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有人說新聞是碎片,是片段,是轉瞬即逝的信息,但當這一切連綴在一起,它就是雄渾長河,就是蒼茫時間,就是歷史本身。
自2009年起的每年歲末,《中國新聞周刊》評選并發布“年度影響力人物”,挖掘當年令人難忘的人和事件,用影響力的尺度去關照現實的變化與發展,用心去發現理性的力量和切實的行動。與此同時,讓我們再次翻閱2022年那些曾經重要的節點,將它們連綴成一條長線,它記錄著不應忘記的過去,映照著當下的現實,也指向即將走入的未來。
2022年1月,本土奧密克戎感染者的出現,意味著中國正式《迎戰奧密克戎》。
當時很多人可能并沒有想到,這一傳播力極強的新冠變異株,讓各地陷入艱難的鏖戰,而走過三年的疫情防控也終于在2022年年末進入全新階段,迎來了《防疫新形勢》。
2022年2月,俄羅斯軍隊對烏克蘭發起“特別軍事行動”,分多路對烏克蘭境內發動軍事進攻,三個多月的俄烏對峙最終走向了軍事熱戰。
這是“21世紀以來歐洲最大規模的軍事沖突”,也打破了本世紀歐洲“和平大陸”的神話。這場軍事沖突不僅是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沖突,更是俄羅斯與西方世界之間的沖突。
如今,激烈的沖突已經持續了十個多月,卻依然看不到和平的希望。面對無情的戰火和驚變的局勢,我們不禁要問:這場戰事究竟是在怎樣的政治、觀念交鋒中爆發的?如何避免戰事的持續升級以及類似悲劇在其他區域的重演,如何走出導致沖突失控的安全困境、為人類和平筑起更牢靠的安全圍欄?
2022年3月,全國“兩會”如期召開,民間對于婦女權益保障話題的討論仍在持續,受俄烏沖突疊加美國證監會將五家中概股列入預退市名單等因素影響,中概股、港股和A股連環下跌……我們邀請余永定、管濤、王錫鋅等權威專家,對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解讀。
2022年,無論是國際政治、經濟環境還是中國自身的經濟、社會發展,均處在深刻變化之中。面對諸多疑問,《中國新聞周刊》邀請各領域的“大咖”,為讀者答疑解惑:楊偉民建議,要爭取中國的經濟增長重回疫情前水平;王小魯就當下的房地產業危機如何化解、土地財政等問題作了犀利的分析;針對“十四五”期間中國總人口將進入負增長階段,楊凡作了獨到的解讀。
2022年4月,兩場艱難“戰役”同時打響。一個是全國多地的疫情阻擊戰,另一個是各行各業的經濟民生保衛戰。
上海疫情焦灼時期,不少工業企業一直保持封閉生產狀態。想用一個“泡泡”把工廠包裹在里面,把病毒擋在外面,要付出多少努力?全國多地的疫情防控讓物流系統出現了大量的斷點、堵點,如何保衛物流?電影院、餐飲行業等受疫情影響成了特困行業,相關部門出臺的紓困政策如何落地?
面對經濟運行中的痛點和挑戰,我們策劃了《保衛電影院》《物流保衛戰》《保衛就業》《保衛制造業》《拯救煙火氣》等一系列封面故事,連續聚焦備受關注的經濟話題,展現行業真實聲音、傳遞最急迫的民生訴求,助力決策部門出臺更精準的紓困政策。
2022年5月,中國和荷蘭迎來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50周年。2022年是中國“外交周年”極為密集的一年。50年前的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繼而形成推倒多米諾效應:中國與英國、荷蘭、日本、聯邦德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18國或建交,或恢復邦交,或升格為大使級外交關系?!巴隆睓谀恳远嗥巴饨煌隆保瑯擞浟?972這個外交“大年”。
此外,我們還從歷史的細節深處重現了宦鄉、王佐良、周玨良、卞之琳等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史老人,鉤沉了鮮為人知的“軍委二局”往事,記錄了北京聯合大學這個“小聯合國”的50年、中西女中這所百年女校的前世今生……在對這些共和國往事的重訪與重敘中,我們看見時代的變遷,看見當下與未來。
2022年6月,伴隨著暑期的到來,去戶外成為一種風潮。雖然因為疫情,我們的生活一度被分隔為“必要”和“非必要”兩部分,但聚會、旅行、電影院和演唱會……這些生動的、有趣的、多彩的“非必要動作”,卻應該是讓人們看見希望與未來的“必要生活”。由此,我們策劃了《去戶外》《劇場突圍》《動畫歸來》等多個封面專題,聚焦多彩生活,在疫情的陰霾中,為人們帶去希望。
2022年7月,各行業半年報陸續披露。雖然經濟整體面臨挑戰,但汽車、手機、運動鞋服,卻因為亮眼表現成為中國制造的三張“新名片”。
以新能源汽車為突破口,中國汽車出海的格局正在悄然發生改變。在“1.0時代”,中國車企更多依靠性價比優勢進入發展中國家市場,而新能源汽車的出現正在改變這一態勢。2022年上半年中國市場手機結束高增長,年輕人不愛換手機了,在市場下行階段,國內廠商加速高端化布局,“往高端走才有活路”成為新的行業準則。2022年上半年,中國運動鞋服市場格局被徹底改寫,運動國貨千億時代正在到來,國潮的興起只是一個開端。
我們策劃了三期封面故事,《中國造車蝶變》《手機生變》《國潮洶涌》,講述以品牌化、國際化和整體實力提升為路徑的“新國貨”故事。
2022年8月,我們以“傳說與信史”為題開啟了“中華文明探源”的系列報道,通過聚焦中華文明史上重要的時間節點和考古史上獨特的遺址地點,希望能從文明的深處,全景式地窺探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面貌,而由此讓讀者知道,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
2022年9月,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位于蘇格蘭的王室住所巴爾莫勒爾城堡逝世,“世紀女王”的傳奇一生走到了終點,享年96歲。
漫長的歲月中,女王已存在于每個英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帶給英國人一種前所未有的“時代感”。與此同時,是否需要維持君主制、是否應當維系王室的巨額開支,則是英國爭論不休的話題。
不僅是英國女王逝世,還有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身亡、美國中期選舉、朝鮮半島局勢、卡塔爾世界杯……這一年里,我們一如既往,秉持中國立場,從世界的眼光看世界,用理性、專業的態度對全球熱點進行持續報道和深度解析,打開一扇多元認知的“世界之窗”。
2022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開幕。這是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影響深遠。
在外交方面,從年初開始,國家主席習近平開展一系列重大元首外交行動,從2月“冬奧之約”“新春之會”到6月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從9月中亞之行到11月東南亞之行、12月中東之行。
不確定的時代,不確定的世界,中國正在努力注入確定性和正能量。我們一如既往地觀察和記錄,中國在為人類的未來提供一種怎樣的新思路、新選擇,這個過程又將怎樣影響你我的點滴生活。
2022年11月,河南新鄭三中一名女教師在上網課時遭入侵“爆破”后去世,讓網暴再次引發全民關注。通過深入采訪,我們全面解析網暴,并呈現網暴事件背后專業水軍如何推波助瀾。
關注社會熱點,回應民生關切,我們一直在努力。
2022年3月21日14時20分左右,中國東方航空一架波音737客機在執行昆明—廣州航班任務時,于廣西梧州上空失聯,機上132人全部遇難。本刊記者第一時間趕赴廣西現場,報道事發前后經過。
2022年7月以來,長江流域出現罕見的“主汛期反枯”,鄱陽湖70余年來最早一次進入枯水期,我們調查江西、湖南等地干旱現狀,提出要做好“抗大旱、抗長旱”的準備。
2022年12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著名演員鄭榕在北京逝世,成為今年又一位遠行者。
2022年,我們經歷了太多的告別。有心理準備的,沒有心理準備的;平靜的,難以平靜的。一些人永失我愛,一些行業痛失精英。
這一年,我們以多篇“逝者”報道為去世的人送行。他們中有黨和國家領導人,有兩院院士,有大學校長,有小說家,有老演員,也有“布衣”長者和普通人。他們走了,但他們的親朋故舊不會忘記,歷史也不會忘記。
2022,百感交集,有人等不及要與它揮別,有人依然被它纏繞。在時間長河中,一年不過是一瞬,但在每個人的記憶中,這一年給所有人都留下了不同的瘢痕與烙印。就像我們所做的這些報道,都是時間的刻度,我們來年將會繼續刻劃,為時間和記憶留下注腳。2023已經到來,讓我們記住過去,相信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