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鑫
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是兒童成長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階段,兒童面臨著學習環境、學習內容和課堂管理模式等方面的變化。數學作為幼小銜接的關鍵課程,教師應為兒童精心設計教學內容,讓兒童順利從幼兒園向小學過渡。筆者結合課堂觀察和對不同教師的訪談,在反思課例的基礎上,總結了幼小銜接數學課堂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供參考。
筆者通過觀察X小學的L教師和X幼兒園的Y教師對于“6和 7的認識”的課堂教學,發現和分析幼小數學教學銜接中存在的問題。
以X幼兒園大班數學教學活動為例。首先,Y教師提前準備好教具,即帶有數字的玉米頭飾。在活動開始后,Y教師詢問兒童:“孩子們,我們上節課玩了‘找朋友’的游戲,都有哪些數字朋友可以合成7這個大朋友呀?”兒童紛紛作出回答,如“1和6”“2和5”“4和3”等。接著,Y教師引導兒童開展“為玉米弟弟找媽媽”的游戲活動。兒童的頭上戴著不同數字的玉米頭飾,Y教師通過PPT展示不同的題目,讓兒童觀察并迅速做出反應。比如,PPT顯示大玉米“3+4”,頭飾為7的玉米弟弟就找到了自己的媽媽。然后,Y教師組織兒童完成課本上的練習,并對他們進行觀察和指導。最后,Y教師講評作業,對兒童的表現作出評價。
以X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活動為例。首先,L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復習和新課導入。L教師對學生說:“孩子們,我們之前都學習了哪些數字?”學生回答:“1、2、3、4、5。”L教師繼續詢問:“認識了這些數字之后,我們就要開始認識一些新的數字了,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數字6和7。”接著,L教師開始正式的教學活動,鼓勵學生運用學過的“數字5”分與合的方法,思考6和7的分與合。有學生說:“老師,我們一豎列正好是6個人,如果把旁邊組的1個同學分到我們組,就變成了7個人。”也有學生說:“老師,小花手上有6根油條,小花再買1根油條,就是7根油條了。”然后,L教師貼出數字卡片,讓學生認識6和7,并引導學生理解數字之間的先后順序,比如4在3的后面。最后,L教師組織學生比較數字之間的大小,讓他們完成課后練習。
1.案例一分析。從X幼兒園的教學案例中可以發現,X幼兒園的Y教師在教學中主要采用游戲的方式,通過趣味化的活動引導兒童學習。在整個活動中,兒童能夠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比較到位,同時,兒童也能順利完成作業。從教學方法來看,Y教師在整個教學中比較注重培養兒童的數學思維和能力,但是在練習活動中,她卻將認知目標作為了教學重點。對此,筆者對Y教師進行了訪談,她表示:“對大班兒童的數學知識教學,我是比較注重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的,通過設計一些有趣的游戲,讓兒童進行動手實踐,培養他們良好的課堂參與習慣。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如果不通過一些練習,我又怕孩子們對數學知識沒能完全掌握, 感覺自己的教學目標似乎出現了偏移。”
2.案例二分析。從X小學的教學案例中可以發現,大部分時間都是L教師在講,留給兒童思考和學習的時間比較有限,教師對兒童的評價主要來源于練習題目的正確與否。由此可見,L教師的數學課堂沒有充分讓兒童參與其中,很多兒童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部分教師對幼小數學課堂教學的銜接缺乏系統認識,沒有對課堂教學進行深入思考和精心設計,過分注重對兒童的知識傳授,忽略了對兒童數學興趣的培養。從以上兩個教學案例可以看出,幼兒園大班和小學一年級的數學教學內容存在重復,但由于教學方法的差異,容易導致兒童在小學產生不適應的問題。
針對以上問題,作為幼小銜接階段的不同教師,首先要熟悉不同階段數學教學的內容和目標,讓兒童在不同階段掌握不同的知識。需要指出的是,教師應在教學中重視培養兒童的數學學習興趣,讓他們對數學學習始終保持熱情。其次,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師應注重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兒童的課堂參與度,讓兒童在課堂上活躍起來,激活他們的思維。一年級數學教師可以運用游戲化教學方法或其他教學方法,讓兒童在趣味化、生活化、情境化的教學中,不斷獲得新的知識,發展數學思維和能力。最后,小學數學教師可與幼兒園教師進行交流,了解不同階段教學的差異性,相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L教師依次出示圖片內容,讓兒童根據圖片內容列出相應的算式,然后計算結果,比如“猴媽媽一共有13個蘋果,被小猴子吃掉了4個,猴媽媽還剩下幾個蘋果?”
L教師會先讓個別兒童回答,然后讓每一個兒童都列出相應的算式。對于沒有列出算式的兒童,L教師會進行嚴厲的批評。在課堂上被批評的兒童,有的會耷拉著腦袋,一整節課都不和L教師互動、交流,有的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會重新積極參與課堂。
筆者看到這些兒童,似乎能感覺到他們在課堂上的失落。在課后,筆者對L教師進行了訪談,她表示:“這種情況在幼小銜接的數學課堂上很常見,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他們的違紀,會時不時予以這些孩子一定的眼神提醒。但是在今天的課堂上,被批評的幾位同學似乎沒有看到我的提醒,叫起來一問三不知。更過分的是,有些兒童根本沒有認真聽課,所以我會在課堂上嚴厲地批評他們。因為我還要上其他班級的課,孩子們課余的時間也有限,所以在課后我沒有找這些兒童聊天,了解他們上課分心的原因。”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L教師在教學中比較注重對兒童知識的傳授。為了讓兒童盡快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她會讓兒童采用機械式記憶的學習方法,但是這也容易磨滅兒童的創造性、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其失去學習的熱情。從L教師對兒童的批評可以看出,她忽略了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和特點,沒有考慮到題海戰術不適合過渡階段的兒童。根據訪談可以看出,L教師沒有注意保護兒童的心理,沒有考慮兒童剛進入小學是否適應新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在教學活動中,針對兒童未能遵守課堂紀律的行為,L教師并未從兒童違紀的原因出發,和兒童進行平等的交流,而是權威性地予以兒童言語上的批評。對于一些心態較好的兒童來說,他們能夠很快地重新適應課堂;但是對于一些心理比較脆弱的兒童來說,會給他們造成很大的心理傷害。
因為兒童的生活環境、學習基礎等不盡相同,所以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師應該認識到兒童的差異性,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名兒童,對他們進行耐心的引導和啟發。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多關注在課堂上表現不佳的兒童,及時采取一定的補救措施,了解他們在課堂上出現違紀行為的原因,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避免兒童在數學課堂上出現挫敗感,產生厭學心理。作為一年級的數學教師,應該尊重每一名兒童的心理差異,了解兒童身心的發展規律和特點,在課堂上注重對兒童心理的保護,選擇合適的數學教學內容,并注重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的過渡性,讓兒童能夠很快適應小學的課堂。
筆者在課堂觀察中發現,很多一年級教師在教學中會側重對兒童數學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對于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有明確的規劃,但是受到自身教學水平、家長壓力等方面的影響,他們難以在教學活動中貫徹先進的教育理念。基于此,筆者對L教師進行了訪談,她表示:“我知道在幼小銜接的數學課堂上,應該注重對兒童情感、態度和興趣的培養。為了讓兒童盡快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作為教師應該在數學課堂上注重讓每一名兒童都參與活動,并在課堂上鍛煉孩子們的思維,提高他們的數學能力,這樣才是幼小銜接課堂正確的打開方式。但是在實際中,一年級的小學數學教師都或多或少地會受到來自家長的壓力,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家長關心的不是孩子今天在學校過得怎么樣,而是今天在學校學到了什么知識。這就導致一年級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時,會偏離自己設想的幼小銜接數學課堂。”
在實際的幼小銜接數學課程中,家長對孩子的期待給小學數學教師造成了一定的教學壓力,從而或多或少地影響了數學教學效果。部分家長對幼小銜接的數學課堂并不了解,他們大多關心孩子獲得了多少知識,而不是他們綜合能力的發展,這導致小學數學教師無法實施自己設計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在數學知識幼小銜接過程中,教師應該堅定自己的教育理念,并且在教學中堅定地貫徹實施。同時,教師應該多與家長溝通,讓家長意識到幼小銜接的重要性,引導家長提出一定的教學意見,減少對教學內容的干涉,以便根據自己的設計進行教學,讓兒童在數學課堂上享受學習知識的樂趣,保持對數學知識的學習熱情。除此之外,教師也應引導家長更新家庭教育觀念,讓家長意識到培養孩子能力和素養的重要作用,讓家長在關心孩子學習知識的同時,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能力培養、思維鍛煉,通過合力教育讓兒童健康地成長和發展。教師應該定期與家長進行交流,針對孩子在學校和在家中的表現進行溝通,及時采取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措施,促進兒童的發展。
綜上所述,當前幼小銜接的數學課堂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教師應正視這些問題,積極尋找解決措施,并關注學生的能力、素養和思維,在教學活動中關注兒童的心理發展,做好家長的溝通工作,轉變家長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合力,從而助力兒童快樂學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