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飛
(菏澤學院,菏澤 274015)
1921年7月,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成立了,它帶領著我們一路披荊斬棘,重新建立了適合國家、民族和人民發展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個過程是異常艱苦和壯烈的,經歷一次次的武裝斗爭、克服一次次的艱難險阻,我們終于在建黨100周年之際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經濟進步、脫貧攻堅……取得這些成就的背后,離不開金融的貢獻與支持。早在戰火紛飛的武裝革命斗爭中,紅色金融就與革命隊伍同根同生,革命戰爭不僅需要槍也需要錢,紅色金融家們一手緊握槍桿子,一手狠抓錢袋子,在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較低文化水平的困難下,他們支撐著革命戰爭的經濟支持,不斷創造金融奇跡。
1932年2月,我國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簡稱“國家銀行”,首任行長是毛澤民同志,因為要隨紅軍長征,將國家銀行的金庫和銀行所需資料設備放入肩挑手扛的擔子里,所以又稱“扁擔銀行”,為了保障紅軍物資供給和守護紅色金融的微弱火種,國家銀行被放到扁擔里,跟隨紅軍戰略轉移。
國家銀行發行的貨幣叫蘇幣,為了更好地發揮蘇幣的作用并抵制當時的假幣橫行,毛澤民同志在偶然的機會發現羊毛的燃燒具有一定的氣味,于是在蘇幣中加入了羊毛的成分,這樣可以通過蘇幣的材質和用火燎蘇幣的方式來判斷貨幣的真假,這樣就很好的隔絕假幣混入蘇幣以此擾亂市場的問題。在長征途經遵義時,為了推廣蘇幣的使用,國家銀行推出使用銀圓換蘇幣,蘇幣換食鹽,提高了蘇幣的使用范圍,并在紅軍撤離遵義前進行蘇幣的迅速兌換,老百姓可以用蘇幣兌換食鹽或者銀圓,提高了蘇幣的使用也保護了人民的權益,國家銀行嚴格遵守金融的信譽之本,雖然設施簡陋、居無定所,但是在短短的時間里實現了蘇幣的發行、流通、回收的全過程,創造了金融史上的一個奇跡。
陜甘寧邊區銀行成立于1937年10月,并于1947年11月合并為西北農民銀行,也稱為“窯洞銀行”,發行的貨幣為邊幣。作為抗日戰爭時期成立最早的根據地銀行,繼承了國家銀行的紅色金融血統,一直扮演邊區政府的金融中心角色。但是,在當時的根據地,財政問題嚴峻,邊區銀行只能依靠發行貨幣來緩解財政吃緊問題,毛澤東同志曾在給彭德懷同志的信里強調,根據地財政經濟工作的問題和重要性。
1941年3月,黨中央任命曾考入清華大學經濟系的朱理治擔任行長。在朱理治作為邊區銀行行長期間,強調解決金融問題的關鍵在于生產,在將這個想法與毛澤東同志溝通后,加大了對農業生產、貿易發展的放款力度,并針對不同地區對貸款的需求,以實物方式進行放款和收款,例如將農具、耕牛等農業物資按市場價格作為貸款發放給農民,農民獲得農業收入后,可以以實物的方式(糧食或者牲畜等)償還貸款,這種類似普惠金融的實踐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困難又促進了生產。但是,根據地對于邊幣的使用是非常有限的,商家和老百姓對邊幣的信任度不高,導致邊幣的流通性較差,為了建立邊幣的流通信譽,提高邊幣在根據地的使用范圍,開辦“有獎儲蓄”,提高根據地人民對邊幣的信任度。同時,朱理治特別注重銀行自身隊伍的建設,在金融人才匱乏的背景下,朱理治采用“貸款收買”的辦法,通過互惠互利的交換手段,與陜北公學、中國女子大學建立合作關系,由陜甘寧邊區銀行為其提供生產資金,學校向銀行提供知識分子,參與陜甘寧邊區銀行的治理工作。
1938年3月,在山東省掖縣(現山東省萊州市)成立了北海銀行,并于1939年8月重建。抗日戰爭初期,受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的影響,我國的經濟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假鈔、雜鈔泛濫,人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建立銀行、發行自己的貨幣迫在眉睫。北海銀行應運而生,并發行了北海幣,并在山東多地設立低息貸款處,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低息貸款,包括農村貸款、春耕貸款和實物貸款等,可以說是農村精準扶貧和普惠金融的雛形。在貸款業務的辦理中配合北海幣的使用,實現了北海幣在山東省大部分地區的流通。北海幣面值較小,并且在發行中廣泛向百姓集資,群眾基礎較好,為后續的貨幣統一奠定基礎。北海銀行在貨幣的流通實踐中提出“物價本位制”比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貨幣學派早幾十年,北海幣成為山東根據地的統一貨幣,為后續武裝斗爭的勝利打下堅實的基礎。
1939年10月,晉冀魯豫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山西省黎城縣小寨村一間四合院的門前,掛出了“冀南銀行”的招牌,高捷成擔任行長,發行冀南幣。因冀南銀行的物資和設備大部分通過曲折的關系和渠道獲取,時常采用人背馬馱的方式,日夜兼程,躲避日軍的圍追堵截,所以冀南銀行也稱為“馬背銀行”。“行無固址隨軍游,工無桌椅在炕頭,有事即辦無日夜,錢賬隨身安無憂”,這首打油詩向我們呈現了在抗戰時期“馬背銀行”的真實工作場景。高捷成同志也曾考入廈門大學經濟學專業,但是尚未畢業就加入上海地下黨組織參與到革命工作中,被稱為“紅軍會計制度的創始人”,曾協助毛澤民同志草擬經濟計劃,籌建銀行,但是在一次日軍大規模掃蕩中,為了隱藏銀行物資、保護戰友不幸中彈。高捷成在擔任冀南銀行行長期間,在根據地建立以冀南幣為本位幣的統一市場,打擊假幣,肅清雜幣,冀南幣信譽上升、陣地擴大。
在紅色金融歷史回顧中,革命先烈們奮不顧身、舍生取義、舍小家為大家的革命精神值得我們終身學習,在那個異常艱苦的環境中,革命前輩尚能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并把根據地的經濟和金融打理得井井有條,在當前這么安穩和發達的社會環境下,我們應該更好地完成黨和國家交給我們的金融任務。經濟金融掌握一國的命脈,作為一名金融人應始終不忘初心,繼承老一輩金融人的光榮傳統,時刻以他們為榜樣,牢記自己身上擔子的重任,全身心地投入為人民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中來,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立志為社會主義金融事業奮斗終生。
從紅色金融的出現到經濟金融業務的開展,各個銀行在貨幣發行、流通和貸款的發放與收回中,始終堅持信譽是金融之本。現在我們所使用的人民幣是信用貨幣,人民幣在我國和世界范圍內的廣泛流通離不開早期紅色金融的信譽積累,讓我們充分信任貨幣發行當局。在現代金融事業中,信譽仍然是金融領域所堅持的道德底線和原則,在金融業務的辦理中,無論是金融機構還是社會經濟主體,都應堅持信譽的重要性。
黨和國家領導人不止一次提到經濟和金融的重要性,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1943年,鄧小平同志就曾說過:“敵后的經濟戰線斗爭的尖銳程度,絕不亞于軍事戰線。我們的貨幣政策也是發展生產與對敵戰爭的重要武器。”在對紅色金融史回顧中也總結發現,各個銀行在滿足抗戰物資需求的同時,最為關注的就是銀行對所在地人民的金融作用的實現,也是人民群眾的信任和使用帶來了紅色金融的發展和進步。在現在和平年代也是如此,金融機構屬于服務機構,是為各個經濟主體和人民群眾提供多功能綜合性服務的機構,同樣也只有各個經濟主體和人民群眾的支持才能實現金融機構的有效運作,所以群眾基礎是必不可少的。
無論金融發展到哪個時期,都離不開與經濟發展的相互扶持。經濟的發展和進步需要資金的支持,形成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金融的發展需要附著在經濟的發展和進步上,單獨的金融發展與增長就是泡沫,泡沫破裂后所有都將歸于起點,也會影響經濟的進步和發展,所以經濟發展和金融密不可分。
雖然普惠金融2005年才被正式提出,但是在總結我國紅色金融發展史中得出,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國的金融就已經體現出普惠金融的思想和特質。中國是人口大國、農業大國,雖然躍升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中小企業仍然占據主要地位,廣泛的、普及的金融服務仍是目前我國金融行業服務的主要內容,所以普惠金融是我國金融行業發展的長期道路,但是在普惠金融發展的過程中,應緊跟時代潮流,不斷革新,擴寬普惠金融的方式,在服務經濟建設上貢獻力量。
雖說經濟、金融不分家,但是金融是產生于經濟之后,金融業務為服務經濟發展而出現的,在陜甘寧邊區銀行,朱理治就將這一論述展現得淋漓盡致,一面搞生產,一面搞金融,讓金融更好地服務到經濟中去,發揮金融的最大效用,解決邊區的經濟問題。新時代,我們對金融的要求亦是實體經濟服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沒有實體經濟,金融就好比是無源之水,金融在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的同時也實現自身的發展和提高,所以一系列的金融行為應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不能好高騖遠、不切實際。
我們經常把創新作為進一步提高和突破瓶頸的有效手段,其實,任何一個行業的產生都是一種創新。紅色金融史中的革命先烈們白手起家創建紅色金融,為當時的革命斗爭提供給養,為根據地人民的生活提供流通手段和交易憑證,促進根據地經濟金融的發展,如此種種都是勇于創新的結果。在繼承了革命先烈們創下的金融模式和輝煌業績,我們更應開拓進取、勇于創新,不能一味地啃噬先輩留下的豐碩成果,應追隨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創新思維與模式,讓金融發揮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
2021年,我們迎來了建黨100周年,在這100年間,我們偉大的黨帶領著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向前,讓我們的國家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并在建黨100周年之際,我們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在這百年間的奮斗歷程中,我國的金融事業一直不忘初心、堅守使命,為我們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也為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堅持不懈的努力奮斗。縱觀我國金融事業從無到有,到現在所擁有的輝煌成就,在每一步辛勤耕作中,都見證了金融人的勇敢堅毅、舍身忘我的奮斗精神。在下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中,金融仍然擔負著服務經濟建設的歷史使命,相信在黨的領導下,我國的金融事業必將蒸蒸日上,更好、更快、更強地服務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