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嬡,郭 靖
(太原師范學院 研究生藝術中心,山西 太原 030012)
皮影戲是我國民間傳統藝術中歷史最為悠久的藝術形式之一,其最早出現于秦漢時期,經歷了唐朝至宋朝的興盛發展后,至明清時期走向繁榮,直至20 世紀初電影藝術興起后開始衰落。皮影戲廣泛流傳于華北平原地區、黃土高原地區、洞庭湖地區以及珠江流域,流傳范圍之廣令人瞠目。而山西皮影是中國皮影的重要支脈,其在發展中形成以孝義、晉中、大同等地為中心的發展區域;山西皮影在發展中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以呂梁、孝義為代表,南部以臨汾、曲沃及侯馬為典型。
皮影戲的唱腔富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地域文化特點,為山西一帶的老百姓所喜聞樂見。山西皮影戲已走過了一千多個春秋,歷經無數藝術匠人的打造,為山西百姓帶去了極致的視聽體驗。魏力群曾說:皮影會在今后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然而,它所承載的藝術價值是不可估量的,研究地方皮影戲的藝術特征對于當代藝術的發展有推動作用。
現如今,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時代發展似乎格格不入,新生代的藝術家對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已呈現極為緊張的形勢。除了傳承人數量驟減外,青年人認為傳統民間藝術是“沒落”了的夕陽藝術,轉而追捧西方藝術,卻忽略了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
皮影戲巧妙結合了戲曲與光影技術,兼具視覺觀賞性與音樂鑒賞性。匠人坐于白色幕布之后操控著皮影人,后設強光進行直射,從而使皮影人的陰影呈現在影幕之上,時而有副手輔助匠人進行多角色演繹,表演過程中配樂、唱演;觀眾則坐于幕布之前觀賞。因其與電影呈現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皮影戲被認作現代電影的先驅。
根據史料記載與考古發掘可知,皮影戲最早出現于秦漢時期,高承《事物紀元》記載:漢武帝在李夫人仙逝后,思念亡妻,一位方生術士用帷帳做成幕布,點亮蠟燭,用不透明織品仿造李夫人身形,一解漢武帝相思之苦。這被認為是皮影戲的雛形。經過唐、宋兩代的發展后,宋代出現了皮影戲的成熟形式,可靠資料證明,成熟皮影的出現時期為宋代。
山西皮影戲出現于宋金時期,在一座北宋墓葬中,有一幅勾勒當時民眾日常生活的墓室壁畫,壁畫所體現的正是擺弄皮影的人們,因此,考古學家認為,山西皮影戲最早可能出現于北宋時期。山西皮影戲在明清時期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主要表現為流派繁多、唱腔多元,表演內容豐富。
最初,皮影的材料為羊皮,通過鏤刻工藝制成,色彩一般為灰色調,因此,初期的皮影戲均為黑、白、灰三色,清朝對皮影的材料進行了改造與升級,多采用牛皮或驢皮,色彩變得鮮亮,且人影由最初的60 厘米左右縮小至45 厘米。通過歷史考證得知,清代的孝義已經出現了具有相當規模的皮影社,時人稱之為“居義園”。對居義園曾演出的劇目進行研究發現,當時的老百姓對英雄十分崇敬,因此,許多皮影戲中都留下了各式各樣英雄的造型。
到清朝末期,陜西的碗碗腔傳入山西,開始與山西本土的皮影戲唱腔競爭,因山西民間對出現較久的唱腔感到有些審美疲勞,加上又出現了更為新鮮的碗碗腔唱法,因此,山西固有的皮影戲日漸式微。
民國初期,山西本地皮影戲受到陜西碗碗腔的壓迫而演出臺口數量減少;抗日戰爭時期,受到戰爭的影響,本地皮影戲徹底消失,結束了往日的輝煌。到了建國初期,由于國家倡導新風尚,導致過去以“英雄主義”“敬神儀式”為主要表演內容的皮影社徹底退出民間舞臺,迅速走向衰落。
1.宗教功能
由于受制于科技發展水平,許多今天看來合乎大自然道理的自然常識在古人看來是“神的旨意”“超出人力”的,因此,迷信及坊間傳說廣泛流傳,甚至主宰了民間生活,從喪葬、嫁娶、祭祀、宴享儀式中可見這些民間文化之一斑,因此,宗教的興起可以說是歷史的必然。而皮影戲多表現崇拜英雄,祈求天神賜雨、庇佑蒼生等內容,滿足了百姓混沌蒙昧階段的心靈需求,因此深深扎根于百姓心中。
皮影戲的發展與百姓的民間生活密切相關。當百姓家遇到吉祥喜慶、許愿還愿、受苦受難、酬神拜天等各種生活事項時,均會請皮影戲人表演一場;小孩子們從小受到民間文化的熏陶,日常也會在剪窗紙時剪下一個皮影人物掛在家中,這種行為像極了許多青少年剪下自己喜歡的偶像貼在家中。從表現形式來看,皮影成為百姓美好愿望的寄托,暗含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本質上來看,皮影戲記錄了社會風俗、禮節習慣,是社會與歷史發展的見證者。
2.娛樂功能
皮影戲終究是藝術的一個小類,因此,皮影戲最重要的功能便是娛樂功能。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每當演出皮影戲之時,城市里可謂萬人空巷。人們攜親友爭相觀看,不畏風雨,皮影戲場內摩肩接踵,人聲鼎沸。在城市中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在娛樂文化資源極其匱乏的鄉村。
或許有人認為,談到藝術應該先想到它的教化功能。然而,老百姓對于皮影戲的看法是一種娛樂,他們不會去深究皮影戲背后的歷史故事,畢竟在古代社會,連讓人們普遍識字都做不到,更不用說讓人們了解更為深奧的歷史;他們只是為了排遣漫長的夏日夜晚,或是冬天百無聊賴的生活。百姓們更多愿意看的是壞人被懲罰、神仙騰云駕霧、英雄降妖除魔的故事,動作夸張、形態飛揚、情節天馬行空,這樣的劇情令人感到趣味盎然,因為,在沒有“特技”的年代,皮影戲能比真人演出的戲劇更為逼真地演出“死亡”或“殺人頭點地”的情節,娛樂功能更強。
首先,音樂特征。山西三面環山,只有南部可與外界相通,環境比較封閉,這造成了山西皮影的地域特征很明顯,這種地域特征主要表現在唱腔與伴奏上。山西皮影的音樂較為活潑,以嗩吶為主要伴奏樂器,結合晉劇腔調、當地宗教音樂特點和方言吐字,表現出較強的辨識性。
其次,美術特征。皮影藝術具有中國傳統民間繪畫的審美性,即所謂的意象。意象是藝術家在創作構思過程中通過物象表現思想感情的形式。皮影人物形象線條分明,組合較為多樣,形態夸張,富有張力,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物性格。比如,寬額頭、高顱頂、尖聳的鼻子及弱柳扶風的腰肢是典型的女性形象,所有皮影人物都各具特色、生動形象,制作者通過陰刻陽刻的雕刻手法將藝術家的感情灌注于人物形象之中。
從皮影戲的當下發展不難看出,皮影戲傳承早已青黃不接、后繼無人。原因也較為清楚,一是皮影戲的表現方式及藝術語言結構相較于夸張的造型主義、視聽結合的電影藝術、動人心弦的音樂歌唱藝術及演奏藝術來說顯得過于單調,因此,皮影戲的受眾規模大幅縮小;二是相比于同樣為光影藝術的攝影及電影藝術來說,皮影戲的藝術內容略顯高深與落后,皮影戲主要講述的是歷史故事和拜天酬神,這些內容已脫離當代社會的思想發展,且受整個社會的快餐文化和浮躁氣息的影響,皮影戲表演者不能迅速與欣賞者建立聯系,相較于同樣是視聽藝術的電影或電視藝術而言,皮影戲的表現手段缺少故事性,皮影音樂較為高深,但略顯單調枯燥。隨著當代年輕人受教育水平不斷提升,人們對宗教等神鬼故事不再信服,甚至很多人是“無神論者”,對于宗教內容沒有興趣,甚至內心抗拒接受。因此,不論從皮影戲的表演內容來看,還是從皮影戲的藝術語言結構來看,皮影戲都無法與時代發展同步前進。
黑格爾曾經說過:“存在即合理。”皮影戲的誕生與崛起確實得益于快速發展的唐宋時期的經濟和社會,當時的百姓具有一定的消費能力與鑒賞水平,人們的思想得到極大解放;皮影戲的衰落也是現代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皮影戲的表現形式無法跟上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所以逐漸被時代冷落。
從個人角度來看,年輕一代對皮影戲確實提不起興趣,也并不能完全理解皮影戲中的伴奏及唱腔,這是年輕人的民間傳統文化知識基礎的薄弱造成的,但是,皮影戲是否也可考慮適應當下的發展形勢?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無論是否是藝術瑰寶、歷史見證者,我們必須冷靜客觀理性地看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用舊的傳統、舊的“包裝”確實無法抓住消費者的心,久而久之,一定會被市場與受眾拋棄。從社會歷史角度來看,看到民族瑰寶的式微甚至可能消亡,筆者著實為之著急。經歷數千年發展的民間傳統文化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寶藏,它記載了風俗民情,見證了歷史,如果后代人只能從博物館中了解塵封的往事,那將是一種遺憾。基于此,挽救皮影藝術已經成為許多人不得不做卻又不愿意主動去做的事情,那么,在皮影藝術中,銜接代表特定歷史時期的民間藝術與當代觀眾的喜好,是值得人們沉下心來仔細思考的問題。
誰來挽救皮影藝術?在這場挽救藝術文化的行動中,政府所頒布的政策或者具體的制度更為有力,就像保護瀕危動植物一樣,要對需要保護的藝術文化劃出具體范圍,詳細列出保護等級及相對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對名單上的遺產進行點對點的政策幫扶及資金支持;從社會和市場來看,可以根據政策制度推動相對應的文化創意企業和產業的發展,例如引入與宣傳文創產品,促進旅游業的發展等,在人們休閑娛樂之時潛移默化地進行皮影藝術的宣傳,或者可以從互聯網入手,與VR 技術結合,探索讓人們足不出戶便可欣賞皮影藝術的方式;從學校角度而言,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高校,開設相關選修課程并納入考核,形成相關的專業、就業一條鏈,可以從根本上提高受眾的欣賞水平,讓皮影藝術歷久彌新、重放光彩。
歷經近千年的發展的山西皮影戲之所以繁榮,在于它滿足了人們的多種心理需求,宗教信仰、社會習俗等是其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土壤。皮影戲既是一種娛樂工具,供人們消遣享受,同時,又具有明顯的宗教功能,成為人們驅邪納吉、禳災祈福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