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廷鳳

11月19日,在第十屆中國生態文明論壇上,生態環境部頒發了“第三屆中國生態文明獎”等獎項。來自廣東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的陳多宏成為唯一獲得“中國生態文明獎先進個人”稱號的廣東代表。
曾獲得全國首批“國家環境保護專業青年拔尖人才”、全國首批“環境監測青年科技人才”、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的陳多宏,于2008年進入廣東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長期以來從事空氣質量監測和預報工作,與團隊成員一起不斷創新鉆研空氣質量監測和預報新技術、新方法,現已成為廣東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的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充分展現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生態環保鐵軍精神,鼓舞和激勵大家共同守護著“廣東藍”,為廣東省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美麗灣區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心系藍天 ?精益求精
“挑重擔子、啃硬骨頭。”在同事們的眼中,陳多宏常常主動作為,堅持與團隊“以時保日、以日保月、以月保年”,精益求精攻克空氣質量精細監測、精準預報和精深分析共性技術難點,為全省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提供技術支持。
在大氣污染攻關攻堅工作中,陳多宏與團隊大部分時間都在一線圍繞著空氣質量監測和預報預警開展工作,與海量數據“打交道”,甚至經常夜以繼日、通宵達旦分析數據、撰寫材料,高強度的工作量以及不充足的睡眠,使他們疲憊不堪,但卻沒有一個人喊累。他們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確保監測預警信息能夠及時報送和發布。僅在2021年,陳多宏帶著團隊全年獲取監測數據3300多萬個,編制大氣專項報告2900多份,發布預報信息8400多條,發布預警污染過程信息705條,全力保障全省大氣污染攻關攻堅工作。
基于各類數據,陳多宏與團隊結合多種污染分析技術方法,診斷分析空氣質量變化特征,解析大氣污染主要來源,推進全省空氣質量“一張網”智能化監測,在有效提升精確監測、精細預報水平的同時,動態追蹤大氣污染主要行業和重要區域來源,實現空氣質量從濃度監測向來源監測的跨越。有效地推動了2021年全省PM2.5降至22微克/立方米,低于世衛組織第Ⅱ階段目標值,空氣質量達標率為94.3%,超額完成國家考核目標,為廣東省全面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了及時、科學的技術支撐。
攻堅克難 ?持續創新
創新構建粵港澳大氣二次污染立體監測網絡,為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提供堅實技術支撐,是陳多宏及團隊一直堅持的目標。
基于不同階段空氣質量特征、變化趨勢和改善需求,陳多宏與團隊創新性地開展適應不同時期空氣質量的監測技術體系研究。在推動PM2.5和臭氧網絡化監測方面“想在前、走在前”,率先開展技術研究,國家空氣質量“新標準”發布一周左右,該技術支撐珠三角在全國率先發布空氣質量實時監測數據,并使廣東省提前一年完成空氣質量新標準發布工作任務。
此外,在陳多宏與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多維度、多儀器聯網和監測數據實時傳輸等難點被逐一攻克,優選粵港澳空氣質量監測站點,構建了粵港澳“天空地”大氣污染立體監測網絡和一套與國際接軌的空氣質量監測技術體系,實現粵港澳三地同步、實時發布空氣質量監測數據,有效促進了粵港澳空氣質量聯合監測、聯合發布和聯合防控等工作,相關成果支撐了廣東在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方面走在全國前列,支撐了珠三角建成我國首個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技術示范區。
對癥“下藥” 突破瓶頸
針對高溫、高濕、強輻射的氣候特征,復雜多變的大氣二次污染已經成為制約區域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的瓶頸,準確模擬預測二次組分的時空演變規律及其污染來源是有效控制大氣二次污染的關鍵。
對此,陳多宏帶領團隊率先研發廣東省精細化大氣二次污染組分業務清單及其快速融合處理技術,在國內率先實現二次污染成分逐小時精細化動態溯源業務化預報,實現華南區域、省、市不同空間尺度1—3天精細化數值預報和未來15天趨勢預報能力,并可通過電視、網絡、微信、手機APP等多種途徑發布空氣質量實況和預報信息。其中的關鍵預報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全國推廣應用,成為環境管理決策重要技術手段。
同時,他與團隊還運用華南區域空氣質量預報系統,通過現場駐點和遠程會商等模式支撐華南區域“博鰲亞洲論壇”“廈門金磚峰會”“武漢軍運會”等重大活動空氣質量保障工作,為多次重大活動空氣質量優良水平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也因此,廣東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獲得了“國家級重大活動保障和預報能力建設突出貢獻單位”稱號。
試點探索 ?助力“健康灣區”
積極推進碳監測、主動開展環境空氣質量健康研究、助力“健康灣區”建設,也是陳多宏和團隊一直致力推動的重點工作。
為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陳多宏和團隊成員積極開展碳監測工作,全力推進試點監測,在廣州、深圳、東莞、肇慶、佛山等地同時部署,不斷探索新經驗,結合廣東省各地能源、氣象和地形等情況,提出具有針對性的立體碳監測網絡建設方案,為廣東省碳監測網絡的建設筑牢根基。同時,為了探索構建空氣質量健康指數,助力“健康灣區”建設,陳多宏和團隊還基于長期空氣質量常規監測、大氣成分監測等數據,結合流行病學等信息資料,積極探索廣東省空氣質量健康指數技術方法,分析大氣污染物短期和長期暴露相關的健康風險,形成反映本地污染健康風險的空氣質量健康指數(AQHI)模型,再通過與國內外相關研究進行深入對比分析,逐步優化粵港澳空氣質量健康指數評價技術,有力促進“健康灣區”建設。
對于能獲“中國生態文明獎先進個人”稱號,陳多宏深受鼓舞、倍感興奮!他表示,為廣東省大氣污染治理貢獻力量是光榮的使命,取得的成效離不開廣東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的大力支持,離不開并肩作戰的同事們的共同努力。在廣東省生態環境廳正確領導下,全省生態環保鐵軍攻堅克難,廣東生態環境質量取得歷史性改善。他將繼續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砥礪奮進,始終保持一往無前的奮斗精神,以實際行動全力服務污染防治攻堅戰,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