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書,李書春
(東北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微觀造型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它的創作載體微小,以精致為審美標準,以“微不失真、微不失韻”為創作要求,以“小中見大、微中見宏”為藝術特征,其常見的表現形式有微雕、微畫、微型建筑與微縮景觀等。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微觀造型藝術因作品尺寸的“小”,導致其展示性較弱,其受眾群體也較為單一。但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微觀造型藝術的受眾有限,但這有限的受眾卻大多是這門藝術的忠實擁躉和重復購買者??梢?,微觀造型藝術特有的審美特征既成為限制其引人注意的藩籬,也是讓人愛不釋手的理由。那么,影響微觀造型藝術審美接受的心理原因,或者說這門藝術的美感來源于什么?對其審美心理、藝術欣賞過程中審美愉悅產生的原因及方式做深入考察就顯得尤為重要。
美的形態多種多樣,英國哲學家布拉德雷曾將美分為“小巧、秀雅、優美、巨大、崇高”五種,英國美學家鮑桑葵將美分為“平易的美和艱難的美”,但無論在哪種分類中,“人們都可以分別出具有不同狀態、面貌和特征的兩種美的形態。例如高山峻嶺或山明水秀的景色;工地上勞動大軍的形象或幼兒園兒童游戲的情景;屈原、杜甫的慷慨悲壯的長篇巨著與王維、柳宗元的短小雋雅的輞川小詩、永州八記;貝多芬與莫扎特、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等的作品;他們作為審美對象,其美學的特征是有所不同的,給人們的審美感受也是不相同的”(1)王朝聞:《美學概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9頁。。前者的美感往往是由大型物體帶來的,而后者是由“小”所產生,“小之美”不僅是陰柔之美、精細之美,微小的形式中也蘊含著區別于大型藝術的獨特韻味。
第一,大型藝術使人“崇拜”,而小型藝術令人“喜愛”??档抡J為,美可以分為“崇高”和“優美”,而“崇高的性質激發人們的尊敬,優美的性質則激發人們的愛慕……崇高的情操要比優美的情操更為強而有力,只不過沒有優美情操來替換和伴隨,崇高的情操就會使人厭倦而不能長久地感到滿足”(2)康德:《論優美感和崇高感》,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6—7頁。。可見,優美與崇高這兩種審美體驗互相依存、同等重要。而與其他大型造型藝術不同的是,“優美”之美更多地體現在微觀造型藝術之中,對于微觀造型藝術的接受心理也通常是從喜愛出發。這與欣賞不同大小體量的藝術形式所采用的方式有關。首先,觀者靠近大型建筑,自然會感到自我的渺小和巨大建筑帶來的心理壓力。其次,為了看得清楚,觀者不得不與審美客體保持一定距離,這種下意識的敬畏之舉,也影響觀看時的心理狀況。但面對微觀造型藝術則不會存在壓力,觀者為了欣賞到微小的作品細節,往往希望能夠將其放在手中,仔細賞玩,而這時更多的是喜愛之情。例如,我們置身于圓明園遺址公園的斷壁殘垣之間,面對曾經的萬園之園,“喜愛”這種情感是很難與這些巨大的石雕、石塊聯系在一起的,更多的是崇敬之情。而在欣賞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建筑微雕”傳承人闞三喜創作的微雕作品《全景微雕圓明園》時,喜悅之情油然而生。作品遠看氣勢恢宏,細致欣賞時趣味盎然。金碧輝煌、造型復雜的宮殿掩映在名石雕刻的青山綠水之中,微型建筑中門窗全部采用榫卯結構,都可開合(3)臧鵬、劉呂紅:《論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族特性及其傳承機制——從民俗·藝術·規約三維度立論》,《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2期,第129頁。。西式建筑前的噴泉可噴水,最小的噴泉口徑僅為0.2毫米。庭院中,眾多人物穿插其中,最小的僅有0.6毫米,他們穿著打扮各不相同,年齡不一,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再仔細觀看,宮殿上的微型瓦片清晰可見,每棵樹上的樹葉炳如觀火,河流湖泊采用綠檀木雕刻出水波紋,側耳傾聽仿佛還可聽見水流潺潺之音,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要伸手觸碰。如此精致、細膩的微雕藝術,看上去賞心悅目,喜愛的心理感受油然而生。

圖1 《全景微雕圓明園》局部 闞三喜
第二,微觀造型藝術是美好而脆弱的藝術。一件物品放大以后,瑕疵也就更加明顯,所以也有“小型品是大型品的安全島”(4)約翰·馬克:《微縮世界中的未知之力》,王心潔等譯,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1年,第80頁。這一說法。微觀造型藝術因其物理體積的微小,導致精致、美觀、悅目娛心的特征尤為突出,但同時脆弱的本質也更加明顯。微型書籍收藏家路易斯·邦迪曾經描述過這樣一次經歷:“最近,我有一次頗為恐怖的經歷。買來的微型書都被存放在一個盒子里,我不過就是對著盒子呼吸了一下,這三部曲中其中的一本居然就像灰塵一樣飄了出去。我能找到它并將它歸于原位,完全就是奇跡?!?5)約翰·馬克:《微縮世界中的未知之力》,第18頁。盡管像灰塵一樣微小的書籍,聽上去有些夸張,但路易斯所描述的這種體驗卻是微觀造型藝術愛好者再熟悉不過的。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京微雕”代表性傳承人羅蘭也曾經講述過一件她創作時發生的軼事。一次,她正在創作一件微雕作品,在芝麻大小的象牙片上雕刻唐代詩人劉禹錫的名作《石頭城》。剛剛完工,羅蘭起身去拿收藏的盒子,返回工作臺時發現桌上的微雕作品不見了?!皷|西那么小,呼口氣都能把它吹跑。結果,我趴在地上找了半天,最后才發現掉到鞋子里了?!?6)南方日報:《1顆米粒18羅漢:放大鏡下的微觀藝術》,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collection/rollnews/20090527/14256279761.shtml.可見,微觀造型藝術的受眾一邊沉浸于小體積作品帶來的精巧之美,一邊小心翼翼地承受著提心在口的緊張。這種精致而脆弱的藝術常常使我們意識到無論其制作材料如何堅硬,還是有可能被其他大型事物(通常是我們自己)所毀壞,而這種脆弱也成為微觀造型藝術受眾心中所特有的美好。
不能否認,受眾對于微觀造型藝術的認可,一方面來自作品本身的美的感受,另一方面與其他造型藝術美感產生方式尤為不同的是,微觀造型藝術的審美接受和觀賞者意識到創作這件作品的難度緊密相關。簡而言之,一件微觀造型藝術作品其創作過程越困難、越復雜,觀賞者對于這件作品的認同程度就越高。從這一角度來說,受眾對于微觀造型藝術的接受不僅僅來自作品本身,對于作品創作過程的理解也影響其作品接受。可以說,微觀造型藝術作品難于登天的創作過程,滿足了觀者的“期待視野”(7)“期待視野”是姚斯文學史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H.R.姚斯和R.C.霍拉勃所著《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的出版者前言中指出:“這里所謂的期待視野,包括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操、審美趣味,同時也包括人們的直覺能力和接受水平等等?!薄J紫?,挑戰極限。希臘故事中,有一個關于藝術家彼此較勁兒想要畫出更細線條的故事。畫家阿佩利斯去看望畫家朋友普若特吉尼斯,在普若特吉尼斯的畫作上畫了一條極細的線條,證明自己的到訪。普若特吉尼斯看到后,在阿佩利斯所畫線條的內部又畫了一條更細的線。阿佩利斯知道后,暗自尷尬,于是又畫了一條已經細得看不清楚的線。盡管此故事的歷史真實性已經無從考證,但縱觀世界藝術史,藝術家對于探索視覺和精巧技藝極限的這一事實是不容忽視的。微觀造型對于“更微小”的藝術追求始終不曾間斷,這與其長期以來的審美習慣有關——那就是在更小的單位面積上創作更多的物象,而這種“逐小思維”一直影響其藝術接受。其實,不難發現,與其說“逐小思維”是在單純地追求物理體積的小,不如說是在追求創作過程的艱難和復雜。
在權威統計方式誕生之前,“百子圖”“百駿圖”“百虎圖”“水滸一百零八將”等這一類的題材是彰顯微觀造型藝術家精湛技藝的主要方式,因此在創作史上也是長盛不衰。近些年,隨著吉尼斯世界紀錄在中國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的提升,微觀造型藝術家們挑戰極限的世界紀錄更是屢見不鮮。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馮耀忠,多年來致力于挑戰微雕創作的極限,目前是10項吉尼斯世界紀錄創造者和保持者。其中2011年,他歷時三年創作的《佛牙》,是在整支象牙上微雕佛經28部,總字數近13萬字,吉尼斯認證其為世界上微雕字數最多的整只象牙微雕。2012年,馮耀忠繼續挑戰,創作作品《大悲咒》,打破了自己的整支象牙微雕書法字數之最。2015年,作品《一粒芝麻12首唐詩》,在不到6平方毫米的象牙片上雕刻12首唐詩,共245個字,獲“世界最小微雕書法作品”稱號。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周信興,1999年創作微雕作品《金剛經》,在5平方厘米的紫竹毛筆桿上微雕5520個繁體漢字,創“世界吉尼斯首創紫竹微雕藝術之最”;2000年,其共20萬字的微雕作品《百年恩來》又一次獲得“世界吉尼斯首創木簡微雕藝術世界之最”。此外,陳健全的發絲微刻作品《岳陽樓記》,在9.5厘米長的發絲上刻415字,創“毛發微刻文字數量之最”;常世琪在2厘米的頭發上刻下308個字母,破世界紀錄;馬志剛創作的紫砂微雕《萬眾一心》,在長2米、寬0.75米、高0.56米的枯樹上,共捏塑螞蟻6666只,每只僅為6毫米,創世界紀錄;等等。微觀造型藝術對于微觀極限的追求一方面與藝術家不斷精進技藝的自我要求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受眾的接受心理相關。往往一件微觀作品被冠以“最”字,則意味著藝術家的技巧卓然超群,是對作品技術層面上的認可。因此,受眾的接受程度也就越高。

圖3 《一粒芝麻12首唐詩》 馮耀忠
其次,“與呼吸同步,在心跳時落筆”的苛刻藝術帶給觀者美的想象。當我們凝視一件微觀造型藝術作品時,深深知道這樣的作品并不是藝術家一時靈感迸發的產物。它需要極其精密的細致安排、布局和高超的技巧,其創作過程是一種對秩序的絕對追求,因為一個微小失誤,都會導致即將完工的作品功虧一簣。藝術史學家拉爾夫·拉格奧夫曾經這樣形容微觀造型藝術作品的創作歷程:“藝術家必須很有耐心,這樣的耐心滲透在他的每一根手指里面,使得每一個細胞都產生深刻的響應。在這個過程當中起作用的不單單是他的雙手,他還必須學會讓每一步決定性的動作在呼吸間,甚至是在心跳之間完成。他必須忍受修道士般的孤獨,在夜一般靜謐的狹小且潔凈的工作間里工作?!?8)約翰·馬克:《微縮世界中的未知之力》,第30—31頁。也正是因為微觀造型藝術創作技巧的難度高,導致很長一段時間里,外界對于它的創作過程充滿了好奇,并將其進行神秘化渲染。但熟悉微觀造型藝術的受眾清楚了解,成就如此非凡技藝沒有什么捷徑,唯需要兩個條件:一是耐心,二是持之以恒的訓練。微觀造型技藝的學習需要較長時間,特別是要鍛煉身、心、眼、手的協調能力,旨在能夠達成心手合一的“意念創作”。即使是頗有天分的學徒也需要長期訓練,同時還要始終保持旺盛的創作激情與不斷進取的精神,而這是常人無法忍受的苦旅,沒有遨游藝海的樂趣很難堅持。因此,當一件精巧美觀、動人心魄的微觀造型藝術作品呈現在眼前時,我們清楚意識到藝術家面臨的創作難度,而這種創作過程越復雜,越超出觀者的想象,其結果就越令人滿意,作品的審美接受度也就越高。
英國藝術評論家約翰·伯格曾說:“觀看先于語言。兒童先觀看,后辨認,再說話。正是觀看確立了我們在周圍世界的地位;我們用語言解釋那個世界,可是語言并不能抹殺我們處于該世界包圍之中這一事實。”(9)約翰·伯格:《觀看之道》,戴行鉞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4頁。的確,人類對于世界的認識始于觀看,但這種觀看并非我們的眼睛對外界刺激所做出的機械反映,更多是一種主觀選擇(10)龍曉瑩:《“生涯”系列繪畫的圖像敘事學研究》,《江漢學術》2021年第1期,第88頁。。長期以來,西方學界對于“觀看方式”“看與被看”等一系列研究對象報以較高的熱情,不同學派對其表達了不同的認識和看法。但不約而同且不能否認的是,觀看方式對影像或藝術作品的鑒賞有著較大影響,這種影響也作用于受眾對于藝術作品的接受。就微觀造型藝術來看,尤為特別的欣賞方式構成其審美過程,可以說“看見的條件和看見的經歷”對微觀造型藝術的審美接受至關重要。
首先,微觀造型藝術的“小視界”及其“窺視快感”。當代藝術中“看的方式”發生了巨大變革。伴隨視覺文化的轉向,各種各樣的視覺藝術充斥于我們周圍,牽引著我們的視線:電影、電視、廣告、形象設計、公共藝術、建筑藝術、環境藝術等等。藝術不再被置于高高的殿堂之上,走入日常生活的藝術令我們的視線是如此忙碌,原來需要屏氣凝神欣賞的藝術作品被大量復制,我們的眼睛停留在一件作品上的時間也越來越短,人們過去對藝術的欣賞方式已不再成為主流。然而,這種大范圍改變世界的欣賞方式對微觀造型藝術卻影響甚微,主要原因在于微觀造型藝術欣賞的“小視界”。

圖5 《百美圖》 顧群
人類眼睛捕捉大型影像毫不費力,甚至有時大型藝術以一種強勢姿態侵入我們的視野,例如建筑藝術,生活在其周圍的人們很難忽略它的存在。而微觀造型藝術不同,它被放置在一個精巧的盒子中,欣賞者須將這個微小精美的作品小心翼翼地拿在手里,湊近觀看。顯然,匆匆一瞥不是微觀造型藝術的觀看之道,面對這樣微小的作品,單單一次細心凝視都不能獲取作品全部細節,因此反復地、屏氣凝神地欣賞才是微觀造型藝術的欣賞方式。此外,如果形容大型藝術的觀賞方式是“一對多”,那么對微觀造型藝術則必定是“一對一”的飽覽。觀賞者將作品置于眼睛近處,有時甚至需要借助放大鏡的幫助,這時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微觀作品的欣賞中,將外界環境排除在外,這樣就會產生一種感覺:只有他享有欣賞這件作品的特權,而這種體驗既私密又緊張。正如波德萊爾形容的:“貪婪地眼睛……黏在了體視鏡的窺孔上,就像他們是無限的天窗一樣。”(11)約翰·馬克:《微縮世界中的未知之力》,第257頁??梢哉f,由微觀造型藝術獨特的“小視界”欣賞方式帶來的是窺視快感。那么,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微觀造型藝術尤為偏愛女性題材,《百美圖》《仕女圖》成為微觀造型藝術家的經典創作選題,古往今來,眾多大師創作了無數精品。冀派內畫大師,同時也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張汝財多年來致力于仕女題材創作,其代表作《史湘云醉眠芍藥茵》描繪的就是一個偷窺場景。畫面主體呈現的是酣醉仰臥于花間石凳上的史湘云和結伴前來觀看的寶玉、黛玉等青年男女十余人。史湘云“滿頭臉衣襟上皆是紅香散亂”,天真、爛漫、婀娜、嬌憨的形象甚是可愛,而眾人望著酣睡的美人,有的笑,有的竊竊私語,儼然一幅《美人春睡圖》。弗洛伊德認為,窺視的欲望普遍存在于每個人的潛意識中,它是人性與生俱來的,人類對性和隱私的窺視一直保持濃厚的興趣。而微觀造型藝術由于其獨特的“小視界”的欣賞方式,使在畫外的欣賞者始終享受著窺視的樂趣和快感,而這也是影響微觀造型藝術審美接受的重要原因。
其次,微觀造型藝術的“小世界”及其審美移情。透過微觀造型藝術的“小視界”,摒棄外界環境的干擾,觀賞者在欣賞的過程中仿佛走進了一個由作品營造的“小世界”。而“外面的世界,充斥著紛繁、意外和欲望;里面的世界,只有靈魂的升華、回憶和安寧”(12)約翰·馬克:《微縮世界中的未知之力》,第112頁。。這樣一種欣賞體驗因人而異、因作品而異,但總的來看與移情作用相關,并且直接影響著微觀造型藝術的接受。
西方移情說的研究熱潮出現在19世紀末,并延續至今?!八^移情,是指人在觀照外界事物時,把沒有生命的東西看成是有生命的即有感覺乃至有思想、情感、意志的東西。同時,人自己也受到對事物的這種錯覺的影響,多少和事物發生同情和共鳴。”(13)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第597頁。中國畫論對于藝術作品欣賞過程中產生的移情也早有論述?!吨芤住は獭ゅ柁o》中有“觀其所感,而萬物之情可見矣”,劉勰在《文心雕龍· 詮賦》中也提到“物以情觀”和“情以物興”??梢?,審美移情普遍存在于藝術欣賞過程中,微觀造型藝術則更加突出,其產生方式與觀賞者個人的審美經驗密切相關。觀賞者作為主體,其經歷和體驗與作為欣賞客體的微觀藝術作品所呈現出的性情志趣及所生發的藝術趣味相互映現、相互浸染。在此基礎上,主體將“自我”移情至客體情境中,美感由此產生。正如19 世紀德國心理學家利普斯所說:“審美快感的特征就在于此:它是對于一個對象的欣賞,這個對象就其為欣賞的對象來說,卻不是一個對象而是我自己?;騽t換個方式說,它是對于自我的欣賞,這個自我就其受到審美的欣賞來說,卻不是我自己,而是客觀的自我。”(14)馬奇:《西方美學史資料選編》下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5頁。利普斯所謂的“客觀的自我”也可以理解為“客觀化”的自我,是“同情心積極參與的結果”(15)伏爾蓋特:《美學體系》,轉引自蔣孔陽等:《十九世紀西方美學名著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589頁。。在微觀造型藝術欣賞過程中,受“小視界”欣賞方式影響,觀賞者更加容易走進作品情境中去,將理想的自我投射到作品中,審美移情由此產生。也正因此,田園牧歌題材一直以來受到廣大微觀藝術家和擁躉的喜愛,內畫大師王習三在其近六十年的藝術生涯中就不止一次創作了《牧牛圖》。幾件作品都以童子牧牛為主題,畫風生動古樸,特別是1977年創作的《牧牛圖》之牧童橫笛,牧童強拉韁繩,牛雖回首,但仍就不肯下水,二者相持不下,甚是有趣。從古至今,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一直為很多文人雅士的精神所向往。當觀賞者手中捧著這樣的作品,注意力集中于畫面之上,仿佛已經跟隨作品走進了閑適恬靜的自然之中,悠然自得,喜不自勝。正是由于微觀造型藝術的“小視界”將觀者帶入自我的“小世界”中,這種物我之間的關系也是藝術審美接受的原因。
早在古代,藝術活動中就已經產生了經濟問題。藝術活動需要經濟的扶持,經濟發展也直接影響藝術活動的空間,藝術與經濟的聯系是客觀規律(16)李杰:《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應變與求變》,《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4期,第26頁。。馬克思曾說:“在非物質生產中,甚至當這種生產純粹為交換而進行,因而純粹生產商品的時候,也可能有兩種情況:(1)生產的結果是商品,是使用價值,它們具有離開生產者和消費者而獨立的形式,因而能在生產和消費之間的一段時間內存在,并能在這段時間內作為可以出賣的商品而流通,如書、畫以及一切脫離藝術家的藝術活動而單獨存在的藝術作品……(2)產品同生產行為不能分離,如一切表演藝術家、演說家、演員、教員、醫生、牧師等等的情況?!?17)卡爾·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6卷1,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42—443頁。其實,隨著電影、電視技術的發展,表演藝術也已經成為可以脫離藝術家而單獨存在的藝術作品。由此可見,藝術生產只是一種特殊的生產方式,它仍受生產規律的支配,藝術作品也是一種特殊的商品。
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中國藝術品市場活力加大,藝術品消費持續增長。據2018年雅昌藝術網的調查顯示,截至2017年底,中國藝術品市場總體規模已近4 000億元,拍賣市場總體規模也基本穩定在600億元,2017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成交額全球第一(18)劉曉丹:《國內藝術品價格研究的困境與突破方向》,《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2期,第62頁。。受整體藝術品消費趨勢影響,微觀造型藝術的消費也日益火熱,而藝術作品呈現出的藝術經濟價值也成為影響微觀造型藝術接受的重要因素。

圖7 2010—2017年中國藝術金融市場、拍賣市場、市場總成交規模變遷
首先,收藏與投資。過去10年,中國藝術品收藏與投資的主要群體發生了顯著變化,藝術品收藏不再是少數極富人群的特殊愛好。隨著中國財富人群的迅速增長,大量中產階層加入藝術消費的行列中來。搜狐網在2013年針對中國中產階層收藏人群展開調查,“89%的受調查者表示準備在近期購買至少1件藝術品,68%的人愿意花費收入的10%購買藝術品,其中有8%甚至愿意將收入的30%用于收藏”(19)藝術與設計網:《從2014〈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看中國藝術品市場》,http://www.artdesign.org.cn/?p=14621。。而微觀造型藝術相較于書畫、瓷器等藏品,在雜項列中,收藏門檻相對較低,因此受到很多藏家的青睞??偟膩砜矗谖⒂^造型藝術的收藏與投資中,主要有三個因素影響作品的接受。第一,作品是否出自名家。從近些年微觀造型藝術成交記錄來看,清晚及民國時期藝術家作品收藏價格最高,其次為當代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最后為其弟子作品。以微畫為例,清末時期代表藝術家,特別是以清宮造辦處為代表的宮廷作品受關注程度最高,如目前鼻煙壺拍賣價格最高的“乾隆款御制銅胎畫琺瑯彩歐式仕女圖鼻煙壺”,在2011年中國嘉德秋拍中以782萬元成交。此外,清末內畫鼻煙壺的代表藝術家周樂園、馬少宣、葉仲三等的作品價格漲幅也較大。當代微畫藝術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習三、李克昌、劉守本、張廣慶、張鐵山等作品也備受關注,王習三作品《百蝶圖》在2009年中國翰海春季拍賣會上以59.6萬元成交,成為當代內畫鼻煙壺拍賣最高紀錄。第二,作品選用材質的高低。其中,高檔天然材質通常受到收藏市場的歡迎,如玉石、壽山石、象牙、珊瑚、瑪瑙等材料通常為微雕藝術中的高檔材料。微畫藝術中,天然水晶、瑪瑙、琥珀多為高檔材料,人造水晶、光學玻璃為中檔材料,采用普通玻璃、樹脂等材料的作品大多不能成為收藏品。第三,工藝技巧的高下。評價一件微觀造型藝術作品好壞的主要因素還是在于作品的精美程度,而這也是由藝術家工藝技巧決定的。藝術家依靠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敏銳的藝術嗅覺,憑借精湛的書法、雕刻、繪畫技藝,所作人物、動物生動傳神,意蘊雋永,這樣的藝術作品往往價值千金。所以,當一件作品既出自名家之手,又采用高檔材料并且工藝精湛,往往能夠吸引更多以收藏為目的的微觀造型藝術受眾。

圖8 《百蝶圖》 王習三
其次,大眾藝術品中的消費品。如果以日常藝術消費為主要目的,那么吸引微觀造型藝術受眾的因素則相對簡單,主要受藝術創作題材、藝術作品的實用價值和作品價格三個因素制約。第一,受眾往往選擇和自身生活更為接近的題材,這類題材也最易引起受眾的共鳴。收藏類微觀造型藝術作品的題材往往更加追求傳統藝術的風雅,體現文人的審美和喜好,甚至更多地表現為傳統題材的老三樣:福祿壽佛、花鳥魚蟲、美女孩童。而作為大眾日常藝術消費的作品,其題材則更加貼近百姓生活,如臺灣微縮藝術家林靜宜創作的《士林夜市》。作品將臺北夜市中最為普通的生活場景濃縮在一個逾一米見方的狹小空間里,盡管事物繁多,但細節逼真,濃濃地煙火氣息撲面而來,受到廣大微觀造型藝術迷的喜愛。第二,除觀賞性外,能夠附加一定實用價值的作品往往更加受到受眾歡迎。例如將金屬浮雕技法應用于打火機、男士皮帶、手表,將內畫藝術應用于首飾制作,將微雕藝術應用于小型吊墜等形式??傊瑢⑽⒂^造型藝術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更加受到大眾的歡迎。第三,藝術作品價格相對較低,千元之內更加容易被受眾接受。和收藏投資用的微觀造型藝術作品不同,作為大眾藝術消費品,定價不能過高。因為這類受眾通常對于日常藝術消費有一定的心理預期,對價格也更加敏感。相對地,他們對于作品的材質、技法和創作作品的藝術家地位也能夠給予一定的寬容。
每一門藝術在其創作內容、藝術手法和表達上都有其鮮明特征,用以區別于其他藝術類型。微觀造型藝術美學的基本特征,其視覺美的辯證之法以及其特有的小尺寸、創作工藝技法的困難、獨特的欣賞方式和卓越的藝術經濟價值都構成了它獨有的魅力。當然,藝術受眾的審美接受動機不是一成不變的。當藝術創作突破原有界限,使得受眾的期待視野發生變化時,受眾的藝術接受過程也會與新作品相適應。當代中國的微觀造型藝術正處于高速發展之中。未來,隨著其藝術形態的拓展,藝術風格和工藝技法的創新,受眾的審美接受心理也會有所改變,但微觀造型藝術美的本質不會改變,微觀之美的藝術感染力不會消失,受眾對于藝術作品的期待不會減少,而這些因素都將促進中國微觀造型藝術更快、更好地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