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蓓
(四川工商學院教育學院,四川眉山,620000)
《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提出,推廣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形成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有機結合、深度融通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模式。[1]學前教育專業肩負著培養幼教人才的重要責任,應積極利用信息技術探索混合式教學,依托大數據平臺開展智慧教學,以適應課堂教學改革的新趨勢。
近年來,不少學者對混合式教學進行了研究。楊曉平等人以國家一流課程教育學為例,探討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現狀,發現線上視頻學習“學而無人”、章節測試“答而無思”、互動問答“量多質低”,線下教學課前準備“我行我素”、課中互動“貌合神離”、課后反思“形大于實”等問題。[2]張曉偉對標師范專業認證的基本理念,提出了“三維四元,知行合一”的混合式教學實踐模式,旨在解決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3]趙冠嬌分析了混合式教學問題的成因,提出應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和設計能力,結合校企合作目標推進產教融合,整合優質學習資源,依托互聯網平臺創新教學設計的建議。[4]本研究以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為例,探討如何基于課程特點和學情,借助“一平三端”實施混合式教學,以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
“一平三端”是超星開發的智慧教學系統,“一平”是指云平臺,“三端”是指移動端、教室端和管理端。云平臺主要是供教師進行課程準備、學生進行課程學習的,移動端主要是供教師進行課堂備課、學生進行拓展閱讀和交流共享的,教室端主要是供師生進行課堂互動的,管理端是所有教學數據的匯集地,管理者可通過終端進行聽評課和診改。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涉及學前教育學、學前心理學、學前衛生學等知識,不僅注重理論知識的教學,還側重學前教育社會領域各類教育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一平三端”的功能特性為學前兒童社會教育開展混合式教學提供了便利,教師可借助該平臺整合教學資源、梳理教學目標、更新教學方法、開展課程管理,實現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智慧化、數字化教學。具體而言,基于“一平三端”開展混合式教學具有以下價值。
第一,基于“一平三端”開展混合式教學可突破傳統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局限,打破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組織形式,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強調師生的平等雙向交流。課前,教師在線上布置多樣化的預習任務,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課中,教師營造良好的師生互動氛圍,注重多種學習形式的整合,強調知識掌握、能力發展和情感價值觀培養的融合;課后,教師布置線上學習任務督促學生鞏固所學并隨時開展在線答疑,同時改變單一的考核方式,依托線上平臺的相關數據實現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結合。此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自主制訂線上學習計劃,并在線上與教師平等交流學習問題,學習成果的展示更注重教育活動的多樣化設計與實施,強調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個性差異。
第二,基于“一平三端”開展混合式教學可不斷優化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混合式教學的第一階段通常是教師在線上預設問題,引導學生自主預習。第二階段是“線上+線下”教學,在該階段教學前,教師會根據學生線上預習的情況,完善預設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以滿足學生的學習基礎和需求。第三階段是學生完成線上課后任務,任務完成情況既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考查,也是為下一階段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設置提供數據參考,使其更有針對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是四川工商學院(以下簡稱我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必修課,包括理論課24課時和實踐課8課時。本研究以我校2020級學前教育專業1—4班的148名學生為研究對象,開展基于“一平三端”的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混合式教學實踐。課堂教學的基本思路如表1所示。

表1 課堂教學基本思路
任務驅動線上預習是第一個教學環節,教師需要預設教學目標,布置教學任務和探究問題,安排學生線上自主學習。以“影響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因素”教學單元為例,為幫助學生掌握學習內容,教師安排了一系列任務以驅動學生自主學習:上傳與本單元內容相關的2篇文獻,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更全面的認知;以微課的形式呈現家庭、幼兒、社會三個主要影響因素的知識點,共上傳3個微課視頻,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課程的實踐性,提供2個幼兒園一線教學案例拓展鏈接,使教學內容回歸幼兒的現實生活需求;在討論區布置1個討論任務,主要為開放性問題,注重學生學習興趣與教學目標的結合,促使學生自主思考;布置和開放教學題庫前測試題,主要以判斷、單選、多選、填空為主。
教師可在管理端掌握學生個體和班級整體的學習情況,既能關注個體的特殊性,又能了解班級的整體性,并以此為基礎適當調整預設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評價和反饋學生的預習情況,從而優化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為教學質量的提升打下基礎。特別是對任務完成情況不理想或預習態度不端正(如長期不完成任務)的學生,教師可發布任務警告以提醒學生,開展對學生的個性化指導。表2為年級和班級人均學習次數統計,教師可以從中了解班級、年級每周的學習情況及趨勢,并開展班級之間和年級之間的比較分析,從而對教學安排做適當調整。

表2 人均學習次數統計
教師基于學生線上預習的情況,在教室開展線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需注重良好課堂氛圍的營造和師生互動的強化,教師可通過主題討論、隨堂練習、分組討論等形式完成授課。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教師可利用線上平臺發布教學內容的歸納總結,如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的設計目標、原則與要點等,方便學生線上復習。這樣既發揮了線下授課的優勢,如師生互動更有效、教學形式更多樣等,也發揮了線上平臺的優勢,如學生可突破時間地點的局限進行學習。
在線下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利用線上平臺布置鞏固學習任務,主要包括測試題、分組任務、匯報展示、試講視頻等形式,包含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的目標設計、內容選擇、方法應用等內容。為提高學生完成課后鞏固任務的積極性,教師可將任務設置為闖關模式,學生只有完成當下章節的任務,才能解鎖下一個章節。這一方式可督促學生合理安排時間,緊跟課堂教學進度。為實現實踐能力的量化評價,教師可對小組成果和個人作業進行賦分評價。教師可設置一定的作業修改權限,如有2次修改作業的機會,也可設置任務提醒模塊,如對滯后學習4課時以上的學生,學習平臺自動發送任務提醒消息。師生可隨時隨地通過線上平臺進行答疑解惑。
表3為班級混合式教學的基本情況,教師可通過這些數據了解和分析學生的學習進度,反思教學實踐,為后續的教學改進提供思路。

表3 班級混合式教學基本情況
教學評價既是教學的終點,也是教學的起點,在教育教學中起發揮重要作用,既能反映教師的授課水平,又能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實施單一的課堂教學時,我校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考核方式是終結式考核,發放試卷讓學生作答,通過學生的完成情況判斷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并進行評價。在實施混合式教學后,該課程更突出過程性評價,教師會借助線上平臺的相關數據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過程性考核要素主要包括預習任務的完成情況、課堂互動情況和課后任務的完成情況,教師再結合期末的筆試成績,綜合評價學生。預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和課后任務的完成情況可通過在線平臺生成統計結果,如圖1所示。從中可以看出,各班學生的在線學習效果較好,大部分學生的成績為中等和良好,僅有個別學生為及格,4個班級中僅1人成績不及格。

圖1 學生在線學習成績統計
基于“一平三端”開展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混合式教學可生成豐富的教學數據,幫助教師不斷優化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率,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師生平等交流的教學氛圍,構建以產出為導向的智慧課堂教學。同時,借助“一平三端”開展混合式教學需根據課程特點和學生學習情況做出適時調整,使其更符合實際教學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