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浩
(南京中醫藥大學翰林學院,泰州 225300)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報告指出,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是根本問題,是我黨必須重視的工作。“文化下鄉”活動是我國長期以來一直堅持實行的惠及鄉村的文化推進活動,為的是豐富鄉村文化,促進鄉村文化建設發展,改善農村社會文化風氣,大力推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將新時代的文化思想傳遞到每一個鄉村,滿足廣大農村人口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探討鄉村振興背景下“文化下鄉”的理論基礎和建設路徑,為我國的“文化下鄉”指明道路,從而實現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是我黨提出的農村發展戰略,我國是以農業立本的國家,需要大力發展好農業,做好農村的發展、農業的振興、農民的增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舉措,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是我國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必經之路。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詳細闡述了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到國家將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民增收,讓農民過上好日子。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8年5月召開專題會議,審議《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在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鄉村振興戰略正式開始實施。
“文化下鄉”是農村發展建設的重要途徑。列寧早在1920年就提出了“文化下鄉”的設想,建議引導教師、專家等文化人才下鄉,鼓勵城市工人文化團體、共產主義青年團等團體組織下鄉,促進文化資料、文化設施等下鄉,幫助農村建立學習組織、學習基地場所,教授農民知識,幫助其提高科技文化水平,從而促進農村的社會主義建設。在我黨的農村工作中較早提出了“文化下鄉”,早在1938年,柯仲平就在其發表的《文化下鄉去的一個實際問題》中探討了“文化如何下鄉”這一重要問題。
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后提出“文化下鄉”活動,提出“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政策方針,并進行了落實。這一活動奠定我國文藝創作發展的基本方向,其目標在于幫助文藝工作者深入農村,使文藝真正為工農兵服務,解決文藝工作者與實際結合、文藝與工農兵結合這兩個大問題。新中國成立后,文化事業也從無到有建立起來,在文化政策上同樣提倡文化下鄉,以培養工農出身的知識分子及各種專門人才。積極調動文化分子的積極性,豐富鄉村的文化生活。
1963年3月,文化部(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聯合組織了首批“農村文化工作隊”,其主要任務是幫助縣級的文化藝術單位更好地開展農村文化工作,向農民宣傳社會主義事業,豐富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開展文化宣講活動與教育活動。
1996年12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宣傳部、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文化部(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農業部(現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等十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深入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的通知》,并從1997年開始正式實施,其中“文化下鄉”是其中最重要的內容。“文化下鄉”逐漸成為有關單位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并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下鄉”熱潮。
馬克思和恩格斯沒有關于“文化下鄉”的專門論著,對于鄉村文化建設和“文化下鄉”的思想主要呈現在關于農村問題的論著中,是站在推動社會主義革命進程和改善農村封閉落后現狀的立場出發的。他們認為,農民具有“小生產者的狹隘性”和“根深蒂固的私有觀念”的特點,認為必須通過加強對農民的教育來改變他們落后的現狀,提出了“文化下鄉”和“城鄉融合”的思想,認為只有通過“城鄉融合”,才能實現優勢互補,將城市工業與農村農業相結合,使城市農村文化融為一體,促進城鄉的融合發展。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結合我國的國情,在不同時期提出了一系列不同的與鄉村文化建設和“文化下鄉”有關的論著思想。
毛澤東提出的關于我國鄉村文化建設和“文化下鄉”思想內容十分豐富,他認為:“對于農村的陣地,社會主義如果不去占領,資本主義就必然會去占領。”農村的文化建設和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當作一項重點工作來做,要以農民為中心,工作的內容、方式方法要以農民的需要和農村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毛澤東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對“文化下鄉”進行了探索和實踐,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農村落后的現狀。鄧小平在實踐的基礎上,提出“共同富裕的道路”,當時的中國農村體量占比很大,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做好鄉村發展工作,更要做好農村的文化建設,一切以農民的切身利益為出發點和著力點,充分調動農民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文化。江澤民提出了文化建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明確鄉村文化建設是黨工作的重點之一,“文化下鄉”逐漸成為有關單位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胡錦濤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國家戰略,指出要重視鄉村文化的建設,保障農民增產增收,并全面停止征收農業稅,減輕了農民負擔。強調鄉村文化建設和“文化下鄉”的重要性,確定了鄉村文化建設的基礎性內容和要求,對于我國鄉村文化建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強調了文化自信,將文化自信與中國的偉大復興聯系在一起。鄉村要振興,文化要下鄉。只有將中央的文件精神真正傳達到鄉村,傳遞到農民的心里,才能真正落到實處,為新時期鄉村文化建設和“文化下鄉”的發展指明方向。
國家需要完善“文化下鄉”制度,健全“文化下鄉”機制,推動“文化下鄉”的可持續發展。始終堅持“政府引導、地方策劃、社會出錢、共同出力”的“文化下鄉”建設思路,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和《關于深入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的通知》的基礎之上,各地區各部門要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符合自身特點的、切實可行的“文化下鄉”的制度文件,要求相關文件能夠落到實處。以基層文化部門、藝術團體、高等學校等為重要抓手,積極努力調動全社會各方面力量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參與到“文化下鄉”的事業中來,在社會上慢慢形成“政府引導、文化部門牽頭、群團組織配合”的全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共同參與“文化下鄉”的新時代格局。與此同時,要建立健全“文化下鄉”的監督考核評價機制,增加“文化下鄉”工作的考核監督和激勵約束機制。建立可量化考核的相關指標體系,有關管理部門認真考核評估各項工作的落實情況,保證各項工作都能落到實處。增加監督機制,形成“上級—本級—下級”的三級監督體系和“法律—受眾—輿論”全方位的監督體系,保證監督不留死角。增加評比表彰制度,對于做得好的方面或者成功的經驗需要及時總結歸納,進行表彰和推廣,發揮“明星效應”,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文化下鄉”是一次文化遷徙的過程,在“文化下鄉”過程中,要結合鄉村文化發展的現狀,在尊重當地鄉村文化人文性、地域性、特色性的基礎上,要在能夠充分整合鄉村現有的優秀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挖掘符合鄉村發展需求社會文化資源,使兩種文化資源相互汲取、借鑒,形成優勢互補的新文化,全面服務鄉村文化的振興發展。
一方面,需要整合社會資源,社會文化資源的整合是根據鄉村振興背景下“文化下鄉”的需求,對于各個層次的不同結構和內容的文化資源進行鑒別、選擇、汲取,從而進行合理配置和有機結合,使其具有很好的系統性、應用性、條理性和價值性。
另一方面,在“文化下鄉”的過程中,對于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歷史性特征的地方特色的鄉村文化,要進行合理的保護和繼承。這些地方特色的鄉村文化,是農村寶貴的文化資源,不管是物質形態還是非物質形態的,都應受到重視,在保護和繼承的基礎上,挖掘文化內涵,給予創新和發展,使其能夠更好地服務鄉村文化振興。堅持繼承保護與開發創新相結合的原則,有利于做好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同時可以根據發展的需求來滿足鄉村村民對于新的先進文化的向往,相輔相成,更好地服務鄉村文化的振興。
文化承載的主體是人,“文化下鄉”服務的也是人。在我國農村,雖然國家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提升農村教育質量水平的政策,出臺措施改善農村教育條件,但是受區域、歷史等方面因素的影響,鄉村教育仍是短板,收效甚微,導致鄉村教育的水平普遍不高,教育的受眾范圍很小,鄉村整體文化素質不高,高文化人才更是稀缺。
要想在“文化下鄉”的支持下完成鄉村的文化振興,首先要解決人才隊伍問題。要堅持培訓扶持并重的原則,組建高層次文化人才的扶持隊伍的同時加強人才隊伍的管理、鄉村村民的培訓。大力挖掘、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建設,重新構建農村知識階層,強化人才體系培養,充實人才隊伍。
一方面,國家要通過制度文件積極引導基層文化部門、高等學校、群團組織等高學歷層次部門中的文化人才參與到“文化下鄉”的事業中來,不斷發展壯大鄉村文化人才隊伍,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作用,構建多層次“文化下鄉”的主體格局,形成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的合力。
另一方面,要通過高等教育等手段,提升鄉村的人才儲備。鼓勵鄉村青年接受良好的教育,能夠走出去,接受先進的知識,鄉村出臺相應的政策獎勵,吸引“走出去”的有志青年“學成歸來”,將在外面學習的先進文化帶回家鄉。這些本身就是鄉村走出去的人才,更能了解鄉村的實際情況,可以“對癥下藥”,更好地服務于“文化下鄉”,將先進、科學的文化知識在鄉村發展建設。
其次,在加強扶持的同時,還要充分整合利用鄉村教育、技能培訓等各類教育資源,構建鄉村文化技能培訓教育體系,引導鄉村村民接受再教育,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提升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培養新型的職業鄉村村民,對于“文化下鄉”帶來的先進文化知識能夠接納和消化,并傳承應用于實踐,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鄉村振興提出的戰略背景和“文化下鄉”歷史變遷的過程反映出黨和國家對于鄉村文化振興和“文化下鄉”工作的重視,也反映出我國以農業為本的實質。在新時代背景下,“文化下鄉”對于鄉村振興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國家在制定鄉村發展戰略時要了解鄉村真實的現狀和真正的需求,結合“文化下鄉”的思想理論研究,通過健全制度機制,整合社會資源,充實人才隊伍,完善鄉村振興背景下“文化下鄉”的建設路徑,為“文化下鄉”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資源依托和人才支撐,助力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實現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