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建芳
與其他學段的教育方式不同,幼兒園教育具有全面性、啟蒙性的特點,根據課程內容可劃分為五個不同領域,且各個領域的教學內容相互滲透。因此,在構建課程活動時,教師可以從不同視角出發激發幼兒的興趣,促使幼兒獲得更加全面的知識技能,進而提高幼兒的綜合素養。在大班音樂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幼兒在感知音樂節奏、旋律的過程中用語言表達出音樂傳遞給人的情感,讓幼兒在音樂活動中感受語言表達的獨特魅力,從而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是幼兒學習過程中的合作者、引導者和支持者,其在音樂活動中的有效引導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欲望,對幼兒綜合素養的提升起著積極作用。接下來,筆者以大班音樂活動“王老先生有塊地”為例,通過意識導向在音樂課程中逐步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歌曲《王老先生有塊地》旋律活潑、歌詞簡單,趣味性的歌詞給歌曲增添了無限韻味。在課前導向中,教師要為幼兒創造“說話”的機會,挖掘歌詞中的畫面內容,引導幼兒展開想象,鼓勵幼兒說出自己看到的畫面,做好音樂活動前的準備工作,不斷增強大班幼兒的語言表達及組織能力。
大班幼兒具有較強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的欲望,能根據教師的提示及畫面內容說出自己觀察到的元素。因此,在音樂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先出示圖片,詢問幼兒看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鼓勵幼兒將音樂畫面中的元素編排成趣味故事,為后續的音樂學習做好準備。比如,在音樂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對幼兒說:“老師有一個好朋友,大家都叫他王老先生。王老先生的日常生活可豐富了,他有一塊屬于自己的土地。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圖片中的內容,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猜一猜在王老先生的土地上會發生哪些故事呢?”
教師根據歌詞中的元素展開課前導向活動,通過歌詞中的內容引導幼兒構想音樂故事畫面,鼓勵幼兒自主觀察圖片,講一講自己看到的元素和內容,并將各個元素有效串聯起來,通過師幼共同討論,創編一個完整的音樂故事,在音樂活動開始前為幼兒創造“說話”的機會。
“王老先生的地很大,他種了很多蔬菜,我看到了茄子、白菜、西紅柿”“地里還有其他小動物,邊上有一群黃色的小雞,它們在幫王老先生捉菜地里的蟲子”幼兒七嘴八舌地討論著。孩子們能準確地講述自己在圖片中看到的畫面,并根據王老先生的動作、不同動物的神態展開想象,在共同的合作下講述畫面中可能發生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不斷提高。
在課前導向中,教師利用音樂畫面引導幼兒創編音樂故事,通過自主討論的方式激發了幼兒表達的欲望。在此活動基礎上,教師要加強互動教學,為幼兒提供更豐富的“講話”契機,采用“由表及里”的提問方式,通過循序漸進的問題讓幼兒逐步走進音樂活動,將語言表達與音樂課程完美融合。教師可以問幼兒:“大家都說出了音樂中的畫面,并根據小動物的動作和王老先生的活動講述了趣味故事。老師還有一些疑問,這些動物是怎樣和王老先生溝通的呢?它們說起話來是什么樣的?它們會對王老先生說什么呢?”接著,教師可以播放伴奏,通過歡快的音樂節奏激發幼兒的討論興趣,讓幼兒在互動交流中說出歌詞中的關鍵詞,如“小雞、小羊、小狗、小鴨的叫聲”。
教師說:“小朋友們真聰明,模仿了不同動物的叫聲!那請大家結合動物們所處的地點,完整地說出這些小動物們是在哪里和王老先生對話的吧!”
教師在幼兒討論的基礎上再次引導,鼓勵幼兒說出關鍵詞“在田邊養xx”,從而引出歌曲的歌詞“王老先生有塊地,咿呀咿呀喲;他在田邊養小雞,咿呀咿呀喲,這里嘰嘰嘰,那里嘰嘰嘰,這里嘰那里嘰到處都在嘰嘰……”。
愛游戲是幼兒的天性,游戲是幼兒獲取生活技能及知識經驗的重要途徑。在大班音樂課程中,教師要重視游戲教學的獨特魅力,通過趣味性的游戲激發幼兒的表達欲望,讓幼兒在音樂活動中圍繞歌曲元素大膽想象、敢于表達,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在學唱了歌曲《王老先生有塊地》后,幼兒準確地掌握了音樂節奏及歌曲內容,通過課前導向與互動導向兩個環節的鋪墊也掌握了演唱技巧,達成了音樂課程的教育目標?;诖?,教師可以延伸課程內容,拓展大班幼兒的思維,引導幼兒討論歌詞,并鼓勵幼兒創編新的內容,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教師可以問幼兒:“音樂中都有哪些動物在唱歌?王老先生都唱了什么呢?想一想還會有哪些動物?他們是怎樣唱歌的呢?”教師利用開放性問題引導幼兒結合歌曲節奏及歌詞內容展開討論,立足幼兒的原有經驗,讓幼兒通過討論的方式創編新的歌詞。
幼兒通過自主討論,一邊創編新的歌詞,一邊展開音樂創作。在這一過程中,幼兒自身的想象思維得到了發展,在討論中其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增強了,語言素養提高了。
5~6歲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利用音樂活動提高大班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時,教師可以利用歌曲中的元素引導幼兒展開探索,讓幼兒觀察周圍的生活環境及自然氛圍,在觀察中感知音樂語言。
以音樂活動“春天在哪里”為例,這首歌曲描寫了自然環境中的景色及動物的狀態,通過歡快的音樂旋律向人們傳遞了春天的美好。在開展音樂活動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走向戶外,引導幼兒觀察周圍環境并鼓勵幼兒說出自己看到的內容,并將之與音樂活動相融合,在講述的過程中增強大班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以對幼兒說:“今天我們學習歌曲《春天在哪里》,請小朋友們仔細聆聽音樂,說一說你們聽到了哪些元素,并仔細觀察周圍的自然環境,看一看還有哪些景色與春天有關,你發現了什么?”
隨后,教師可以播放音樂,讓幼兒捕捉到關鍵詞“青翠的山林”“紅花”“綠草”“唱歌的小黃鸝”等,并引導幼兒在戶外環境中尋找這些元素,鼓勵幼兒說出更多關于春天的內容。
幼兒A說:“春天到了,黃色的迎春花都開了!”
幼兒B說:“春天到了,小燕子都回來啦,樹上的鳥巢更熱鬧啦!”
通過對周圍自然環境的觀察,幼兒對春天產生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在講述中增強了語言表達能力。由此可見,教師引導幼兒通過觀察的方式感知音樂語言,不僅能為音樂活動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還能增強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幼兒的綜合素養。
幼兒的有意傾聽不僅僅是發展其音樂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更是提高其語言組織能力和口語表達水平的先決條件。在音樂活動課程中,教師要將“聽”放在首位,鼓勵幼兒仔細聆聽音樂中的元素,讓幼兒跟著節奏、旋律等充分發揮想象力,引導幼兒根據音樂表達情感。
以音樂活動“同唱一首歌”為例,這首歌曲能讓幼兒了解到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族人民親如一家。在開展音樂活動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仔細聆聽歌曲,鼓勵幼兒分析歌詞中的內容,在講述中增強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以對幼兒說:“請小朋友們仔細聆聽這首歌曲,其中提到了哪些人物?歌唱了哪些民族?你聽完后有什么感受?”
音樂播放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說出自己聽到的內容,如關鍵詞“少數民族”“團結”“一家親”等,并根據歌曲內容進行延伸,詢問幼兒:“除了歌曲中提到的四個民族外,我們國家還有哪些民族?一共有多少個民族?這些民族有哪些區別?小朋友們是哪個民族的?”
教師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激發了幼兒的討論熱情,鼓勵幼兒在聆聽中講述自己的情感體驗,從而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
音樂活動是藝術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幼兒審美素養的重要途徑。音樂欣賞課程要求幼兒能在欣賞旋律的過程中獲取豐富的情感體驗。因此,在音樂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分析在音樂中獲取到的信息,鼓勵幼兒說出自己的體驗,并讓幼兒通過構建音樂情境,提高對音樂旋律的感知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以音樂活動“淘氣的小貓咪”為例,這首歌曲伴奏內容豐富,常常會傳出一些意想不到的聲音,如“小貓咪碰響了錄音機”“小貓咪跳進了洗衣機”“小貓咪打開了電冰箱”等。教師可以以此歌曲為契機,讓幼兒分析不同聲音構建出來的音樂情境,鼓勵幼兒說出音樂故事。
教師可以播放歌曲的第一段,并對幼兒說:“有一只淘氣的小貓咪,趁主人外出時在家中上躥下跳,碰壞了好多家具,把家里搞得亂七八糟。請你們仔細聽一聽,說一說聽到了哪些聲音,想一想小貓咪都做了什么事情?!?/p>
幼兒A說:“我聽到了錄音機的聲音,小貓肯定是腳不小心踩在了錄音機上!”
幼兒B說:“我聽到了洗衣機的水聲,小貓咪肯定是不小心碰到了開關,讓洗衣機開始工作了!”
通過討論,幼兒分析了在歌曲中聽到的元素,并結合小花貓的形象構建了音樂情境。在幼兒討論結束后,教師可以播放歌曲的第二段,并詢問幼兒:“主人回來后會對小貓咪說什么?”
幼兒A說:“主人回來后看到房間亂七八糟的一定很生氣,他會告訴小貓咪下次不可以這樣做了!”
幼兒B說:“主人應該會像爸爸媽媽一樣,給小貓咪講好多道理!”
在這一活動過程中,幼兒通過自己對音樂旋律、節奏的理解,充分發揮想象力,使用豐富的語言講述了音樂內容,不僅提高了音樂欣賞水平,還增強了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
幼兒階段是語言能力培養的關鍵期。音樂活動具有較強的靈活性與開放性,將其巧妙地融合在不同教育領域中,能給予幼兒全新的學習體驗。教師要合理運用課程優勢,通過音樂的趣味性讓幼兒在活動中講述音樂傳遞給人的情感及歌詞構建的故事畫面,讓幼兒在提升音樂素養的同時增強語言表達能力,促使幼兒的綜合素養得到穩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