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詩琪
幼兒園生成課程是以新課程標準理念為基礎,以教育改革為推動力的新型教學模式,該課程以幼兒為本,對幼兒思維的開發和創造力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簡單談談幼兒園生成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以供參考。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實施者,也是課程的設計者,應根據幼兒發展的實際情況設計適宜的課程方案。由此可見,無論是從國家的宏觀政策層面,還是從現實的教育需求出發,將幼兒園課程由教師為主導的預設課程轉向以幼兒為本的生成課程勢在必行。因此,在幼兒教育工作中,教師要尊重幼兒的興趣和發展需求,開展生成性的教育教學活動,以吸引幼兒主動參與,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隨著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生成課程”這一概念也進入教師的視野。
生成課程是充滿不確定性、尊重幼兒需要的彈性課程模式,它既不是教育者預先設計好的、在教育過程中不可改變的計劃,也不是幼兒無目的、隨意的、自發的活動。它是在師生互動過程中,教師通過對幼兒的需求和幼兒感興趣的事物的價值判斷,不斷調整活動,以促進幼兒更加有效學習的課程發展過程。與傳統的課程模式相比,生成課程是一種由兒童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建構經驗的動態課程,它不受計劃局限、沒有規定范圍,不僅可以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還能鍛煉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生成課程與傳統課程相比具有如下特點。首先,在課程設計上,生成課程需要教師樹立“以兒童為本”的課程觀,強調課程設計要以幼兒的需求和興趣為依據,由師幼共同協商創造,而不是教師個人主觀預設。其次,在課程目標和內容上,生成課程強調結合幼兒的一日生活,在情境交互過程中由師生共同產生生成性目標,以幼兒為目標主體,結合師生互動情況,依據情境展開教學。最后,在課程反思上,生成課程強調在情境中結合幼兒身心發展情況和個體差異,關注師生互動情況,將師幼作為一個整體,從整體中考慮課程實施情況。
生成課程雖有其獨特的課程特點,但這并不等于完全脫離傳統的預設課程,這兩種課程是相互包含、互相影響的關系。教師的事先預設能為生成提供框架和步驟,而情境中的隨機生成能為預設提供靈感和創意。
當前,生成課程已在我國幼兒園教育教學中廣泛應用,但由于生成課程對教師、環境等方面要求較高,往往在實施中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下面,筆者從教師、幼兒及教育環境三個維度談談生成課程在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1.對生成課程了解不足。許多教師在入職前對生成課程的了解僅限于書本知識,在教育見習和實習中對生成課程的實際接觸也有限。入職后,大部分教師的在職培訓主要涉及傳統課程模式,教師缺乏關于生成課程的學習、分享和教學反思的機會,關于課程設計的進修機會更是屈指可數,這使得教師對生成課程的了解不足。
2.缺乏生成課程的實踐能力。幼兒園教師在五大領域課程教學之外,還需要承擔保教與環創等多重任務,繁重的工作量耗費了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所以部分教師選擇直接按照園所教學計劃和教材實施預設課程,對生成課程教學計劃敷衍了事。這些教師在觀念上雖認同教學應尊重幼兒的興趣和需求,但在實踐中無法抓住對幼兒有意義的瞬間想法,無法做到針對幼兒感興趣的事物進行討論與反思,在實際教學中缺乏與幼兒在情境中形成良性互動以及評價反思的能力,無法與預設課程結合形成有效的生成課程。
3.忽視游戲對幼兒的重要性。幼兒在游戲中學習與成長,游戲不僅能促進幼兒的認知發展,還能增強幼兒的創造力、想象力。當前,大多數幼兒園都能保障幼兒每日的游戲需求,但少部分民辦幼兒園和鄉村幼兒園受家長需求的影響,對幼兒游戲活動的重視程度不足。比如,在民辦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集體教學活動時間占比更多,教師習慣性地按照園所課程固定進行教學活動,教師的教學缺乏靈活性,幼兒缺少游戲時間,生成性課程缺少形成機制。
4.角色意識存在局限。幼兒是課程的主體,但是在幼兒園的教育實踐中,部分教師往往忽視了自己研究者和觀察者的身份。教師角色意識的局限性,使得其在教學中難以“蹲下來和幼兒平視,傾身聆聽幼兒的話”。如果教師不認真傾聽幼兒的想法,不尊重幼兒的教育主體性,就無法與幼兒有效互動,從而無法有效設計生成課程。
1.缺乏主體意識。幼兒主體性是指幼兒在參與活動中作為主體所具有的特征和屬性,是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核心特征。生成課程的有效實施需要幼兒具有主體意識,主動參與學習,在課程中積極主動地與教師互動。部分幼兒缺少獨立發展能力和主體意識,在集體活動中不敢說、不會說,缺少對環境的認知和好奇,難以和教師形成良好的互動。
2.互動態度消極。生成課程的設計與實施需要與預設課程相結合,但是如果教師的課程預設部分照本宣科,就難以真正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幼兒的注意力有限,如果長時間關注乏味的事物,難免產生消極態度。幼兒在互動中的消極態度,不利于教師設計和實施生成課程。
首先,幼兒園的整體環境和園內布置都是成人設計并裝扮的,即使以幼兒為主體也難免存在成人視角,這會影響幼兒在活動中的積極性。其次,教學材料由幼兒園統一購買或組織家長收集,材料的可操作性較弱,對生成課程教學情境的支持度較低。最后,幼兒園、家庭和社區之間的聯系不緊密,三方合作方式單一,未形成教育合力,三方攜手將某件事物引入生成課程的可能性較低。
1.師資力量不均衡。生成課程的構建水平與教師的專業能力直接相關。當前,我國學前教育的師資力量不斷增強,但不同地區、不同性質幼兒園的師資力量并不均衡,加上教師的職前教育和在職培訓中涉及生成課程的內容有限,致使各地幼兒園生成課程的設計和實施無法達到同一水平。
2.幼兒的興趣有待提高。當今是網絡時代,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幼兒接受的資訊非常豐富,這有助于幼兒開發智力,但從另一方面來講,過于豐富的資訊也限制了幼兒對自然的探索欲和好奇心。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部分幼兒對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和現象興趣不大。比如,當筆者問幼兒“為什么飛機能飛上天”的時候,幼兒并不好奇,而是回答:“我坐過飛機,它有兩個機翼,像小鳥的翅膀一樣,能讓它在空中飛,它還有推進器,把飛機推著前進。”幼兒過早地明白科學道理未必是一件好事,幼兒好奇心逐漸消失是教育的一種悲哀。
1.幼兒園環境。部分幼兒園的物質環境設置缺乏創造性,不能有效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為幼兒的直觀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提供環境支持。
2.家長和社區。由于幼兒園、家庭和社區三者之間缺乏緊密聯系,幼兒園缺少來自家長和社區對于生成課程的主動支持和配合,家長和社區為生成課程的深入開展提供的支持較少。
幼兒園應定期組織關于生成課程的教研活動,如培訓講座、教師研討會和公開課等,通過多種途徑開展在職教育,提高教師開展生成課程的認知和能力,滿足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推動幼兒園生成課程的建設和發展。幼兒園要著重培養教師創設、關注、把握情境,因地、因班、因人而異,科學設計生成課程的實踐能力。
幼兒學習的主動性與情境的吸引力和適宜性息息相關。生成課程與傳統課程相比,更重視教學情境性,主張在豐富且富有吸引力的環境中激發幼兒的興趣,鼓勵幼兒多聽、多看、多想,自主進行學習。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材料創設教學環境,也可以在保障幼兒安全的前提下,帶領幼兒在大自然、公園等開放性環境中探索。在日常教育和生活中,教師應尊重幼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通過實踐活動、創造活動和游戲活動等增強幼兒的主體意識,理解、鼓勵幼兒,與幼兒形成良性互動,逐漸改善部分幼兒消極的互動態度,讓幼兒從“逃避互動”到“愛上互動”。另外,良性的同伴互動也有利于促進生成課程的開展,教師在活動中可以以小組合作和自由討論等形式,增強幼兒互動的積極性。
幼兒園在生成課程實踐中,應建立科學的生成課程評價機制,依據評價內容和評分結果,有針對性地提高生成課程的教學質量。教師自身也應提高在生成課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思能力,使自己能根據幼兒的回饋,及時、靈活地調整師生互動方式和課程組織形式。
環境是幼兒成長的第三位老師,能幫助幼兒全面地認識、了解世界。幼兒園環境的重要性,更多體現在對幼兒的發展有著不同程度的推動作用上。幼兒園管理者和教師應努力增強幼兒園環境的可探索性和趣味性,利用開放式的材料將室內與室外環境創設結合起來,為幼兒創設安全、溫馨的游戲和生活環境。比如,幼兒園內的音樂區、體智能發展區、科學區和沙水區等區角創設,既要滿足幼兒游戲的需求,又要保證幼兒的人身安全,同時,區域內的材料要具有可探索性和趣味性。
幼兒園、家庭和社區三者緊密合作,對幼兒園生成課程的設計和實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這不僅能提高生成課程的有效性,還能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教育合力的形成要有暢通的溝通渠道,幼兒園要定期與家長、社區進行多種渠道的溝通和交流,加強三方的實踐合作,攜手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在活動中生成課程,為幼兒創造健康良好的教育條件,促進幼兒全面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