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 夢
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有效提高幼兒的學習效果,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在幼小銜接期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能讓幼兒在幼兒園里快樂地成長,學習到技能,而且可以使其對小學的生活和學習產生一種向往。文章闡述了幼兒學習習慣培養的重要性,提出了在幼小銜接中提高幼兒學習習慣的方法,以期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參考。
幼小銜接階段是幼兒成長的一個關鍵階段,而一個好的行為習慣對于幼兒的成長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養成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獨立于社會的基礎,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進而影響人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幼小銜接階段是幼兒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時期,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幫助幼兒形成早期人格,使幼兒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為幼兒將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好的學習習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從簡單到復雜的逐步發展。針對幼兒的生理、心理、年齡特征,結合幼兒學習活動的基本規律和幼兒的身體發育規律,教師要重點培養幼兒注意力集中、認真思考、知難而進、定時定量地完成學習計劃等學習品質。這有助于提高幼兒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為幼兒將來適應小學的學習奠定基礎。
幼兒的學習習慣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影響而形成的,其中,教師是引導幼兒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下面,筆者將對幼兒學習習慣培養的現狀進行分析。
1.讓幼兒學會在與他人單獨交談時,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幼小銜接階段的幼兒應該掌握文明的語言習慣,學會在別人說話時積極地回答別人的問題,但是通過對幼小銜接階段的幼兒的觀察,筆者發現大部分的幼兒都有很好的傾聽能力,但也有一些幼兒的表現比較糟糕,他們會跑開,或低頭做小動作,注意力不集中。
2.幼兒在集體活動中傾聽習慣較差。通過對幼小銜接階段的幼兒進行觀察,筆者發現,部分幼兒在集體活動中存在著不良的傾聽習慣,如幼兒上課時與同伴打鬧、說話等現象出現頻率較高,教師需要不斷地維護班級的秩序。幼兒的課堂活動一般為30分鐘,在教學活動剛開始時,教師可以引起幼兒的興趣,大多數的幼兒都能參與教學活動,但是15分鐘后,部分幼兒開始 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喪失了聽課的耐心。
很多幼兒在寫字的時候,需要教師不斷地叮囑,才能身體坐直,認真書寫。如果沒有教師的催促,幼兒的坐姿就會變得千奇百怪,有的歪坐在椅子上,有的眼睛離書本很近,有的握筆姿勢不當。在幼兒的書寫中,能維持較好坐姿的幼兒比例還不到半數,多數幼兒在教師的提醒下能維持5~10分鐘,但此后就無法繼續保持正確的書寫姿勢了。
1.多數幼兒能夠有序翻閱圖書。在剛進入幼兒園的時候,教師就教導幼兒如何讀書,教導他們愛護書籍,因此,大部分幼兒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好,能遵守圖書館的規矩,有秩序地看書。筆者通過對幼小銜接階段的幼兒觀察,發現大部分幼兒可以有條不紊地閱讀,并具有愛護書籍 的意識。
2.個別幼兒缺乏閱讀興趣。筆者通過觀察,發現部分幼兒在閱讀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有的幼兒不能正確地讀書,有的幼兒拿到書后亂翻亂畫,很快一本好書就只剩寥寥數頁;有的幼兒讀書很快,一本書不到兩分鐘就能讀完,接著他們就會在閱讀區閑聊,似乎對閱讀沒有什么興趣;有的幼兒會為了爭奪一本書而與同伴發生矛盾。
學習習慣是幼兒在長時間的學習中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自發的學習傾向和學習模式。在此階段,教師要設計出一套具有科學性的教學活動,并對幼兒進行正面的指導,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既可以提升幼兒的學習興趣,又可以使他們更好地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
幼兒園環境創設,是教育工作者根據教育目的,結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和身體發育的需求,充分挖掘和運用教育要素,使其與周圍的環境發生交互作用,并將其轉換為教育要素,從而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健康發展。
幼兒園的內部物質環境可以劃分為兩大類:室內公共空間和班級空間。教室環境的設置,主要是在教室內外墻面、教室角落等處進行創設,由教師根據班級的特點、幼兒的喜好以及活動的主題,自行設計和替換。
1.班級公約墻面。班級公約是一種由教師和幼兒共同制定的行為準則,它可以直接影響幼兒的行為和習慣。創設班級公約墻面,既能減少教師反復講解的時間,又能培養幼兒的自主性。班級公約墻通過簡潔的語言和簡單的圖形,讓幼兒了解教師對自己的要求,強化幼兒的規則意識。例如,使幼兒形成了學會傾聽、愛護物品、在回答問題前舉手等意識,有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幼兒表現記錄墻飾。通過功能性墻飾,可以對幼兒的成長和發展進行記錄和評估,從而對其成長和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教師把在集體教學、生活、玩耍等活動中成績突出或有進步的幼兒的照片或姓名貼在墻上,能讓幼兒獲得自豪感和榮譽感,從而對各類活動產生強烈的興趣,使他們在活動中能不斷地發揮出 更大的作用,進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培養幼兒思考活動的先決條件是培養幼兒的思考習慣。在幼兒的學習習慣培養中,教師要引導幼兒主動思考、習慣思考、善于思考,從而形成積極思考的習慣。一方面,教師可以在教學設計中用一連串的問題來激發幼兒的思維積極性;另一方面,幼兒園可以開展各類益智游戲活動,引導幼兒主動思考,以培養幼兒的思考習慣。
教師在進行學齡前教學時,應采取激勵式的評價和指導方式,培養幼兒的舉手習慣,以促進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在幼兒繪本《蚯蚓的日記》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先看圖畫,然后再向幼兒提問:“圖畫里的蚯蚓有什么可供我們借鑒的?我們應該指出什么方面需要改進?請把你的手舉起來。”在問題拋出來以后,教師不要去提示問題的答案。在這個時候,教室里肯定會有幼兒胡亂插嘴,或者隨便回答。在這個時候,只要幼兒舉手來給出答案,無論答案是否正確,教師對舉手的幼兒都要給予鼓勵和贊賞,而且還可以給那些舉手回答問題的幼兒獎勵一個小禮品。在這種情形下,其他幼兒也會下意識地舉手回答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逐步培養幼兒的舉手習慣,進而讓他們學會思考。
在幼兒園中,大多數幼兒在學習和生活中缺乏時間觀念,做事總是拖沓。雖然在這個階段對幼兒的影響不大,但日后上了小學,幼兒就會變得很難適應,甚至會產生厭學的情緒。因此,在學齡前的相關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培養幼兒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相應任務的習慣,并對其進行正面的評估。教師通過這種方式,使幼兒逐漸形成時間概念, 并培養幼兒合理安排學習時間的習慣。
針對幼兒的年齡特征,教師應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細致的規劃,并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實現教學目標。教師要通過對幼兒的日常生活習慣的觀察,找出幼兒感興趣的地方,將幼兒的興趣融入教學活動中,使幼兒的學習能力最大化。一方面,教師要及時掌握幼兒的個性特點,為其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另一方面,教師要充分了解幼兒在學習習慣培養方面還存在哪些不足,從而針對這些不足,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比如,有些幼兒的性格比較內向,平時不太愿意與別的幼兒溝通,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就要把重點放在培養幼兒溝通的能力上。
在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安排幼兒的學習任務,讓他們在父母的協助下完成學習任務,并由教師在后續的教學中進行隨機抽查。通過這種方式,使幼兒逐漸養成完成家庭作業的習慣。例如,教師可以把家庭作業安排為閱讀繪本,讓幼兒在父母的協助下,嘗試理解閱讀繪本中的主要內容。在給幼兒安排好作業后,教師在次日要進行檢查。在課堂上,隨機挑選一些幼兒到講臺上來,讓他們說出家庭作業所安排的閱讀活動的重點。然后,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幼兒的作業完成情況進行評估。另外,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進行一些特殊的教學活動,比如,讓每名幼兒都能在舞臺上講故事,以加強對幼兒的游戲規則和任務意識的培養。
幼兒學習習慣的養成對幼小雙向銜接起著關鍵作用,積極的學習習慣是幼兒步入小學階段的重要前提。幼兒園和小學要建立起一個溝通和交流的平臺,在幼兒學習習慣的培養上,實現幼小銜接。比如,幼兒園可以定期組織幼兒到鄰近的小學去參觀,并引導他們體驗小學生活,讓他們更早地代入小學生的角色中。 這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幼小銜接的工作。
幼兒園教師要通過實地調研,了解一年級學生學習習慣各個維度的發展狀況,并據此調整幼兒園的教學環境、課程、活動安排等,為幼小銜接做好準備。教師要充分利用各類教學資源,結合幼兒的身體、心理特征,結合小學的教學內容,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索精神,促進幼兒幼小銜接。教師在活動安排上,要從“以游戲為主,以學習為輔”的方式逐步向“以學習為主、以游戲為輔”的方式轉變,促進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由于幼小銜接階段的幼兒年齡較小,認識的漢字還不夠多,因此,幼小銜接中的幼兒可以通過閱讀繪本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安排一些小的閱讀游戲,讓幼兒在學習的同時得到更多實踐的機會。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不但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而且可以提高他們的社交技能。由于幼兒的年紀較小,注意力不集中,上課時容易走神,無法掌握重點知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先給幼兒講一個有趣的故事,再由幼兒來概括故事重點的方法,有意識地培養幼兒傾聽的好習慣。
綜上所述,幼兒園是進入小學的學齡前準備階段,在這一階段,幼兒的學習習慣是今后的學習基礎。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能夠順利地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