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夢瀅,楊眾養,陸文,郭霞
1.海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海南省紅樹林研究院),海南海口 571100;
2.海南銅鼓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海南海口570206
林下經濟是指以林地資源、林下空間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以種植業、養殖業、采集加工業和森林景觀利用為形式,開發利用林地資源和林蔭空間的復合生產經營活動[1-2]。
發展林下經濟既不破壞森林環境及資源,又充分利用了林下土地資源和空間環境[3],可以緩解林業投資大、周期長、回報低、風險高的不足,達到“以短養長”的目的。不僅可以增加林農的收入,同時對于林業經濟方式的轉換,擴展林業產業鏈,實現森林經營的良性循環[4]等均有顯著效果,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有效途徑,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5-6]。
2021 年初開始,通過調查問卷、實地踏查及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對海南省林下經濟的發展現狀進行了調查,初步掌握了發展林下經濟的森林資源情況、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分析了制約林下經濟發展的因素,為下一步的發展提出建議。
海南島地處熱帶北緣,有獨特的熱帶山地雨林和季雨林生態系統,又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根據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海南省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全省林地面積217.50×104hm2,森林面積194.49×104hm2,森林蓄積15340.15×104m3,森林覆蓋率62.1%,其中橡膠樹(Hevea brasiliensis)、檳榔(Areca catechu)、椰子(Cocos nucifera)等具有足夠的林下(林間)空間,面積約66.67×104hm2;野生植物4600 多種。其中,針、闊葉樹種1400 種,喬木800 多種、用材樹種458 種、特有珍貴名貴樹種45 種、藥用植物2500 多種,占全國喬灌木植物種類的28.6%。
根據調查,海南林下經濟產品種類繁多,例如靈芝(Ganoderma lucidum)、車前子(Plantago asiatica)、杜仲(Eucommia ulmoides)、鐵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 Nakai)等藥材,玫瑰茄(Hibiscus sabdariffa)、枸杞菜(Lycium chinense)、人參菜(Talinum trianglare)等蔬菜,竹蓀(Dictyophora indusiata)、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茶樹菇(Agrocybe aegerita)等菌類,三角梅(Bougainvillea spp.)、紅掌(Anthurium andraeanum)、發財樹(Pachira glabra)、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坡壘(Hopea hainanensis)等花卉苗木。根據經營方式和對象的不同,基本可以分為林菌、林菜、林花、林藥、林苗等種植模式,林蜂、林禽、林畜、林牧等養殖模式,森林康氧、共享生態游等旅游模式。
(1)林花模式。海南省的觀賞植物資源種類繁多,可開發潛力大。利用林下的空間,采取公司帶動農戶的模式發展“林-花模式”,種植適合林下發展的散尾葵、巴西鐵、朱蕉、鳥巢蕨等切葉(枝)花卉和發財樹、龍血樹、綠蘿等觀葉花卉。如金棕櫚公司在三亞荔枝溝、中廖村的雨樹和洋花風鈴木林下種植紅花文殊蘭、蜘蛛蘭共6.67hm2;海南榮豐花卉有限公司在海口紅旗鎮鳳凰木、火焰木林下種植鴨腳木、龍船花、翠蘆莉共2hm2;海南大湖橋園林股份有限公司,2015 年開始在海口紅旗鎮利用盆栽的模式種植三角梅等開花彩葉植物,面積34hm2。
(2)林藥模式。海南省南藥資源豐富,對林下種植的藥材可實行半野生栽培,提升藥材品質,如種植益智(Alpinia oxyphylla)、砂仁(Amomum villosum)、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何首烏(Fallopia multiflora)、美藤果(Plukenetia volubilis)、七指毛桃(Ficus hirta)、牛大力(Millettia speciosa)、草珊瑚、麥冬(Ophiopogon japonicus)、金線蓮(Anoectochilus roxburghii)、憂遁草(Clinacanthus nutans)等。在五指山市林下種植憂遁草較多,扦插苗2 月—3 月后就可以采摘,嫩芽15cm 以下可按照30 元/kg 的價格收購,地上全株收購10 元/kg。
(3)林菜模式。在不易積水,郁閉度較低、株行距較大的林下,種植人參菜、枸杞菜、刺芹(Eryngium foetidum)等野生蔬菜及常見的各類蔬菜或淮山(Dioscorea opposita)、木薯(Manihot esculenta)、竹蓀等經濟作物。如人參菜林下播種,苗高5cm 以上可分批間苗采收嫩苗,15cm~20cm 高時一次性采收,繼續播種,不斷采收,一年可播種、收獲6 茬~9 茬,產量可觀;刺芫荽(Eryngium foetidum)食用部位為嫩莖葉,人工種植,從播種到采收需要60d—80d,一年四季均可采收幼苗,一年可種植、收獲4 茬~5 茬,年產7500kg/hm2~12000kg/hm2,產量可觀。
(4)林菌模式。海南特有的熱帶氣候,使林下濕度大、光照強度低,晝夜溫差小,為林下食用菌的栽培提供了較好的環境。在速生林下間作種植靈芝、虎奶菇(Pleurotus tuber-regium)、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木耳等食用菌,可有效解決大面積閑置林下土地。
定安縣次灘村通過農村合作社的方式,大力發展林菌模式的林下經濟。虎奶菇作為新興的菌類產品,其性甘、溫、補氣益血,且子實體和菌核都可以食用。虎奶菇生長適應溫度15℃~40℃,適合熱帶地區林下規模化生產。林下種植虎奶菇,根據空間放置不同數量的菌包,每個菌包可以采收2 次,每個菌包產量達到7.5 kg,25 元/kg,經濟效益可觀。
(5)林苗模式。利用林下空間發展苗木產業,大多數苗木在小苗期間比較喜蔭,發展苗木產業。林農為了提高珍貴樹種幼苗成活率,在幼苗移植的過程中,選擇郁閉度合適的林下培育土沉香、降香黃檀、坡壘、青皮、母生等。
(6)林禽模式。林下開展養殖業可以與林木生長相互促進,形成依賴關系。林地郁閉度提高后,可通過林內一定量的散射光,不斷提升林內濕度,形成非常適合某些動物和植物生存的空間。高溫時林下溫度要比無林地上溫度低,為蜜蜂和雞鴨等其他家禽/畜營造了一個適宜生長的環境。
五指山市的森林覆蓋率達到了86%,部分林農在一些果樹經濟林區,或多樹種生態公益林的外圍人工林內,養殖蜜蜂,收集蜂蜜,由于采用放養模式,所采蜂蜜營養價值高,可以達140 元/kg 左右。
農戶利用林下空間陰涼、多草蟲的特點,發展林下養雞、養鴨、養鵝、養豬等產業,有利于給林地除蟲、松土、施肥,且提高土樣肥力,促進林木生長。
(7)林游模式。農戶根據森林負氧離子較多的特色,結合不同林下經營模式,通過開展農家樂、共享農莊等形式發展林下休閑旅游業。
目前,海南林下經濟存在諸如總體規模小、專業化水平不高等情況,簡要概括主要包含以下幾個問題:
海南省具有較大規模的經濟林種植區域,如全省橡膠林、桉樹林、檳榔林和椰林這4 種經濟林木的生產面積就超過66.67 萬hm2,但對于如此大面積的經濟林地,其林下氣候環境、土壤環境、林分生長對林下環境的影響等缺乏詳細的調查研究[8]。
林下經濟不同經營模式關系到不同物種間生存方式,具有較高的復雜性,這也決定了林下經濟套作方法研究具有一定的困難性。海南省目前林下經濟多為單一模式,未開展立體化經營模式的研究,缺乏系統性,比如不同類型經濟藥類、菌類等的篩選、經濟林木生長與林下珍貴樹種幼苗生長的關系、水肥協作、品種選擇、病蟲害治理等,均未形成高效的整套的林間套作方法,使其難以推廣應用。
林下經濟作為近年來提出的一種新的林業發展概念,與中國其他省份相比,海南相關政策的制定也相對滯后,尤其是在林下經濟經營風險防控、市場開拓方面還缺乏有關政策性扶持,致使對林下經濟的發展引導不足。
林下種、養殖業,相對投入成本大,林農出于缺乏相關技術支持、市場風險大的想法,相對穩定的種植業不會選擇開展林下經濟。調查中發現,林農選擇從事行業會以經濟效益作為第一衡量標準,面對不熟悉的行業和新興事物,一般選擇觀望,不愿意貿然承擔風險。因此,林下經濟如果迅速發展和擴展,亟需相關產業龍頭帶動,或通過專業的行業協會,以點帶面,起到有效的輻射帶動作用。
林下經濟相關認識正在不斷提升,但要將林下經濟發展相關意見落到實處,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切實推進林下經濟發展:
發展林下經濟目的是利用林下(林間)空間發展經濟[9],是發展林業經濟產業的一個補充。因此,有必要充分考慮不同區域的資源基礎、立地條件、氣候特點、產業特色,充分考慮水電、土壤、交通等條件,做好林下經濟發展規劃,因地制宜設計林下經濟模式,發展地方特色產業[9-11]。
大力開展經濟林地調查,對海南島橡膠林、桉樹林、檳榔林等主要經濟林地林下氣候環境、土壤環境、林分生長對林下環境的影響等進行系統的調查研究,廣泛收集數據,為林下經濟發展規劃提供依據。
技術是林下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缺乏技術也是農民抗風險能力弱的重要原因[11-13]。政府要加大林下產業研發的基礎性建設投入,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合作,鼓勵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攻關,提升林下產品的特色和傳統優勢,以科技鏈延長產業鏈,提高林下產品附加值和收益。要牽頭或扶持相關企業做好技術推廣服務工作,推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大力推廣和扶持市場前景好、產業化程度高的項目。
培育一批規模大、實力強、能夠帶動產業發展的新型市場主體。通過產業化經營的優惠政策,重點扶持一批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林下種養一體化的農場、大戶和加工、流通企業,形成“公司+科研單位+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農場+農戶”等多樣的經營模式,為林下種養業發展提供典型模式與中堅力量,帶動整個區域的林下經濟發展。
各級政府根據地方特色,明確發展方向,制定特色發展林業經濟的相關政策,為林下經濟發展提供支持力度。形成政府引導,農民、企業、合作社為主體的多元化發展機制,政府制定相應的土地政策、金融支持政策、財政補助政策[7]、稅收優惠政策等扶持林下經濟發展,加大經濟、人力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尤其是在支持林下經濟示范基地與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方面。
通過建立信息平臺、銷售平臺等,利用網絡、電視等多媒體的形式,大力宣傳林下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積極營造發展林下經濟氛圍;利用平臺收集國內外新技術和產品市場需求等信息,及時向農戶和企業發布,確保相關信息的及時性、有效性,降低市場不確定性風險;通過參觀學習、典型示范等方式,調動農民發展林下經濟,增強森林資源管護經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抓好示范典型建設,總結推廣示范戶經驗,使示范典型在經營項目規模、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上有新進展、新突破,推動林下經濟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