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全義 穆 巖 王 鈺 杜智超 白玉竹
人才培訓在企業員工發展、成長過程中扮演著愈加重要的角色。隨著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戰略的提出以及電力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對電網員工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要求越來越高,對培訓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信息技術、移動互聯、大數據、人工智能、多媒體、數字化等高新技術突飛猛進,開展企業技能人才培訓時應與時俱進。電力企業需要重視人才的培訓管理,抓住機會,結合先進的培訓技術,找到適應企業未來發展的培訓新模式、新方法、新手段,提高效率,進一步適應經濟發展要求,提高行業競爭力,促進企業持續穩定向前發展。
隨著電網的快速發展,對于員工的專業水平和業務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通過培訓不僅可以提高員工的技能水平和專業素養,養成虛心學習、積極探索的習慣,在團隊中營造一個良好的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同時為員工提供一個相互學習交流、相互探究的平臺。通過培訓,可以使員工改變傳統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崗位的勝任能力,從而進一步提升電力公司的競爭優勢,推動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有的員工因工作比較繁忙,對培訓工作不夠重視,反而認為培訓打亂了自己的工作節奏,給自己增添了負擔;有的員工認為自己掌握了崗位基本知識和技能,滿足現狀,沒有樹立終身學習的概念;有一些員工接受新事物和新技術的能力有限,培訓中無法完全理解授課內容,對培訓和學習感到厭倦,導致培訓意愿不強烈。
部分培訓為完成指標而開展,培訓前未能有效進行學員培訓需求調研,培訓內容不能滿足實際工作需要,使培訓工作流于表面,針對性不強,無法發揮培訓的真正作用。比如針對一線生產人員應加強生產現場實操技能類的培訓,但是經常會設置成一些純理論培訓,導致培訓效果大打折扣。
培訓模式過于傳統,培訓多樣性不足,主要是以集中理論授課和實際操作練習為主,但是內容枯燥平淡,很難抓住學員的注意力,應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培訓模式,開發新的培訓模式和培訓資源。培訓內容設置不夠系統、完整,培訓的課程較為陳舊,沒有跟上實際發展,實用性不強。
圍繞公司的發展戰略和建設高質量人才隊伍的需要,對各級各類員工的培訓周期、培訓時間、培訓重點及培訓實施進行設計和規劃。將在線學習與線下學習相結合,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點,充分利用網絡大學、各直播軟件等渠道,采取“直播授課+線上考試+課程推送”模式。
與傳統的線下培訓相比,學員通過“互聯網+”培訓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培訓資源,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學習,有效解決了學員工學矛盾、學習地點不靈活等問題。大數據對員工的培訓進行實時監控,從而實現了科學化的管理,提高了服務、管理的質量與效率。
建立教育培訓信息化管理系統,將學員、講師、課件、試題庫等信息共享,優化整合培訓教育資源,打造企業統一知識體系。以能力提升為導向,構建基于標準崗位能力模型的培訓資源知識體系和學習路徑圖,利用網絡大學、各類平臺豐富的培訓資源,有針對性地設計各級各類員工的推送電子課件、實踐案例、專業知識,做到各有側重、突出時效、貼合實際。同時結合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運用情況,不斷更新推送課程內容,實現崗位、能力、知識點全面覆蓋,實現培訓效率最大化,確保全員培訓覆蓋率達到100%,提升基礎專業能力。
培訓工作要緊密結合日常工作,依據崗位能力、技術創新、安全生產等要求,開展管理類、技術類或者技能類培訓。管理人員重點加強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先進實踐經驗、管理方法、法律法規、通用制度等培訓。技術、技能、服務等生產一線人員重點加強安全工作規程、技術規范及規程、現場事故處理及典型案例分析、新技術應用、現場實操技能等培訓。為有效提升培訓實效,開展培訓需求調研和崗位能力測評工作,通過“問卷星”、發放紙質調查問卷等渠道從員工、專業、崗位多個角度、多個層級進行需求調研;通過崗位能力測評工作,了解學員崗位能力適應情況;結合公司發展實際情況以及對新技術、新思想需求進行綜合分析,明確培訓項目的培訓對象、培訓內容、培訓方式,科學設計培訓體系、培訓方案、師資選配,使培訓內容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更加貼近員工能力提升、素質提升需要。以班組、部門為載體,實施“一人一策”針對性培訓,針對不同員工實施不同的培訓方案,做到全員補短板、強弱項、促提升,使學員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真正解決工作中面臨的問題,切實達到“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從而推動公司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
開展“師帶徒”活動,提升人才培養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為新入職員工配備“職業導師”,“職業導師”由經驗豐富、技術過硬的技術、技能人才擔任,師傅結合自身工作經驗、人生閱歷給予徒弟在思想上、工作上、學習上全方位的輔導和幫助。通過“老帶新、傳幫帶”,使徒弟的專業知識、操作技能、職業素養等快速提升,實現精準培養、精準賦能,盡快融入新環境,勝任崗位工作。同時,師徒強強結合,產生“良好化學反應”,營造師徒共同成長的良好氛圍,在崗位創新、課題攻關、技術進步、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實現人力資源價值的最大化。
推進“雙師型”培訓隊伍建設,與地方高校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通過“引教入企”、“送企入教”、參與教學改革、參與教學能力大賽、工匠進校園、教師頂崗實習等一系列措施,有力推進“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企業培訓師將技術、技能等帶到學校,在教學過程中提升專業水平和授課能力,進一步創新培訓手段,提升學員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能,實現生產與教學有效對接;學校教師也能將教學方法、科研成果、新技術、新知識、創新成果帶給企業,實現企業和學校資源的優化配置,進一步推動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和創新鏈有機融合,實現合作共贏。
重視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加強對新工藝、新設備、新技術的學習,不斷提高公司技能人員培訓的系統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實現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將教育培訓與技能等級評價相結合,以培促評、以評促培,使公司在輸變配電、電力營銷等專業技能領域快速高效地實現“育人”“選人”,使有足夠能力的人員擔任對應崗位,減少用人失誤率,提高職工對技術技能崗位的適應能力和操作水平,降低用工風險,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通過網絡大學、國網大學、各種直播軟件等“互聯網+”形式培訓,最大限度地為員工提供自主學習途徑。員工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在工作間隙等利用“碎片化”時間完成學習,有效地降低了傳統線下集中培訓所造成的工學矛盾。同時,豐富的學習形式和學習資源滿足各崗位的培訓需求,有效地解決了技能實操難的問題。學員通過互動交流、專家在線答疑解決工作實際問題,為工作產出提供了現實路徑。通過培訓資源整合,知識共享、創新與沉淀,營造員工與公司的友好共贏學習生態,形成特色知識體系,強化企業人才培訓效果,使專業人才進一步契合企業的發展需要,發揮自身最大的價值,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以及戰略目標的落地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