3],也就是雖然3個類型是依次出現但同時都存在著,后者的出現并沒有取代前者,而我國的科技館大多創建于科學中心潮流勃興之后,營建思路對標歐美重實踐輕時間的教育觀念[4]。
世界上重要的科學工業博物館例如法國巴黎藝術與工藝博物館、倫敦科學博物館、德意志博物館、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芝加哥科學與工業博物館等是綜合性的,也就是既有收藏和遺產展示,也有互動科學展品,是合二為一的。世界上重要的科學中心例如舊金山探索館、安大略科學中心等受科學、社會和文化的發展影響而誕生于20世紀后期,這就要提到探索館創始人弗蘭克·奧本海默,他在物理上非常精通,在科羅拉多州的中學任教時去往歐洲參觀了倫敦科學博物館和德國科學與工業博物館后發現了能夠參與的展品更能夠吸引觀眾的興趣和思考,他深信科學中心的新興教育形式一定能夠增加和發展大眾理解科學的能力[6],之后非常多的科學中心是參照這個模式建立的。
我國的科技館起步很晚,只趕上了科學中心的發展大潮,所以是按照西方的科學中心模式來建設和運營的,所以就自帶有西方科學中心的理念:沒有文物,不做收藏,依靠展覽為依托,以教育作為展覽的最終目的,讓觀眾通過與展品進行互動實踐而獲得直接經驗,旨在向觀眾普及科學知識,宣傳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所以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展品雷同,創新困難,對科學技術的理解僅限于科學和技術本身,未考慮到科學技術的社會背景和人文地關聯,歷史維度淡薄[5]的問題。筆者認為中國的科技館理應是一種“跨界融合”,既應該有收藏、標本、陳列和敘事方法,也應該有 “體驗科學”的互動展品,回歸到發展后期的科學工業博物館的綜合屬性階段。
國內科技館大多是以學科來定義和劃分展覽,例如體感、電學、力學、數學、化學、天文、地理、交通、資源、環境等,且設計展品都以傳播科學知識、增加趣味和互動為目的,例如牛頓第一定律這樣的展品僅是制作了大型的模擬該原理的互動裝置,并沒有與附近的展品和環境相互關聯,沒有體現出偉大科學家在發現這個遠離之前的奮斗過程以及當時的科學與社會文化背景,參觀完之后也沒有引發觀眾太多的思考。長此以往導致國內優秀的展覽不是很多,眾館雷同。通過學習業內專家的學術成果可以究其原因:我們對于科技館展覽設計原則問題和理論問題沒有足夠的學習和探討,用看別人怎么做事就怎么做事的方式來進行展覽設計,導致展覽鮮有成功的主題樣式,科技館行業仍需要大量的理論學習和不斷實踐來盡快縮小差距。
按照業內專家的歸納,展覽設計的正確流程可以定義為基礎研究→展示內容設計→展示方式設計3個階段[7]。這個流程雖然作為行業共同認可的規范流程,但是具體談到某一步驟時,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基礎研究細分為理念研究和文獻研究,研究的是調研需求、分析定位和調研相關科學領域的歷史和資源,這是科技館的主業,實際中發現,此步驟很多時候被忽略或者由第三方實施,應由科技館來完成。展示內容設計這部分也應該由科技館來完成,此步驟細分為展覽總體規劃、展覽大綱設計和展示內容腳本設計,目標是提出展覽和各展廳主題,劃分展示內容,提出各知識點、故事線和腳本,如果由展品公司來完成的話,就失去了理論支撐,會被已有的成品來替代而變成了復制品。展示方式設計這個步驟主要是對展廳環境、空間分布、展品圖紙和文案腳本的落地性展示,所以科技館團隊只要把握好總體要求,在每個步驟上發現偏差并提出修改意見即可,讓最擅長繪圖和文案的展品公司來進行技術性工作,畢竟科技館團隊是理論和思想策展團隊,展品公司是圖紙文案落地實操者,互有擅長,不可以角色顛倒。
展覽設計首先應該遵循的就是主題展開式的展覽設計模式,展覽主題是展覽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舊金山探索館的創始人奧本海默曾經說過:“一座博物館好比一段樂曲、一首交響樂。雖然觀眾不一定了解樂曲的結構,但他們仍會感到它的存在,因為作曲家在寫作時嚴格遵循著他的創作思路,努力使作品首尾連貫。創辦科學博物館的人如果想搞出特色,也必須遵循這一規律”。主題展覽設計模式于20世紀80年代在美國產生并在90年代傳到中國,我國部分科技館受其影響誕生了一些主題展覽,受到國內業界關注,但是國內對于主題展覽設計模式仍然難以一窺全貌,更不要說能夠準確和熟練的進行展覽設計,所以業界首先且必須對博物館學、教育學、傳播學、科學史等理論進行補強,才能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傳統的科學工業博物館是實物、標本和人工制品為主,創新后的科學工業博物館既有實物、標本和人工制品,也有科學中心形式的互動展品,這兩個特征可以在同一展品上體現,有時在不同的展廳分別展示??茖W史是以科學家(人)和科學事件(事)為中心的歷史;是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之間的橋梁,自然科學涉及的所有人、事、物都是科學史的范疇[8]。想要設計出具有啟發意義的主題展覽,必須有豐富的科學史素材才能挖掘出真實的歷史故事,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展示主題。我國科技館如果要想避免將科學技術進行干巴巴的空泛展示,避免讓觀眾不加思考而娛樂化操作展品,就要利用好科學史這個工具來設計展覽,讓觀眾能夠安靜的參觀完之后認清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背景、社會狀態、科學家的奮斗精神,最終觀眾可以帶著開放式的問題回到學校和家庭繼續探索未知。
觀眾在參觀科技館和博物館時的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一方面因為博物館的展品處于封閉狀態,燈光局部照射的效果營造了靜謐的文化氛圍,觀眾不自覺地被展廳環境、歷史文物本身和明晰的敘事方式所吸引而安靜參觀,參觀后能夠引起一系列的思索,展覽的目的就達到了;而我國的科技館由于參照科學中心的形式而大量使用互動性高的展品,環境明亮且觀眾聲音較大營造了歡快躁動的氛圍,沒有營造出科學文化的體驗氛圍導致大部分觀眾不假思索的為了互動的歡樂而參觀,參觀之后也很少引起思考。從這個意義上說,除了使用好科技史這個工具,科技館需要在展覽敘事方式上及時向博物館學習,同時在展廳環境布置上也要適當營造靜謐的文化氛圍,才能達到展覽的教育目的。
提到科技與人文,科技館對于某種人文精神或哲學思想的表達雖然困難,但可以用敘事即講故事的方式來表達文化的內在層次,聽故事是觀眾接收信息的一種近乎本能的方式。從博物館的角度來看,通過敘事,將人物、事件、展品捏合在一個故事里進行展示,讓文化內核的意義,能夠在故事中自動浮現,避免了過于直白和教條化的展示方式[9]。例如巴塞羅那海事博物館和黑龍江工程學院工程文化博物館的展覽利用情節化的敘事策略,利用一些或者幾組展品的順序、對比、重新建立語境的方式來完成展覽設計,是在敘事方面的優秀敘事展覽。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科普服務范圍也越來越廣,作為科普行業的重要力量,科技館應快速提升展覽設計理論水平,增加實踐經驗,提升展覽教育能力、補強信息化能力、完善人才隊伍,這樣才能為廣大人民群眾帶來極具科普作用的展覽,給科普事業帶來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