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懷心港
在大多數的家庭關系中,父親的身影很少出現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愛缺失”越來越成為孩子教育過程中的常見現象。父親對孩子成長的特殊意義使得社會各界呼吁父親參與陪伴孩子的過程。
基于此,為探究“父愛缺失”的現狀以及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發現問題所在并找到原因,針對原因給出建議、對策,以期改善“父愛缺失”的現象,促進幼兒健康全面發展。
父親參與家園共育可以促進幼兒的智力發展,可以提升兒童獨立探索的能力。父親通過與孩子一同進行運動性、智力性和技能性的活動,以其男性特征為幼兒優良品質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持。在孩子遇到問題時,父親不會直接告訴孩子答案,而是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出問題讓孩子獨立思考,合理地變換思考問題的角度,鍛煉幼兒的思考能力,積累經驗。父親參與孩子成長過程,能夠促進孩子智力發展,幫助孩子形成積極的 個性品質,還能夠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
作為父親而言,他們帶給孩子的是男性特有的氣質,更多的是理性思維,讓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情況下能夠從容自若地想辦法,臨危不亂。父親帶給孩子的還有陽剛之氣,讓孩子完善對性別特征的辨別、態度及社會責任的差別意識等。
“父愛缺失”會讓幼兒發展不全面,導致幼兒缺乏性別意識,從而缺少陽剛之氣,并且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缺少父親參與,則會阻礙幼兒創造性的發展。在一個完整的家庭中,如缺乏父親的參與,孩子就會形成所謂的偏陰人格,即表現得懦弱、多愁善感、自卑、缺乏毅力、果斷性不強等。
由此可見,父愛的缺失帶給孩子的影響是消極的。父愛的缺失,不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全面發展,還可能會導致孩子性格存在問題,影響孩子的一生。
為了探究“父愛缺失”的現狀,本研究選取兩個家庭為研究對象,運用訪談法,結合已有的相關研究,分析導致“父愛缺失”的原因,并基于現實情況給出建議對策,以期讓更多的父親參與孩子的培養過程,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造更加良好的環境,促進孩子全面發展。
通過與訪談對象的交流,不難看出,現階段“父愛缺失”的現象較為嚴重,父親參與孩子培養的時長較短、參與方式不正確都是現階段所面臨的困境。
孩子的父親白天大多數的時間交給了工作,晚上下班回到家,孩子可能已經休息了,想陪陪孩子也沒有時間。孩子的父親雖然周末休息,但是應酬占 據了大部分時間,想陪孩子也沒有時間。
與B家庭的母親交流了解到,父親的工作時間是影響參與孩子培養的因素。
B家庭母親:“孩子的父親是在一個事業單位工作,白天8點上班,晚上雖然是6點下班,但是下班后加班是經常的事情,有時候都能夠加班到晚上10點,甚至是晚上11點。早晨送孩子上幼兒園的工作都是我來做的,孩子爸爸太累了,早晨還是讓他多休息會吧。”
這樣看來,父親的工作時間占據了生活的絕大部分,陪孩子的時間少之又少。
A家庭父親:“我感覺我跟孩子相處的時候總是不自在,生怕教育方法不正確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傷害,影響孩子的健康發展。我也沒有接受過系統理論的學習,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認識很模糊,也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對待孩子。一想到這些,就令我頭疼。”
不知道該用什么方式對待孩子,這或許是作為父親所面臨的首要問題。幼兒期是孩子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有不同于其他年齡階段所獨有的特點。多數父親沒有接受過系統知識的學習,對于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與孩子相處等方面的知識是薄弱的。
通過與A家庭交談了解到,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孩子的爺爺奶奶也會參與進來,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關愛孩子、教育孩子。但是,隔代教育或多或少都會給家庭教育帶來問題。
A家庭母親:“孩子的爺爺奶奶很疼愛孩子,疼愛到有時候我都說不得。有時候孩子犯錯誤了,我想教育孩子一下,這時候爺爺奶奶就說,孩子還小,犯點錯誤沒事。孩子的父親還偏向孩子,也不會跟孩子爺爺奶奶說一下,這讓我感覺很難辦。我感覺孩子的好習慣應該從小開始培養,如果在小時候犯錯誤不教育,長大以后就晚了,會耽誤孩子的一生。”
A家庭父親:“我認為教育孩子就是孩子母親的事情,我就負責賺錢養家就好了,我不需要參與教育過程。”
有研究認為,父性教育與母性教育結合才是完美的教育。父親角色的缺失不僅不利于和諧家庭關系的建立,更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教育孩子不僅僅是母親一個人的責任,而應該是一家人對孩子的共同付出,少了誰的關愛,孩子的健康成長都會受到阻礙。
父愛缺失的原因是多種的,筆者總結了以下幾點原因。
雖然部分的家長對自己在家園共育中的定位比較明晰,但是他們對家園共育的認識并不深刻,僅僅停留在表面。如何讓家長更加深刻地認識家園共育,如何讓父親更好地參與家園共育,是解決當前“父愛缺失”問題的一個關鍵因素。有研究表明,在培育孩子的過程中,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缺乏正確的方法和知識。這種知識以及教育手段的缺乏給父親帶來較大的困惑。有的家長感慨道:“教育孩子不知道怎樣把握愛和嚴的度,很無奈。”
在傳統觀念的洗禮之下,父親認為,教育孩子本來就是母親的事情,因此在家園共育的活動中,父親鮮有參加。有位孩子的父親說:“媽媽將孩子 照顧得無微不至,我想教育也插不上手。”
在祖輩看來,教育孩子是母親的事情,父親的工作是在外賺錢養家,這種觀念影響了父親對自己職責的判斷。在調查中發現,祖輩的參與會給父親參與家園教育帶來阻礙,有位孩子的父親說:“爺爺奶奶總是寵著孩子,導致孩子不聽話,我想教育但沒有機會。”
A家庭爺爺:“在我們那個年代,女性一般在家里負責操持家務,教育孩子。我感覺男性就不適合教育孩子,他們的心思沒有女性細膩,教育孩子不會起到良好的效果。”
從與訪談對象的交談中也可以看出,傳統的思想觀念對父親的影響還是十分深刻的。
為了改善“父愛缺失”的現狀,讓父親更好地參與家園共育,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期豐富家長的知識經驗,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讓父親送孩子去幼兒園,一來可以增加與孩子的接觸時間,讓孩子感受到父親的陪伴,二來可以讓父親參觀幼兒園,讓父親了解孩子的生活環境。幼兒園在這期間可以開展各種各樣的親子活動,雖然時間不長,但是可以增加孩子與父親的親密度,同時還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親不一樣的地方。比如,讓從事不同行業的父親介紹自己的工作,讓父親帶孩子做游戲等等,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識面,也可以增進孩子與父親的感情,讓父親參與家園共育顯得更有意義。幼兒園還可以根據父親的時間來安排活動,讓父親提前一周時間報名參加家園共育活動,教師安排時間時可統籌規劃;還可以將部分活動安排在周五或者周末,便于在外工作的父親能夠有時間回來參與活動。
在家園共育中,母親的支持成為父親參與的動力,母親的認可能夠給予父親很大的支持,讓父親克服膽怯心理,積極參與家園共育,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舉行專題講座,幫助孩子的父親了解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許多家長沒有機會接受系統的知識學習,通過幼兒園的知識講座,不僅可以豐富家長的知識面,還可以糾正家長不正確的行為,避免對幼兒造成傷害。幼兒園還可以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父子活動,讓父親體驗和孩子在一起的快樂,喚醒他們更大的責任感和熱情。比如,幼兒園可以組織開展體現父親運動特點的“陽光父教”活動,邀請父親參加晨間活動、武術體操等活動;開展體現節日特征的“節日父教”活動;開展體現父親個人特長的“個性父親”活動等。通過“父親沙龍”活動,父親對參與家園共育活動的重要性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對自己在幼兒教育過程中的不足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可以更加了解孩子的需要,給予孩子更多時間的陪伴。
學習系統的育兒知識,有利于父親從專業層面不斷提升自己。通過知識講座,父親還能夠了解幼兒的心理發展規律,與幼兒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在這種適宜的環境中,孩子的發展也能夠得到保障,向著積極的方向健康發展。
對于傳統觀念我們不能一味排斥,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有的教育理念已經不再適合現在的教育方式,我們能做的,是在原有理念的基礎上進行“修改”,改掉那些不適宜的思想,增添反映時代進步的理念。只有這樣,父親參與家園共育才能成為現實,父親在家園共育中的作用也才能夠得以體現。
因此,對于傳統文化,我們應該秉持取其精華的思想觀念,摒棄不利于孩子健康發展的思想,促使父親積極參與家園共育,促進孩子全面發展。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僅需要母親的細心呵護,更需要父親的參與。改變“父愛缺失”的現狀,不僅需要父親自身的改變,還需要社會各界的不斷努力。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父親要學會利用幼兒園的學習資源,親身投入家園共育的進程中去,將理念付諸實踐。但是,呼吁父親參與育兒過程,并不意味著忽視母親的價值,也并不意味著讓父親去頂替母親的位置,而是要發揮父親最大價值,用父愛感染孩子,用行動教育孩子。只有這樣,父親參與家園合作才能體現出意義所在。
綜上所述,筆者呼吁更多的父親參與到家園共育中來,用行動改變“父愛缺失”現狀,用行動促進孩子健康、全面、快樂 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