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媛 揚州大學法學院 韓凱 揚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改革開放44年來,我國法學教育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革。整個法學教育的培養宗旨、培養理念、培養目標、培養模式都進行了結構性調整。隨著法學學生本科率的不斷提高,法學教育越來越多地從解決從無到有的通識性知識傳授過渡到解決從有到精的職業性技能傳授,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法治國家打下堅實的基礎。黨的十九大以來,在習近平法治思想引領下,全面依法治國取得歷史性成就,并對下一階段繼續穩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作出重大部署。圍繞“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如何做好商法學教學改革,從而持續輸出社會主義法學應用型人才成為亟待我們思考的現實問題。
現有商法學教學,大多還停留在20世紀傳統教學理念階段。雖然各個高校商法培養方案、教學大綱前后經歷了多次修訂和調整,但大多數教師的教學理念依然是照本宣科地進行講授式教學,案例教學、診所教學、siminar教學方法的應用還很不夠。一方面是因為我國是成文法國家,和英美法系不同,在司法實踐中我們并不能直接援引各級司法機關在先的案例。除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公布的指導案例之外,我們并不因循先例。另一方面是因為這么多年來高校一直重科研輕教學,通過收集、比較、分析、剖析案例來進行教學會耗費主講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并不能得到期望的收益,因此主講教師不愿意改變教學理念做過多的教學投入。
現有商法學教學中,雖然近年來修訂的教材層出不窮,但大多數教材和教學案例和社會實踐是脫節的。許多教材依然沿用20世紀學術大家的經典教程,引經據典闡述西方商法學理論,基本完全是學理陳述。部分案例教材完全是案例描述、分析和結論,沒有釋明該案例對應或者主要對應于商法學教學大綱的哪個章節的哪個知識點。部分案例教材更貼近專家學者的學術專著,通篇由幾個大型案例組成,一個案例覆蓋商法學課程好幾章的教學內容,案例過大,學術性過強不利于初學者學習一個個細微具體的知識點。還有一些案例教材所選案例過于陳舊,甚至近5年的案例一個都沒有。在整個法律教育中,商法是部門法,是應用類學科,5年時間許多法律規定都有相應的調整,針對5年前的案例所做出的當時的法律分析和現有的法律法規、政策精神甚至可能是沖突的。
不少商法教師授課依然沿用傳統的講授式、填鴨式教學方式。許多教師還停留在單純的PPT教學模式中。而且這種PPT教學模式只是簡單的把WORD版教學材料轉為PPT版教學材料。根據學校的要求,教師上課要根據教學大綱準備好教學課件,要根據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進度和知識點講授教學內容。不少教師的教學課件頁數很多,每頁PPT上基本都是文字,少數教師的教學課件基本就是把WORD版的教材轉換為PPT版的課件,與教材區別很小,通篇全是漢字,導致學生的可讀性很差。整個課程沒有交互式教學、沒有虛擬仿真教學,沒有角色扮演,甚至沒有師生互動。教師講得心氣不高,學生聽的昏昏欲睡。沒有從學生自主學習的角度以及便于學生自我思考的角度開展教學,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從教師績效管理和薪酬待遇的角度看,高校教師的薪酬待遇跟著績效走。雖然說多數高校都明確績效考核體系的評分標準包括教學體系和科研體系,但科研體系的考核指標相對更容易量化,更容易實現不同高校、不同學科、不同研究團隊做比較,比如可以比較兩個不同的科研團隊在2022年度各自獲得多少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立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立項、所在省份省哲學社會科學項目立項、在SSCI、CSSCI、EI各區各發表多少篇高質量學術論文,獲得所在省份省哲學社會科學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各多少次,而教學體系的考核指標相對比較難量化,比如教師甲和教師乙都為學生講授現代文學課程,都是經驗豐富的老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方法,只能說教學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有特色,很難評價教師甲比教師乙優秀多少。因此決定高校教師薪酬待遇的主要還是科研體系考核指標。所以很多高校教師相對更加重視科研成果,不夠關注教研成果,導致對教學方式的變革主觀上存在畏難情緒,客觀上因不愿花時間精力存在抵觸情緒。這導致商法教學很少形成真正有戰斗力的教學團隊,大多數教師都是“個體戶”,各自為戰。即使根據學校學院的要求組建了一些教學團隊,大多還是缺乏深入研究精神、創新精神和進取精神。這些都對培養應用型商法學生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
法律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核心要素。“徒法不足以自行”。為了充分貫徹體現法律的社會作用,法律職業需要大量優秀的應用型人才。法學教育是國家的大計,也是我黨的大計。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培養新時代商法應用型人才,需要高校結合自身辦學特色,主動匹配法治國家商法建設要求,進一步優化商法學專業培養方式和建設重點,從而不斷向社會輸送符合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要求的商法應用型人才。商法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是培養適應環境、服務市場、服務社會的新型商法學應用人才。在構建商法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中,“服務市場”和“服務社會”成為推動商法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基于“服務市場”和“服務社會”的商法應用型人才培養,其本質特征在于把法學人才培養機制與市場和社會兩大要素有機結合起來,學習現行的法律制度,運用現有法律知識,著力解決商人社會、商事主體關系中各個組成要素的發展和變革中存在的各類問題。所以,基于“服務市場”和“服務社會”的商法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要注重形成良好的市場效應和社會效應,就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法律人”與“市場人”“社會人”的內外聯動,發揮商法應用型人才培養、高校行政機關司法機構研究機構通力合作的特點與優勢,不斷構建在校師生與政法部門、律師實務機構的溝通平臺和合作研究機制,將“市場化”和“社會化”的實踐問題與在校師生商法學研究方向和研究重點結合起來,并將研究成果對外輸出,從而形成高校內外的良性互動。
韓愈的《師說》對教師在國家社會中的定位做了明確釋明:“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作為高校教師,其社會定位一是傳道、二是授業、三是解惑。關于傳道,在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時代,高校教師要有師德風尚,要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遵守國家憲法和法律,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師風修養。在當代社會,我們傳道是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以社會主義道德來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教書育人。關于授業,是落實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按照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統籌城鄉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整體要求,在各行各業深入推進并細化落實各類專項工作,是培育新時期社會主義事業各行各業的接班人,確保社會主義事業在各行各業得以薪火相傳。[1]關于解惑,這既包括傳道過程中的解惑又包括授業過程中的解惑,是對傳道授業的深入貫徹,目的是進一步提高傳道授業的效果。從傳道受業解惑的角度看,科研工作主要解決了教師在社會科學領域自身能力提升問題,而教學工作更側重解決如何讓社會主義事業在各個學科、各行各業世世代代薪火相傳的問題。因此,教師的科研工作重要,教學工作更重要。在日常高校教師考核中,應該加大對教學指標體系的考核比重,逐步扭轉目前的重科研輕教學的不良現象,引導高校教師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做好教學工作,實現教學和科研的均衡發展。
商法是商人的法,是商人從事商事行為的準則。“市場化、社會化、商人化”的商法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目的在于大力培養熟悉現代市場經濟社會商事主體特征,具有公平正義的社會理念,扎實的多學科理論基礎知識、深厚且系統的法學學術素養,并且能以遠見卓識的眼光和創新實踐的能力來應對國內國際事務時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促進我國法治建設全面發展的新型法律高級專業人才。[2]這是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求而進行的改革傳統法學教育的新定位,核心是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各行各業提供德法兼修的復合型商事人才。
無論是在傳統講授式教學法中,還是在現在被逐步推廣的siminal教學法中,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方,在教育學習和人才培養方面起著核心作用。要做好商法應用型人才培養,首先要進一步優化商法學師資隊伍建設,良師才能出高徒。在具體操作中,建議逐步做到“打開大門、雙向互動”。所謂“打開大門、雙向互動”是指,在師資培養方面:一方面要針對應用型、實踐型商法課程,在學生的培養過程中,在師資隊伍選擇上不拘泥于用現有的商法專業教師,可以聘請外部的律師、會計師、資產評估師、投資經理、金融人士、警官、檢察官、法官等專業實務人士為學生授課;另一方面要選派對實務感興趣、有時間有精力的教師到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師事務所、金融機構、公安、檢察院、法院等部門社會實踐,不斷增加他們的社會經驗、辦案經驗、問題處理經驗,將“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努力逐步營造“從實務中來、到實務中去”的實踐氛圍,力爭打造一支具有豐富商法學實際操作能力的融合高校專職教師和校外社會經濟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復合型教學隊伍。[3]
針對培養應用型商法學實務人才,在教學方式上,一是搞好法律診所、法律實驗室、法律仿真課堂等實踐性教學模式,以這些平臺為基礎,強化商法學的案例教學、情景教學、診所教學。[4]主講教師介紹案例情況,引導學生模擬商法學案例中的一個個案例參與角色。學生再根據教師介紹的案情,結合各自扮演的角色,從不同立場、不同思維角度對某個具體的商事關系展開法律分析,不斷提高學生理解現行商事邏輯、分析商事法律關系的實戰能力。[5]同時,還可以進一步組織跨學科互動,例如可以組織商法學生和經濟管理類的營銷、電商、人力資源、會計、金融專業的學生共同使用銷售軟件、采購軟件、人力資源管理軟件、財務軟件等實訓軟件,共同參加電子商務大賽或大學生三創賽,從而引導商法學學生進一步提高理解商事邏輯的能力。二是做好校外課堂教學,跨專業跨單位學習。組織學校和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師事務所、金融機構、公安、檢察院、法院等部門共建教學實訓基地,建立實訓指導制度,定期帶學生到這些部門去現場實訓,讓他們更多地接觸商法學實務操作,從而逐步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轉型,商法學在整個法學體系中的地位越來越凸顯出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建設新時代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迫切需要大批懂經濟、懂管理、懂法律的應用型綜合型復合型法學人才,尤其需要直接服務商人、商事、商業的商法學人才。高等院校是大規模成批量培養人才的場所,是提供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基地,是提供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商事法律人才的搖籃。順應形勢要求培育現代化應用型商法學人才,迫切需要高校重塑改革定位、優化師資建設、擴充教學方式。高校應當充分進行市場調研、認真做好專業定位,結合就業市場需求,積極優化專業建設,通過“打開大門、雙向互動”,多渠道、全口徑培養商法學人才,全面優化人才培養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