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姍姍
(武漢輕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40)
新疆哈薩克族的祖先是塞種人,公元前七世紀至今,他們聚居在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塔城、伊犁、阿勒泰等地,是新疆古老的游牧民族。新疆哈薩克族服飾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和演變,其中蘊藏和沉淀著濃厚的傳統哈薩克族民族文化。服飾是民族文化傳播系統,是一種身體語言。新疆哈薩克族服飾在其色彩、圖案和紋飾上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
對新疆哈薩克族服飾色彩的研究可從兩個方面深入,一個是受自然環境以及生活習俗的影響,哈薩克族的服飾色彩所產生的功能性,一個是受自然崇拜以及宗教信仰的影響,哈薩克族的服飾色彩所產生的象征性。
哈薩克族及其祖先一直以來就是一個以草原游牧文化為特征的民族,他們遠離城市,在草原、戈壁等山區地帶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1]。對他們來說,視線所能觸及的就是草原戈壁所固有的冷色調,這就導致他們的生活環境極其單調,為了調節這種單調,新疆哈薩克族普遍喜愛鮮艷的顏色,尤其是紅色,并用能構成對比關系的色彩進行裝飾,如紅綠配色、黑白配色等。從色彩心理上說,強烈的對比色能夠為新疆哈薩克族牧民起到調節環境單調的作用。由于大多數的哈薩克族牧民世代逐水草而居,隨著季節的變化,他們的生活環境也相應發生變化。新疆地處溫帶大陸性氣候,這就造就了他們的生活環境有著年溫差大、早晚溫差大的特點[2],而鮮艷的顏色在牧民心理上可以起到抵御天氣寒冷的作用。不僅如此,哈薩克族服飾的顏色還有著區別年齡婚否的功能。未婚姑娘著色彩鮮艷、花色繁雜的衣服和帽子,她們的裙子通常選用鮮艷的顏色制成,并用金色絲線繡成的圖案裝飾衣襟、衣袖邊緣和下擺;等到要出嫁時,則戴一種叫“沙吾克列”的尖頂高帽,這種尖頂高帽帽面是紅色,帽里是白色,紅白相間的帽子外面再用紅色頭巾蓋住,并用各色串珠裝飾;生了孩子以后,哈薩克族婦女就會佩戴白色披巾,這種白色披巾名叫“克米謝克”,上面繡著五顏六色的花紋。
哈薩克族是多宗教民族,故宗教傳統和宗教信仰形成了哈薩克族獨有的服飾文化。哈薩克族將火尊稱為“火姑娘”,認為火焰燒得越旺,生活越是美滿幸福[3],并將這種代表火的顏色的紅色應用到服飾中,如哈薩克族牧民的結婚慶典中新娘常著紅色,以此來象征對婚姻生活的美好祝愿。另外,哈薩克族認為有水的地方就是圣靈居住的地方,水是哈薩克族自然崇拜的一部分,而哈薩克語中水翻譯成漢語便是“藍色”,故藍色變成了哈薩克族喜愛的顏色之一,并用藍色象征生命的開始。由于哈薩克族是游牧民族,游牧經濟對自然環境的依賴程度極高,故食物對哈薩克族來說十分珍貴,而他們日常的食物又以白色為主,如奶疙瘩、奶茶、綿羊,白色的食物是整個民族的生活保障,甚至連適應哈薩克族游牧經濟的氈房也多為白色,故在哈薩克族牧民心中,白色象征真理、純潔、快樂和幸福。哈薩克族服飾在取色時,以紅、白、藍為主,表現了人們熱愛生活、追求真理、創造幸福的美好心愿。
在哈薩克族民族服飾中,圖案是哈薩克族文化的一種印記,是哈薩克族民意的寄托。哈薩克族服飾的圖案類型極多,圖案的素材大部分取自于草原,與他們所處的地域環境及生活習俗緊密相關,其中蘊藏著新疆哈薩克族牧民對物質和精神的追求和期盼,彰顯了濃厚的哈薩克族文化特點。
哈薩克族服飾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項目,是我國傳統民族服飾的一大典型代表。公元前七世紀至今,他們聚居在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伊犁河流域、天山以北的康居、大月氏、烏孫等地。追溯哈薩克族服飾起源可知,其對服飾圖案元素的使用,經歷了由簡易到繁雜、由描摹到變形的過程。哈薩克族是新疆古老的游牧民族,他們的生存環境和生產活動都在草原上進行,故早期的哈薩克族傳統服飾圖案元素的選取都與草原有關,且多是以草原植物形態為主體,是草原植物的變形,新疆草原植物以針矛群系為主,具有低矮、稀疏、根莖葉片細的特點,故由此變形而來的植物圖案也以繁復的曲線、細線為主,酷似藤蔓,這種藤蔓般的植物紋飾圖案是服飾圖案的主體,大多應用于哈薩克族服飾的邊緣和下擺等部位。與此同時,新疆哈薩克族的日常勞作往往與動物密不可分,一些諸如牛、羊等動物圖案也直接或間接地在服飾上再現,這種動物圖案一般作為草原植物圖案的輔助圖形出現。在哈薩克族服飾的發展過程中,宗教對其服飾圖案的影響也不可忽視,隨著哈薩克族服飾圖案的豐富和完善,宗教圖騰逐漸簡化成幾何圖案,或抽象或具象地保留在哈薩克族牧民的服飾中,如作為宗教靈物的白天鵝也成了哈薩克族傳統服飾圖案元素的重要來源之一。
哈薩克族服飾圖案種類繁多,素材的提取大多源于自然環境、日常勞作和宗教靈物[4]。這些被哈薩克族牧民應用到服飾中的圖案,不管是何種類型,都蘊藏著哈薩克族牧民對于美好生活的期盼以及對大自然的敬畏,這不僅是哈薩克族民族文化在其傳統服飾中的簡單重現,更是民族文化在服飾中的延續。哈薩克族服飾圖案大體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一是以草原文化為代表的植物圖案類型,如花卉、草木枝葉,這類圖案充分體現了哈薩克族人的自然崇拜,被賦予美好的象征,代表著哈薩克族人對大自然的敬畏和贊美;二是以勞作對象為代表的牛、羊等動物圖案類型,對于游牧民族來說,牛、羊是財富的象征,這類圖案通常以抽象的形式出現,如羊角圖案,被賦予了豐收和財富之意,代表著哈薩克族人對物產豐富的渴望和期盼;三是以圖騰崇拜為代表的宗教靈物圖案類型,“哈薩克”翻譯成中文是“白天鵝”的意思,哈薩克族認為白天鵝是靈魂的化身,視白天鵝為圣鳥,而貓頭鷹則象征著勇敢和正義,牧民認為貓頭鷹的羽毛可以辟邪并保一方平安。將白天鵝和貓頭鷹等圣物應用到哈薩克族傳統服飾中,代表著哈薩克族人民對超自然生命力的祈望。
在哈薩克族服飾幾千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服飾紋樣的設計和繪制是組成哈族民族服飾不可忽略的重要元素,它不僅突出了哈薩克族的民族特點,而且還體現了其民族文化。透過這種獨特的民族紋樣,人們得以窺探到新疆哈薩克族人民的生活形態和民族性情。哈薩克族傳統服飾紋樣通常是以繁雜的草原植物為其紋飾主體[5],在紋飾主體基礎上進行二次創造,由此發展而來的哈薩克族服飾紋樣各式各樣、琳瑯滿目,而后,這種極具裝飾性的紋飾樣式也衍生出了相對復雜的圖案紋飾和抽象唯美的紋樣樣式,并得以廣泛使用。
哈薩克族服飾的紋樣通常以三角紋作為其紋飾母體,在三角紋內部,以柔美的曲線植物紋飾為主基調,并根據服飾款式,左右、上下或不同方向的弧形以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構成圖案,并用角紋填充特定空間。這種紋飾廣泛應用于帽子、鞋子和衣襟的邊緣,形式以對稱和重復為主。這種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的平面化構成手法體現了哈薩克族服飾的秩序美,簡單與復雜、粗曠與精致的紋飾結合彰顯了哈薩克族服飾的韻律美。
服飾紋樣除了起到裝飾服飾的作用外,還是對民族精神的外化。哈薩克族服飾的紋樣,折射出了哈薩克族牧民的性格,哈薩克族人是獨立、自由且勇敢的,這種性格特點在其民族服飾紋樣中也頗有體現。在大量出土的西域文物中,都出現了三角紋,三角紋可看作是對高山的寫實[6],且哈薩克族認為高山是偉大的象征,給人一種剛毅堅定的感覺,哈薩克族服飾中廣泛應用的三角紋就體現了哈薩克族人民剛毅勇敢、堅定不移的性格,因此三角紋在哈薩克族服飾紋樣中被賦予了性格內涵。另外,哈薩克族服飾紋樣中使用了大量的曲線線條,而女性服飾與男性服飾相比,這種復雜且柔美的曲線植物紋飾應用更為廣泛,不僅體現了哈薩克族女性較男性更為溫柔、和順的性格特點,同時也表現了哈薩克族牧民對自由的向往與追求,故這種曲線植物紋飾被賦予了哈薩克族的精神內涵。哈薩克族服飾剛與柔的結合構成了哈薩克族服飾的靈魂。
在現代設計中,色彩、圖形、紋樣等裝飾性元素必不可少。隨著人們審美素養的提高,人們的審美需求也得到進一步擴大,故在將哈薩克族服飾文化應用到現代設計中時,應格外重視對以審美需求為準則的裝飾性法則的運用[7]。哈薩克族服飾色彩、圖案、紋飾種類豐富、形式多變,足以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不同審美需求,但裝飾性法則并不是對傳統紋樣、圖案、色彩單純的重現和描摹,單純的重現和描摹已無法滿足人們在現代設計中的審美需求。就其內容來說,裝飾性法則要求對哈薩克族服飾的基礎元素進行解構,從而提取符合現代審美以及適配現代媒介的元素;就其形式來說,提取出來的元素,應該通過重構等現代設計手法對其進行二次設計。基于裝飾性法則的使用,哈薩克族服飾文化在現代設計中能夠更加靈活多變,且能滿足市場多元化的需求。
哈薩克族服飾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項目,應用于現代設計是實現哈薩克族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途徑,而要使這一途徑得以真正落實,需要發掘和提取其服飾中蘊含的深刻民族文化元素,并找到與之適配的現代表現形式。如哈薩克族服飾中典型的色彩象征性、圖案象征性和紋樣象征性共同構成了哈薩克族豐富的民族文化象征性,其中蘊含著哈薩克族牧民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敬畏、對真理和幸福的追求與祈望,是哈薩克族牧民物質文化和精神內涵的反映。文化性法則要求將哈薩克族獨特的服飾文化通過現代設計手法傳達給大眾,進而使大眾對哈薩克族民族文化產生強烈的認同感。
哈薩克族服飾文化充分體現了哈薩克族牧民的生活環境、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是傳承哈薩克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哈薩克族傳統服飾文化要想獲得發展,首先需要對傳統服飾文化有正確的傳承觀念,遵循哈薩克族服飾文化的內在規律,保留哈薩克族傳統服飾所特有的文化特色,諸如哈薩克族服飾中所特有的紅、白、藍配色、獨特的三角紋與曲線植物紋的結合以及特殊的白天鵝等靈物圖案的使用。對哈薩克族服飾文化的傳承,不僅進一步豐富了我國傳統服飾文化內容,而且有利于促進民族服飾文化的多樣性。
在智能化的時代背景下,哈薩克族傳統服飾緊跟時代發展和現代審美進行創新,將傳統服飾進行創新設計并與現代媒介進行有效結合已成為哈薩克族服飾傳承與發展的重難點。就購買哈薩克族傳統服飾的外族人來說,其購買者多半是以收藏為目的,而并非真正穿上身,一是因為哈薩克族傳統服飾在款式上過于繁復,不符合現代人的穿戴習慣;二是因為大多數哈薩克族傳統服飾在顏色及圖案上并未進行創新設計,存在對傳統紋樣的“拿來主義”趨勢,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在哈薩克族服飾文化的發展上面,應在繼承其民俗寓意的基礎上,改良款式、面料,結合其色彩、圖案、紋樣進行創新設計,利用現代數字化的新技術和互聯網的新平臺進行延續和發展。在現代設計中使用哈薩克族傳統服飾特點,即是對哈薩克族傳統服飾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又實現了傳統服飾文化與智能化時代的完美融合。
新疆哈薩克族服飾是傳承哈薩克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對哈薩克族民族精神的外化。哈薩克族服飾在色彩、圖案、紋飾等方面都蘊藏沉淀著濃厚的傳統哈薩克族民族文化。故對哈薩克族傳統服飾的文化特征研究不僅能夠保護和發展哈薩克族傳統文化,同時能夠更好地應用于現實設計中,使其煥發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