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琦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連接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一直以來,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的一件文化大事。作為成長于青海河湟谷地的文化工作者,我們更應承擔起弘揚河湟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實現非遺與現代相連接,讓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未來。
皮影戲作為河湟文化中集聲、影、形、戲為一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今重新煥發出古韻曲藝的魅力。青海省化隆縣扎巴鎮皮影戲劇團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傳承人們飽滿精湛的演技、創新與傳承的融合發展在展現時代印記的同時,更加繁榮了“鄉村振興”背景下地方文化的自信,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河湟谷地蓬勃發展,綻放出時代光彩。
化隆縣扎巴鎮皮影戲作為化隆縣瀕危搶救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得到了較好的傳承和保護。在全國上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之際,化隆縣文體旅游局帶領皮影劇團結合紅色文化,創作、排練、制作了現代紅色學黨史皮影戲《永遠跟黨走 啟航新征程》 《移風易俗》《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引領我們向前進》等主題劇目。今年,還編排、錄制了《省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放光輝》《新春喜洋洋》等劇目,獲得了各族群眾的認可和歡迎,化隆縣扎巴鎮皮影戲已成為光影藝術中的紅色傳承品牌。
這支隊伍茁壯發展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隨著電視、網絡的普及,群眾文化生活逐漸豐富,皮影戲班子一度面臨沒市場、缺資金、傳承“斷檔”等一系列問題。化隆皮影走上了艱難的發展道路。隨著國家對文化發展的重視程度加大,政府出臺了打造群眾“文化大院”、非遺挖掘、人才培訓、文藝調演、項目調研等一系列舉措來積極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多部門聯合組織皮影劇團深入全縣17個鄉鎮積極開展各類皮影戲演出“送戲下鄉”活動,加大了宣傳力度,從各方面極大地推動了化隆皮影戲的傳承、弘揚與發展。
貼近基層壯大人才隊伍。針對老皮影班子后繼無人的問題,化隆縣文化產業辦工作人員深入扎巴鎮,運用地方方言、民間諺語、時代故事、傳唱歌曲等方式積極鼓勵吸引扎巴鎮年輕的皮影愛好者加入演出隊伍。通過他們幽默風趣、積極熱情的感染和帶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感受到了非遺的魅力,激發了熱愛、傳承的拳拳之心。目前,原來的4人班子發展到了16 人,還將演出團隊分為前臺演唱組、樂隊伴奏組、影人挑纖組等,實現了隊伍豐富壯大。
大膽鉆研突破設備更新。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他們積極帶領大家動手制作具有創新豐富元素的皮影人物,多方籌措資金添置演出設備。以前的幕布小而陳舊,演出條件有限。就在加寬加大的幕布框架上加裝了彩色舞美燈光,既增加了時代感,又能吸引眼球。設備的更新將皮影亮子(幕布)打造成了“青海第一亮”,使青海皮影戲有了新的突破,這是青海皮影戲歷史上的一大創新。
為了讓老皮影戲煥發時代新光彩,劇團工作者們在創作演出中,對劇本編創和傳統皮影藝術唱法進行了提升和創新。

化隆縣扎巴鎮皮影戲劇團
編劇方面。傳統文化與紅色經典交相呼應,講述了中國共產黨歷經百年風雨的不易與艱辛,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初心的堅守和對使命的擔當。此外,各類劇目還融入移風易俗、掃黑除惡、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青海省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等主題內容的宣傳展現,群眾在感受河湟非遺魅力的同時,又重溫了革命故事,了解黨的光輝歷史,將黨中央各項精神融會貫通、入腦入心。
表現形式方面。突破傳統的表演形式,演員們在演出中齊唱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將氣氛推向高潮,傳遞著各族群眾深厚的愛黨情懷。除了紅歌的生動表達,在延續傳統的演唱風格基礎上還運用了群眾喜聞樂見的詩歌朗誦、舞蹈等多種表演形式,豐富了各種演出元素,在視覺和聽覺上讓觀眾耳目一新。創新模式的呈現引人入勝,群眾參與感、互動感、體驗感得到了滿足和提升。
皮影班子隊伍不斷壯大,演出內容不斷充實優化,宣傳模式也要積極探索。皮影劇團分別在2021 年和2022 年成為了化隆縣黨史教育宣傳小分隊、化隆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宣傳小分隊,他們肩負著宣傳黨中央精神政策的使命,深入機關、鄉鎮、校園、社區、軍營,開展送戲下鄉“五進活動”。在政府的支持下打開了寬闊的發展空間。在演出中,還邀請了新華網、《青海日報》、海東廣播電視臺等媒體大力宣傳,提升了知名度,并在新媒體平臺開展線上網絡直播。截至目前,該劇團先后在線下持續開展宣講520 余場次,受教育人數達4.5 萬余人,通過各類線上平臺推廣獲點擊量200 萬余次,極大地鼓舞了傳承表演者的表演信心,激發了演員的表演熱情。
在傳統文化熱潮持續高漲的當下,非遺傳承可以將精神財富轉化為生產力。因此,要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就要鼓勵非遺與現代生活相連接,文化與旅游相融合。因此,化隆皮影班子不僅通過演出形式傳播弘揚河湟非遺文化,他們也通過制作、推廣文創產品拓寬市場。一個個手中揮舞的皮影人物搖身一變成為家中擺放的精美物件,成為游客在山水化隆旅游玩賞的美好印記。
目前,我省河湟文化的發展普遍面臨著傳承斷層、經費緊缺、創新瓶頸、缺少平臺等困難。因此,在傳承和發揚的過程中,必須緊跟時代潮流,緊抓發展機遇,不斷提升自身活力,在保留傳統精髓的前提下,推陳出新,增加現代特效,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用生動活潑的表演貼近百姓生活。同時,建立實踐基地,實現資源共享,并增強與新媒體的融合,加大宣傳和傳播力度。實現萬聯網絡資源和河湟非遺的無縫對接,利用抖音、快手等網絡平臺,擴大受眾數量,增加點擊量。在重要時間節點和大型活動中進行現場演出,增強與群眾的互動性,進而全面推廣河湟文化。此外,創新傳承方式,通過“旅游+非遺”“公司+非遺”“黨建+非遺”“文化產業+非遺”模式實現活態傳承和非遺創新。

化隆縣扎巴鎮皮影戲演出現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因此,通過創造性、創新性的發展引領,與現代相結合的紅色創新皮影戲,踏著時代的步伐,已成為青海省河湟地區非遺保護傳承的創新實踐。在今后的河湟非遺保護工作中,我們要順應于時代,立足于實際,創新于形式。深入挖掘和提煉非遺內涵,融入更多時代元素,為非遺注入青春氣息,使其適應時代發展,在傳承中煥發新活力,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新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