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 如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立文認為,“和”是中國哲學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包含現在常說的“和諧”的意思,而“和”這個字的含義已經包含了“合”的意思,即由相和的事物融合而產生新事物。為突出這一點,他在“和”后面加了“合”,構成“和合”概念。他的這一主張與我校的教育理念相契合。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揭示了教學過程的本質,即教育者要激發兒童潛力,使其形成目前還不具備的心理機能。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該因材施教,合理確定作業內容,以外部力量轉化為內部驅動的形式開展“教與學”,按照教學大綱要求拓展和延伸相關的教學內容,并制定針對性、分層化的“精細”練習。同時,為了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學校應依據學生心理發展需求,針對不同需求的學生安排不同量、不同形的作業,精準定位,協同助力“雙減”有效落地。
學校嚴格落實作業報備公示制度,在各年級備課組統一規定作業內容及數量的前提下,預估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各班每日書面家庭作業由班主任全面安排,再借助企業微信平臺報年級教研組組長審批,最后教導處落實,校長室監督,各部門協同,充分體現我校“和合”教學理念,以確保低年級學段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中高年級學段書面作業的總完成時間不超過 一小時。
另外,學校安排優秀骨干教師基于“找問題”聽隨堂課,開展“推門課”課堂常態化巡課活動,幫助教師把控常規教學課堂的每個環節。秉著“重過程,早發現,夯基礎”的原則,學校制定了推門課巡課制度,從師生課前準備、教師課堂語言與行為、課堂組織、課堂作業四個方面進行不定時的巡查,督查教師集體備課成果的內化情況。針對巡課過程中發現的問題,特別是作業內容、作業數量、作業評價等方面的問題,學校校長室及時與教師進行交流,提出建議,由教導處對此問題進行跟蹤復查,為學生更好地進行“學與練”服務。
我校以年級學科為單位創立學科教研組,進行集體備課,統一布置作業。同時,學校采用“以老帶輕”“以優帶平”的模式,讓教師之間互相傳授教學經驗,發現和探討學生的問題,群策群力解決學生的問題,體現我校“和合”教學理念。年級教研組加強統籌,構建統一的作業內容量和形的管理體系,教導處成立作業管理領導小組,強化管理,加強統籌,進一步明確學校作業管理的要求和內容。組內各個教師則通過學生平時的練習情況,整理、匯總易錯題集,有針對性地進行分層分類整理,引導學生進行精準化練習,幫助學生走出盲目的題海困境,實現從“刷題”術到“精練”術的轉變。同時,為了進一步做好校本化積累工作,學校推出了各科的《周周練》,從夯實學科知識的需求出發,分知識點、分難度系數設計作業,立足以生為本,從細微之處著手,科學有效地開展工作。比如,語文可以采用作文分析的形式對當前作業存在的問題進行診斷,并按照“診斷—修改—執行—再診斷”的思路對學生作業進行研究,增強作業管理效能。在“和合”作用下,教師協同設計出適合每一個學生的作業。
為切實保障學生的睡眠時間,學校要做好與家長的合作工作。如果學生超過晚上九點仍未完成作業,經家長與班主任溝通說明,可選擇緩做或不做,學生與家長有充分的自主權。與此同時,學校要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比如,在校的聽課習慣、做題時的書寫習慣、體育運動的習慣、晨間閱讀的習慣等,對全校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小達人”評價,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自我評價”的能力。學校教導處也要加強各科作業管理之間的聯結,促進形成“和合”秩序,規范教師、學生、家長等各方職責邊界。具體來說,學校教導處應努力做到:加強各年級、各學段、各學科之間的銜接,合理安排作業內容和形式;構建以學生為中心,學校與家庭“和合”一體,共同研討教育方案并合力執行;構建校內作業管理聯動機制和相應的保障組織、后勤管理等,面向全體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支持。
師生交流的根本目的是傳遞信息、交流教與學的基本情況。教師要通過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了解本課的教學目標是否已經實現。如果實現了教學目標,那么教師就要分析學生還需要提升哪些素養和能力;如果沒有實現教學目標,那么教師就應該分析學生出現問題的地方,找到影響目標未能有效達成的因素。比如,是教師教學方法問題還是學生學習方法的問題,抑或是作業內容與教學目標匹配度不符的問題等,從而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或者學習方法的改善。通過教師的評語,學生可以知道自己尚未掌握的內容有哪些和內容未能有效掌握的原因,這樣可以發揮作業的學習功能,促進學生觀察、思考、理解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該思考相應作業及隨后的批改是否能夠滿足上述交流目的。同時,如果布置了作業,教師要認真批改作業,及時做好反饋,加強面批講解,認真分析學情,做好答疑解惑的準備。
教育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快樂成長。作業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為了這一目的服務的。因此,教師要堅持以生為本,不忘布置作業的初心,不斷提升設計作業的水平,使作業成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探究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創新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第一,作業要體現差異性。教師要意識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存在差異,設計不同的作業量和完成作業的時長。作業設計與布置也要體現因材施教,布置適合學生的作業。為此,教師要在多元智能理論以及心理需求理論的指引下,科學設計符合學生身體和心理發展規律、體現素養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比如,素養教育理論從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出發,要求教師將每個學生都視為“可造之才”,實現“因材施教”的高質量發展目標。在該理論的引導下,教師在設計作業任務的時候,可以融入分層作業,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參與作業任務的過程中,有所收獲,有所成長。這就要求教師在作業的設計與布置過程中,力求在內容和難度上實現分層、彈性和個性化,堅決避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從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第二,除了作業布置的問題,作業的批改,尤其是作業的反饋意見也要堅持以生為本,以積極正向的語言鼓勵學生。受傳統思想和觀念的影響,有些教師片面地關注作業的篩選與分化功能,在作業面批或者作業發放的過程中,存在給學生貼標簽的語言與行為,這些做法違背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產生了對受教育者的區別對待。教師在作業批改的過程中,要改變作業“有批改無分析”的現象,關注作業在診斷、鞏固、學情分析以及交流等層面的功能,讓評語多一些鼓勵、溫度和關愛。在情感上,師生之間“和合”一體。
我校“和合”教學理念一再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強調受教育者的情感和需求,重視學習者的中心地位,主張以師生協同、“和合”一體的學習形式,使學習內容更加符合學習者的心理健康發展需求。自主學習作業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能夠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習慣和愛好選擇作業內容、作業形式和作業數量,再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家長協同完成的一種作業形式。自主學習作業使學生在作業中體現出來的各種情感、態度、興趣、愛好等能夠良性循環并持續下去,最終發展成終身學習的能力。在良好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學生,他們更加重視自我的表達。從心理學上講,他們控制自己做決定、做事情,讓自己有成就感、歸屬感(感受自己的力量)、自信感(自我感覺良好)、榮譽感(在做事情中體驗快樂)等高級的需求。自主學習作業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雙減”政策實現的重要抓手。學生在完成自主學習作業的過程中具有豐富的情緒體驗,不同的情緒體驗又會反過來影響學生自主學習作業的完成質量。因此,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對小學生自主學習作業情緒進行調查,作為進一步開展作業改革的依據是必要的。調查中的自主學習作業包含了家庭布置作業、 學生自發研究實踐、家庭課外活動等。
處于青春期前期或青春期的高年級學生對作業會產生有關的學業情緒,學業情緒包括了兩層含義:一是情緒體驗的情境,即學生完成自主學習作業過程中形成的情緒體驗;二是學生的情緒體驗不僅僅包括積極學業情緒,也包括了消極學業情緒。
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的情緒體驗屬于學業情緒的范疇,21世紀以來,影響學生學業成績的非智力因素——學業情緒,引起了學者的普遍關注,并逐漸成為國內外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的熱點。目前,對小學生自主作業情緒方面的研究還處于空白。因此,我校心理團隊的教師申報了課題《“雙減”背景下小學生自主學習作業情緒調查研究》,已經在我區立項。
中小學生作業負擔過重是長期以來備受全社會關注的教育問題。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政策能否最終落地,不僅取決于一線教師能否突破“刷題術”的阻礙,而且取決于一線教師能否通過提升“精練術”,以“和合”育人為切入點,以“協同”作業為著力點,雙線并進,逐步形成“雙減”落地的典型模式和踐行“雙減”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