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婧芝,王楠楠,劉鑫鵬
吉林省琿春市氣象局,吉林琿春 133300
東北冷渦的形成與發展,通常會引發暴雨、雷電、風雹等災害性天氣,對農業生產、交通出行等領域造成負面影響。有研究表明,我國東北地區22.4%的暴雨與53%的風雹由冷渦引起,因此提升氣象預報準確性,使氣象預報更好地服務于民,要加強對冷渦天氣的研究[1]。近年來,有大量學者研究東北冷渦,有研究指出,要對冷渦活動的個數、強度、影響進行統計,明確冷渦天氣的頻次、位置、環流背景、水汽輸送、降水、冷暖平流等要素[2]。部分研究者就冷渦影響下的區域持續性暴雨天氣過程、強對流天氣進行研究,認為冷渦研究對于提升氣象預報質量、保障人們生產生活具有重要意義[3]。
在東北地區,冷渦經常出現在夏季和初秋,是造成東北地區低溫冷害、陰雨洪澇的主要因素,其研究價值極高。東北冷渦的主要特征是溫度差異大。由于受到高空槽線的影響,冷空氣在東北地區聚集,形成溫度梯度較大的區域。這種溫度差異會導致大氣層結不穩定,容易產生強對流天氣。同時,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也是東北冷渦的主要特征,一次典型的東北冷渦天氣過程通常會持續數天,影響范圍廣泛。
東北冷渦會對社會各方面產生深刻的影響:第一,冷渦天氣過程可能引發強降水和雷電等災害。由于大氣層結不穩定,會有強烈的對流天氣產生,引發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等災害性天氣,可能引發城市內澇、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威脅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4]。
第二,冷渦可能引發冰雹和龍卷風等極端天氣現象。在一定條件下,冷渦會與低層的暖濕氣流相互作用,形成強烈的上升氣流和下沉氣流,進而引發冰雹和龍卷風等災害。
第三,冷渦會對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產生影響。在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持續的低溫陰雨天氣,可能導致農作物生長受阻,產量下降。
第四,冷渦導致的雷電和大風可能引發森林火災和草原鼠害等生態問題。
2023年7月4日20:00—5日20:00,吉林省琿春市出現了明顯降水天氣過程,全市平均降水量為50.2 mm,出現大暴雨(降水量>100 mm)的站點有2個,分別為敬信鎮防川村115.6 mm、圈河口岸104.7 mm。出現暴雨(50~100 mm)的站點有12個,分別為春化鎮西南岔村71.9 mm,板石鎮66.2 mm、孟嶺村65.6 mm,哈達門鄉馬滴達村64.4 mm,敬信鎮64.2 mm,合作區61.2 mm,敬信鎮大肚川村60.1 mm、西架山57.3 mm,琿春市56.8 mm,春化鎮大六道溝村53.0 mm、官道溝村51.6 mm,楊泡鄉煙囪砬子村50.5 mm。其余站點出現大雨,降水量25.0~50.0 mm。
7月5日出現大風天氣,出現大風的站點極大風速統計如下:板石鎮23.1 m/s,琿春國家基本氣象站19.5 m/s,敬信鎮防川村19.2 m/s,長嶺子口岸17.4 m/s。
在本次降水天氣過程中,吉林省琿春市的主要環流形勢受到東北冷渦的影響。7月4日20:00,一個明顯的低值系統出現在東北地區,為東北冷渦的初始階段。7月5日08:00,該低值系統進一步發展,形成了一個深厚的低渦,中心位置位于我國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附近,此時東北冷渦開始影響吉林省琿春市。
隨著東北冷渦的發展,大量濕冷空氣從低渦中心向琿春市輸送,造成該地區持續降水。7月5日14:00,低渦進一步東移南下,琿春市處于低渦的東南象限,此時降水強度達到最大。隨后,低渦繼續東移,7月5日20:00,低渦中心已移出吉林省,降水也隨之逐漸減弱。至7月6日02:00,降水基本結束。
在這一天氣過程中,東北冷渦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不僅提供了大量的水汽來源,還通過其中心附近的氣壓梯度,引發了大風天氣,進一步促進了降水的發生。此外,在此次降水過程中還伴隨著中尺度對流系統的生成和發展。在東北冷渦的作用下,產生了雷電、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為琿春市帶來了短時強降水、大風等災害性天氣。
水汽是大氣中水循環的重要物質,也是形成降水的必要條件之一。為了深入了解此次冷渦天氣過程的水汽條件,利用氣象觀測數據和模式輸出,計算了各站點的水汽通量散度、比濕和可降水量等指標。通過這些數據,可得出這次降水過程的水汽來源和特征。
根據觀測數據,此次冷渦天氣過程中的大氣濕度較大,且降水量也較大。這表明在降水過程中,空氣中水汽含量較高,有利于降水的形成。通過分析水汽通量散度,可發現此次降水過程中的水汽來源廣泛。其中,海洋輸送的水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陸地水汽也不可忽視,表明此次冷渦天氣過程中,水汽輸送涉及多個來源,從而增加了降水過程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在降水過程中,各地區的水汽分布存在較大的差異。部分地區的水汽含量較高,而其他地區則相對較低。由于水汽分布具有不均勻性,導致降水分布不均,有些地區降水強度較大,有些地區則較小,加大了降水預報的難度。
垂直運動是天氣系統中大氣運動的一種重要形式,對對流降水等天氣現象有著重要影響。為了深入了解此次冷渦天氣過程中的垂直運動情況,計算了各時次的垂直速度和溫度露點曲線等指標。通過這些數據,可判斷此次降水過程中的垂直運動情況及其對降水的影響。
根據垂直速度計算結果發現,此次降水過程中,大氣存在強烈的上升運動。這種上升運動有利于水汽的凝結和降水粒子的形成。垂直速度的大值區與降水的中心位置有較好的對應關系,表明垂直運動對降水分布的影響較大。
通過分析垂直速度分布,發現此次降水過程中存在上升運動中心,位于冷渦中心附近,上升氣流較強,有利于降水的持續發展。同時,垂直速度的大值區與低層濕度較大的區域,也有較好的對應關系,進一步說明垂直運動對降水的影響。
通過計算和分析溫度露點曲線,發現此次降水過程中的溫度露點曲線較為陡峭,表明大氣中存在較大的不穩定能量,有利于強對流天氣的產生。
不穩定條件是天氣系統中大氣狀態的一種重要特征。為了解此次冷渦天氣過程的不穩定條件,計算了各個時次的假相當位溫、比濕等指標。通過這些數據,可判斷此次降水過程中的不穩定條件及其對降水的影響[4]。
在此次冷渦天氣過程中,不穩定條件主要呈現以下特征:(1)假相當位溫高:通過計算和分析假相當位溫,發現此次降水過程中的假相當位溫較高,表明大氣中存在較大的能量,有利于強對流天氣的產生。(2)比濕較大:通過計算和分析比濕,發現此次降水過程中的比濕較大,表明大氣中水汽含量較高,有利于降水的形成。
雷達回波是利用雷達探測大氣中水滴、冰晶等目標物反射的電磁波,探測云雨分布、位置、范圍和移動軌跡的一種方法。通過分析雷達回波資料,得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1)回波強度。此次冷渦天氣過程中,雷達回波強度較強,顯示出較大的降水強度。其中,強中心主要出現在降水區中低層,且在某些站點出現了60 dBz以上回波,表明降水的強度和降水粒子密度較大。
(2)回波形態。雷達回波呈現典型的冷渦結構特征。在降水區中低層,出現了明顯的氣旋性旋轉結構,且中心位置與低層冷渦中心位置基本一致,表明冷渦天氣系統在雷達回波上具有明顯的特征和形態表現。
(3)降水區。根據雷達回波分析,降水區主要位于冷渦東部地區和北部冷空氣區域,呈現明顯的“S”形特征,表明冷渦降水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和時間變化特征。
(4)回波移動速度。雷達回波顯示,降水區自西向東移動,且移動速度較快,表明降水過程具有明顯的移動性和時間變化特征。
以上雷達回波特征為預報員和氣象服務人員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有助于更好地預警和預報降水的發生、發展及影響。
2023 年7 月4—5 日的冷渦天氣對琿春市的民眾生產生活造成了巨大影響。
(1)農業損失。7月4—5日正值琿春市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強降水嚴重影響農業生產,琿春市5個鄉鎮、2個街道和24個行政村遭受洪澇災害,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遭受巨大損失。
(2)城市交通受阻。由于降雨時間長、強度大,部分低洼地段城市道路出現積水現象,車輛行駛緩慢甚至無法通行,導致交通受阻。
(1)預報準確是關鍵:在此次冷渦天氣過程中,預報準確是一項關鍵措施。準確的預報預警能夠及時向公眾發布預警信息,并提供精細化服務。
(2)應急聯動是重點:在應急處置過程中,相關部門和單位需要加強應急聯動,發揮部門優勢,共同應對冷渦天氣過程造成的影響。
(3)服務社會是職責:作為氣象部門,應當秉持服務精神,嚴謹落實氣象預報等服務,更好地服務社會。
(1)要充分發揮科技優勢,利用各類監測手段,不斷提高氣象災害風險實時動態研判能力,進一步提高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做好遞進式預報、漸進式預警、跟進式服務。在發生強降水天氣前,提前發布、滾動更新氣象信息、預警信號,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
(2)要充分發揮防汛減災先導作用,切實強化上下聯動。加強與上級部門的天氣會商和周邊地區氣象部門的協作,實現信息共享和聯防聯動,增強預報的準確性和時效性。
(3)要充分發揮融媒宣傳特性,及時、準確地通過各種媒體渠道向社會公眾發布天氣預報和預警信息。利用電視臺、琿春融媒體、報紙、網絡等傳媒,向社會公眾廣泛傳播預報預警信息,提醒公眾注意天氣變化,提前做好防范準備。針對不同行業和人群的需求,提供精細化的氣象服務。針對農民提供農事建議,針對交通部門提供交通氣象服務,針對防災減災相關部門提供氣象災害防御措施和建議等,幫助相關部門合理安排生產和生活,做好公眾氣象服務工作。
(4)要充分加強部門聯動合作,形成防災減災工作合力。與應急管理局、水利局、自然資源局、農業農村局等涉農涉災部門和社會媒體共同構建全覆蓋、立體化的預警信息發布網,發揮行業優勢,暢通汛情監測信息共享渠道,實現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精準定向快速發布,充分發揮叫應聯動機制減災作用,實現預警叫應業務化。及時向政府匯報重大天氣過程預報及影響,積極配合政府做好應急處置工作。
(5)充分加強防災減災宣傳教育,通過各種渠道向公眾廣泛宣傳災害天氣的危害性及應對措施。在災害發生前,通過手機短信、微信公眾號、電視等渠道,發布預警信息;在災害發生時,在各大媒體上及時更新天氣情況;災害結束后,及時總結經驗教訓[5-6]。
在2023年7月4—5日的冷渦天氣過程中,琿春市氣象局預報預警基本準確,降水時段和量級與實況基本一致,服務主動超前、預警發布及時。通過以上措施,有效應對了此次冷渦天氣過程,最大限度地減輕了災害影響,保障了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生產生活的正常進行[7-8]。
(1)應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作:水利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應急管理局、自然資源局、交通管理局等相關部門應加強協作,共同應對雨季天氣帶來的影響,保障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生產生活的正常進行。
(2)加強雨情水情的監測:要加強對降雨量、降雨強度、河流和水庫水位等水文氣象要素的監測,及時掌握雨情水情變化情況[8]。
(3)做好水庫調度工作:與水利局、應急管理局等單位做好聯防聯動,要根據降雨情況和氣象預報,科學、合理地調度水庫水位,保障水庫堤壩安全和下游地區的防洪安全。
(4)加強堤防巡查和險情搶護:在降雨期間,要加強堤防的巡查和險情搶護工作,發現險情及時進行搶護處理,保障堤防安全。
(5)做好城市排水工作:在城市地區,要及時疏通排水管道,確保雨水能夠順利排出,防止城市內澇等問題的發生。
(6)做好地質災害隱患點排查工作:根據氣象預報預警,及時排查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隱患點排查整改工作[9]。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和強度也在發生變化,通過研究冷渦天氣過程,可為氣象部門深入理解這種變化提供重要的數據,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科學依據,不斷提高氣象預報的準確性和精細化水平,更好地滿足社會生產和公眾生活的需求。對冷渦天氣過程進行研究,能夠更好地為公眾提供及時、準確的預報預警服務,減少或避免極端天氣事件對公眾生命財產造成的危害,為氣象部門應對自然災害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推動氣象事業的發展[10-11]。未來,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冷渦天氣過程的研究,提高預報準確性,同時要注重國際合作,加強數據共享和信息交流,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