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夢茹
2018 年3 月13 日,國務院發布了《全國范圍內的體制》,并在此基礎上,完成了文化部與旅游局的合并,并成立了全國范圍內的“全境旅游”模式,這是一個嶄新的旅游新時期。在新的旅游發展階段,從傳統的旅游發展到現代文化旅游的深度結合,使我國的旅游業進入了高速、高質量的發展階段。
基于文旅融合發展的產業轉型背景下,消費者對旅游產品及服務提出更高要求,旅游產業規模、服務體系、產品類別持續優化升級,旅游業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產業的重要構成。但目前,我國的旅游教育在理念、內容、模式等方面仍有諸多問題,無論是素質方面還是數量方面,依然難以完全滿足新時期的需要,距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距離亟待縮短。
旅游管理專業于2014 年正式納入本科招生規劃名錄,但是由國務院學位局出臺的《碩士學位》及相關的專業名錄中,依然將其列為第二門學科。旅游管理系的專業層次與學歷層次的不合理,使其難以獲得社會認同,導致其職業觀念不穩、就業水平低、培訓效果差。旅游管理與服務專業具有一定特殊性,專業性較強,適用面較窄,社會需求量少且增長幅度較低,使其發展受到很大的制約。
2014 年,全國旅游管理學本科畢業生總數為53400 人,2017 年為59000 人,增幅較小,平均每年增幅不到3.5%。許多地方都存在專業人員短缺的問題,尤其是基層旅游管理人員的短缺,導致諸多景區發展不暢,出現多樣化問題,文旅產品創意不足、隨意開發、盲目跟風的現象隨處可見,不僅難以吸引游客實現經營獲利,還對自然環境和生態資源造成破壞。伴隨社會發展新時代的到來,中國旅游業同樣迎來新的發展契機,鄉村旅游是符合國家戰略、滿足游客需求的新型旅游形式,不僅能為加快精準脫貧步伐、助力建設美麗鄉村、推動城鄉均衡發展提供動力,還能保護農村文化資源、順應鄉村振興戰略、有效突破“三農”困境,然而,農村勞動力資源匱乏卻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在新的旅游發展時期,現有的“大旅游”模式下,傳統的旅游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目前,我國旅游專業類別偏低,旅游學科定位不清,對旅游人才的培訓不適應。優化旅游管理學的課程體系,切實把握旅游業發展實際需求,優化設計專業布局,適當擴大招收培養規模,完善人才培養機制,促進旅游業人才培養的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
1.文旅整合對傳統教育理念的質疑。新的文旅融合模式要求一大群高素質、高水平的旅游者成為推動新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旅游本科教育歷經四十余年的發展,已經形成相對固定的培養教育理念,相關課程與教學活動通常也依照傳統習慣開展。文旅融合新形態是指以文化為基礎,以旅游為媒介,以文化與旅游相結合,全方位地提高旅游產品的內涵與質量。文旅整合必須對其進行全方位了解,方能使其更廣、更深、更高層次地實現融合。
2.數字化對常規教學系統的沖擊。隨著互聯網和數字經濟的不斷發展,旅游產業要向智能化發展,旅游產品的市場需求也要不斷擴大。整合引入新技術、推動實現文旅數字化發展、發展建設智能文旅新形態、線上線下文旅事業并舉、開發設計多元化文旅商品,已是當前旅游業發展的一個重大課題。旅游智能化的發展需要對先進的科技技術完成恰當合理運用,以建設自主創新能力為驅動,持續優化企業運營思路和能力建設。旅游管理的主要內容包括: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會展經濟管理、旅游管理與服務管理四大門類,有關課程均按照國家高校教育質量標準要求設置。旅游類專業基礎課程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概論、旅游消費者行為、旅游接待業這四大類別,其中的主要內容是“4+X”。
旅游學科的發展主要是以人才的培育、社會的服務(產業需要)為基礎,進而帶動學科的發展,使學科的發展從產業的需要、科研的角度出發,從而促進學科的發展。旅游新世紀來臨,旅游產業已步入高水平發展的新時期,必須加強專業知識的支持。旅游專業的學科建構是旅游學界的一個重要課題,許多著名的旅游學專家都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然而,目前我國本科教育中的一些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如學科的建設相對滯后、專業與學位的層次不合理。為了適應中國旅游業的發展,各高等院校應充分利用科研功能,開展學科建設,為旅游學科的發展和完善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持,促成學術界助力旅游業發展的局面,以新時代旅游業發展要求為導向,科學布局旅游業相關專業和課程安排,建設大規模學科培養機制,提升學科內涵,助力旅游學深度發展,完善旅游人才培養機制。
1.教書育人理念的變革。多年來,各個大學按照各自的辦學方向,規劃了符合自身條件的培養教育體系,相關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建設文件中還要求了旅游專業大學生基本素質:哲學、信息技術等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如管理學、經濟學、消費者行為等。就知識系統而言,缺少以文化為基礎的學科。新時期,旅游業對旅游從業人員的知識構成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要求他們具備更多的知識和更廣闊的眼界來滿足“旅游+”“+旅游”發展的要求;積極開拓思路,主動了解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旅游消費習慣,開拓國內、國外的市場。
2.優化職業結構。準確把握旅游發展的要求,明確旅游專業的設置,增強與旅游產業發展的適應性,在旅游管理與服務管理、會展經濟管理、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四大專業的基礎上,以旅游業發展需求為導向科學拓展專業門類。大學旅游管理學應建立學術合作、搭建學術交流平臺、強化學科建設等。旅游專業可以從旅游管理專業、公共服務專業、市場管理專業等多方面完善培養體系,同樣也能順應數字化經濟潮流開設相關課程,例如部分大學新增“數字文旅”專業課程,并對現有的“酒店管理”課程進行改革,使其成為“飯店經營與數字經營”的專門課程。在拓展旅游學科內涵和提高旅游學科定位的基礎上,增加旅游專業的數量,提高旅游專業的發展水平。這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旅游知識的體驗,真正地愛上旅游行業,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為旅游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高校是我國旅游業發展的主要力量,為了滿足我國旅游業發展的需求,高校應加強研究,不斷調整思路,探索人才培養新途徑。不管教育方式怎樣變革,立德樹人始終是一個基本、永恒的課題。高職院校應加強對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增強其職業認同、敬業意識,增強其職業忠誠。加強學生能力建設,促進學生創新創造能力、專業實踐能力、開拓進取能力等全方位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知識獲取吸收能力,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要適應新時期的發展和變革,努力提高旅游業的學科定位,對專業的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使教育資源更加充實,使課程結構得到更好發展。通過對現有的教育方式進行創新,打破“以師為本”的傳統教育方式,探索如何有效地優化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從而提升教育質量,為旅游業的迅速發展提供優質的專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