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化學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化學”)源自原國家重工業部1953年成立的重工業設計院和建設公司,是我國工業工程領域資質最為齊全、功能最為完備、業務鏈最為完整、知識技術密集的國有大型建設集團。成立70 年來在國內外建設了7 萬多套化工裝置,為解決我國人民“吃飯穿衣”問題、構建新中國化學工業體系、踐行“一帶一路”倡議作出積極貢獻。目前,正致力于打造工業工程領域綜合解決方案服務商、高端化學品和先進材料供應商。
新一屆領導班子2017 年成立以來,中國化學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牢把握“央企姓黨”這一根本屬性,堅決做到“總書記有號令,中國化學第一時間見行動;黨中央有部署,中國化學結合實際抓落實”,實現了高質量跨越式發展。2021 年完成新簽合同額、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是2016 年的5.3 倍、2.8 倍、3.2 倍;資產總額、凈資產分別是2016 年末的2.4 倍、2.2 倍。用了不到四年的時間,再造了一個中國化學,躋身全球油氣行業工程建設公司第一名,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成為了一張閃亮的“中國名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作為中央企業,中國化學始終牢記總書記要求,心懷“國之大者”,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堅定不移做強做優做大,不斷增強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當好國民經濟發展的頂梁柱。
堅持戰略思維謀篇布局。緊跟時代步伐,在對標一流的基礎上,科學編制“三年五年規劃、十年三十年愿景目標”中長期發展戰略,打造集研發、投資、建造、運營于一體的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工程公司。按照國資委黨委郝鵬書記到中國化學調研時作出的指示,深入對接國家和行業規劃,精心編制“十四五”規劃,進一步明確打造“兩商”的新定位,加快建設特色鮮明、專業領先、核心競爭力強的世界一流工程公司。

由中國化學所屬七化建總承包的俄羅斯波羅的海化工綜合體項目是目前全球石化領域單個合同額最大的項目,也是目前中國企業“走出去”簽訂合同額最大的項目,即將實現機械竣工。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化學是國家首批“創新型企業”。近年來,搭建平臺體系,成立中化學科研總院,在國內多個城市和日本、歐洲建立分院,在北京房山和日本筑波設立實驗室,構建“1 總院+ 多分院+N 平臺”開放式創新平臺。強化招才引智,從國內外科研院所、跨國公司招攬高端人才,打造了一支“科學家+ 工程師”的研發隊伍。優化機制,實施“四個15%”和“兩個五年”正向激勵,探索“一班兩制”“一院兩制”,充分調動人才動力活力。加大研發力度,以被國外壟斷的、國內尚未工業化生產的技術為研發方向,主攻新材料、新能源、生態環保領域,攻克己二腈等一批“卡脖子”技術,形成一批重大成果,多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擁有專利技術4390 項、發明專利1203 項。在第23 屆中國專利獎評選中,30 項金獎中國化學獲得1 項、60 項銀獎中國化學獲得2 項,實現重大突破。推動“創新技術+ 特色實業”一體化發展,自有技術轉化為實業的山東天辰齊翔新材料項目、新疆可降解塑料PBAT 項目、重慶硅基氣凝膠項目、福建環氧丙烷項目均已投產或開工,在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和現代產業鏈鏈長進程中邁出了堅實步伐。
積極踐行“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化學是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先行者,堅持屬地化經營,深耕重點國別市場,形成“四大國別支柱+ 五大區域聯動”的國際市場格局,業務遍及全球60 多個國家和地區,收入占比超過30%。創造了多項中國和世界之最,如中國首套出口的印尼百萬千瓦發電機組、首個全面執行中國標準的文萊大型石化項目、世界最大的尼日利亞單體煉油廠、世界最大的土耳其地下天然氣儲庫等等。特別是,簽約落地的由中俄兩國元首見證的俄羅斯納霍德卡甲醇項目、俄羅斯波羅的海化工綜合體“千億大單”等一大批具有重大影響的國際項目,正在全面推進,促進了中國標準、技術、裝備走出去,累計帶動中國機電等貨物出口300 多億美元。
堅持綠色低碳發展。急政府之所急,破解“化工圍江”“化工圍城”困局。受工信部委托,牽頭制定《化工園區綜合評價導則》《化工園區開發建設導則》,并以此為依托,在安慶、魯南、連云港等地打造了標準化園區樣板工程。積極發展水環境治理、土壤修復、固廢危廢處理等業務,利用自有技術實施了天津港“8·12”爆炸土壤修復等700 多個項目,取得了很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環保研究院,在“雙碳”細分領域進行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學品的技術布局,形成化工和石化行業定制化節能降碳方案,打造一批“雙碳”標志性成果,搶占綠色低碳發展制高點。
認真履行央企責任。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協同發展、西部大開發、長江大保護、黃河流域環境治理等國家戰略,落地一批國家重大項目和民生工程。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探索“兩山”理念轉化的新路徑新模式,促進生態優化和經濟建設協調發展。模范履行社會責任,在脫貧攻堅戰中,舉全集團之力,助推革命老區甘肅省慶陽市環縣提前一年摘帽、華池縣如期脫貧;在抗疫救災和應急救援方面不講條件、不計成本,沖鋒在前、全力以赴,充分發揮了央企國家隊、主力軍作用,涌現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時代楷模”邱軍、“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劉曉芳等一批先進典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是重大政治原則,必須一以貫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也必須一以貫之。”中國化學把推動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舉措,堅持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推動企業全方位、深層次、根本性變革,改革各項工作走在央企前列,在2021 年年中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上專門交流了改革創新經驗。
切實加強頂層設計。認真落實中辦20 號文件精神,全面貫徹“1+N”系列文件精神,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先行制定出臺改革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并結合企業實際,制定《加快推進深化改革三年行動工作方案》《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指引》《關于深化生產經營管理組織模式改革指導意見》等一整套制度文件,推動改革有章可循。

“時代楷模”邱軍先進事跡報告會在京舉辦,引發社會強烈反響
全面落實“兩個一以貫之”。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嚴格落實黨委會研究討論是董事會、總經理辦公會決策“三重一大”事項前置程序的要求,充分發揮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實”的作用。進一步提升公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切實加強董事會建設,落實董事會職權,探索授權放權機制。董事會“定戰略、作決策、防風險”和經理層“謀經營、抓落實、強管理”職權有效履行,形成了權責法定、權責透明、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機制。

我國首臺套采用自有技術的丁二烯法己二腈工業化生產項目——中國化學天辰齊翔尼龍新材料產業基地一期關鍵裝置近日順利打通全流程,開車成功并產出優級產品。專家認為,自有技術丁二烯法己二腈實現工業化生產,對補齊產業鏈短板,促進我國高端聚酰胺產業長效安全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持續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堅持“相馬”“賽馬”雙管齊下,面向社會公開招聘,面向內部公開選拔,近年來公開選聘的中層管理人員超過50%。三年一競聘,全體起立再就位。不勝任的員工依法解除勞動合同,總部、所屬企業解除勞動合同員工分別占在崗職工總數的5.3%和4.7%。完善市場化經營機制,建立360 度考核體系,集團總部的績效薪酬考核等級強制分布,同職級中層干部收入最大相差2.1 倍,同職級員工收入最大相差1.7 倍;所屬企業負責人年度薪酬水平最大相差近8 倍。通過“三能”改革,“上崗靠競爭、收入比貢獻”理念深入人心。
積極穩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混是手段,改是目的。堅持“三因三宜三不”原則,從產業鏈價值鏈上下游引入“高匹配度、高認同感、高協同性”戰略投資者,形成戰略協同、資源互補。通過增資擴股或股權轉讓、合資新設、投資并購等多種方式,完成了24 家二三級企業的混改。混改企業實施職業經理人制度,充分發揮了“央企品牌+ 民營機制+ 員工活力”的新優勢。根據混改企業凈資產標的和新設公司資本金大小,對核心員工個人持股、戰略股東持股比例等進行探索,實現激勵和約束相統一。
不斷提升管理水平。精細化管理是科學管理的精髓。中國化學把精細化管理作為構建“不能腐”體制機制、推進企業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手段,以工程項目精細化管理為切入點,提高效益、壓縮成本,進而在全集團推進全面精細化管理,覆蓋27 個管理領域、160 個業務單元,確保了工程優質、干部優秀、效益優良。精細化管理的做法,在國資委《國資工作交流》進行了推廣。
當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全球經濟發展遇到新的困難和挑戰。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作為國家的戰略力量,必須不斷改革創新,切實擔負起穩增長的重任。
“十四五”時期是化工行業重塑價值和彰顯價值的關鍵時期。中國化學將牢牢把握發展機遇,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堅持以技術進步和科技發展為引領,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導向,大力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并充分運用“產學研設”協同創新模式,利用自身具備的工藝技術研究、工程放大和系統集成能力,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發揮主體作用,從而加快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2021 年1 月,中國化學華陸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簽約儀式在西安舉行。目前,中國化學采用多種方式,完成了24 家二三級企業的混改。混改企業充分發揮了“央企品牌+民營機制+員工活力”的新優勢。
站在新起點,展望新征程。中國化學將堅定不移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胸懷國之大者,扛起時代擔當,加快打造“兩商”,建設世界一流,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勇前進,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