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銳鈞
(河南大學教育學部,河南開封,475004)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強調課標的指導性并提供了教學、評價案例,倡導“教—學—評一致性”。[1]作為一種教學設計范式的變革,“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教學設計有助于促進新課標理念在課堂教學環節的落實,實現有效教學。然而,情境性的課堂教學設計實踐案例缺乏,阻滯了一線教師對“教—學—評一致性”的概念理解和教學設計,成為新課標理念落地的阻力之一。對此,本研究對“教—學—評一致性”的內涵進行界定,然后結合統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陋室銘》一課的課堂實踐展開設計,形成具有情境性的教學實施案例,助力新課標理念在課堂教學環節切實落地。
課堂教學活動是圍繞教師和學生這兩個教學主體,通過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及穿插其中的教學評價來完成的。“教—學—評”在教學活動中應是辯證統一的,但在教學實踐中,三者存在人為割裂的“教—評二元化”“學—評二元化”現象。清晰的目標是“教—學—評一致性”的前提和靈魂[2],確定一致的目標已成為解決教、學、評割裂現象的關鍵。從導向上看,課堂教學目標的完成,是教、學、評內隱的實踐導向。在目標的引導下,教師和學生兩個評價主體能明確活動開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學生能夠根據目標進行學習活動,教師能夠根據目標開展教學活動。因此,“教—學—評一致性”完整地說是在目標指引下的“教—學—評一致性”[3],指向“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要以目標為導向。
一致的目標是“教—學—評一致性”的核心,也是達成“教—學—評一致性”的前提條件。受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的影響,目標往往被從教學、學習和評價三個角度表述為教學目標、學習目標和評價目標。這是對課堂教學目標的細化,有助于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然而,教學、學習和評價目標由于缺乏一致的標準作為參照,內部存在著較大的目標偏差問題,制約著“教—學—評一致性”的達成。以標準驅動的課程改革,將國家對教、學、評的要求都寫入課程標準,即讓教學基于課程標準,以保障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持續累積中,將標準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結果。[4]課程標準為課堂教學提供了一個明確的、合理的目標參照,可以有效解決教、學、評內部的目標偏差問題。因此,指向“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要緊緊圍繞課程標準的要求。
在課堂教學的研究與實踐中,內隱的價值指向更好的教學效果,即有效教學。與該價值指向相悖的是,課堂教學實踐中的教學效果往往是低效的,其典型表現為崔允漷等人所說的:“教了,不等于學了;學了,不等于學會了。”[2]這一現象的癥結是課堂教學背離了“教—學—評一致性”的要求,未能充分指向有效達成教學效果的價值訴求。有效教學作為一種課堂教學的理想追求,要求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都以有效教學為導向。同樣,指向“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教學也指向有效教學,讓教師的教、學生的學、教學評價有一個共同的、明確的目標。在正確目標的指引下,加之對教材的分析和學情的評估,教、學、評一致的有效教學通過評價任務的實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要注重“教—學—評一致性”,以充分發揮評價的育人功能。以《陋室銘》一課為例,通過“教—評”目標的敘寫、評價任務的預設和教學活動的實施,本研究將對指向“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教學設計進行探討。
1.解構課程標準,聚焦核心素養
為保證教學目標的合理性和針對性,需要依據新課標制定教學目標。在此之前需要明確宏觀的課程標準與具體的教學目標之間存在差異,即課程標準提供的是上位、抽象、應然的教學目標,不是指導課堂教學的下位、具體、實然的教學目標。[5]因此,需要將新課標的相關要求解構為具體的教學目標,并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聚焦核心素養,使其體現在教學要求中。[1]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教學目標敘寫的流程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主要包括文化傳承與理解、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四個方面。古文教學更關注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和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的發展。據此,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四個方面。在文章品讀方面,幫助學生掌握文章生字的讀音,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全文。在語言積累方面,幫助學生理解實詞、虛詞、通假字的意義,理解古文中的詞類活用,并翻譯全文。在情感理解方面,通過分析景物的描寫,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在文化素養方面,通過講解時代背景、人物生平,幫助學生理解作者情感生發的緣由。為保障教學目標的可行性,教師將核心素養細化為教學目標后,需要依據教材內容進一步將教學目標具化為評價目標。
2.分析教材內容,具化評價目標
目標制訂后,需要設計評價任務、制定評價標準,以保障目標與評價的一致性。[6]設計一個具有可操作性的評價目標,可以有效指導學習活動和評價任務的實施。教材作為溝通教學活動與學習活動的橋梁,是課程標準的主要載體。只有深入解讀教材,教師才能明確一節課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么。只有分析教材內容,從學習端將教學目標具化為評價目標,教師才能明確要教些什么,學生才能知道要學些什么。根據對《陋室銘》一課內容的分析,評價目標可以確定為以下四個方面。在文章品讀方面,學生能夠熟練地、有感情地誦讀文章,準確讀出“牘”“陋”“馨”等生字,讀準文中的停頓、輕音和重音,讀出文章的音韻美。在語言積累方面,學生能夠理解“鴻儒”“白丁”“素琴”“金經”“絲竹”“案牘”等實詞的意思,掌握“惟”“耳”等虛詞、“名”“靈”等名詞做動詞、“青”“亂”“勞”等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并能翻譯全文。在情感理解方面,能夠賞析景物描寫的語句,分析“陋室不陋”的特點,理解其中的修辭手法,領會詩人安貧樂道的情感。在文化素養方面,了解劉禹錫所處的時代背景、人物生平,理解詩人的理想抱負和所諷刺的現實環境。
1.圍繞“教—評”目標,預設評價任務
評價任務作為貫穿課堂教學全過程和推進課堂教學實施的抓手,是保障“教—評”目標達成和檢測課堂教學效果的工具。因此,需要確保評價任務自身具備檢驗“教—評”目標達成的功能。從評價實施角度看,指向“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評價絕非終結性評價,而是一種過程性評價。過程性評價既重視學習成果的價值判斷,也注意到學習的過程是反映學習質量水平的重要方面,強調過程的價值,采取過程性與目標性并重的取向。[7]然而,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難以實現二者的兼顧協調,常因過多強調過程性評價而忽略“教—評”目標,影響“教—學—評一致性”的達成。因此,教師應緊緊圍繞“教—評”目標設計評價任務,以滿足教學與評價一致的要求,達到“教有所評,學有所評”。據此,評價任務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設計。在文章品讀方面,學生在小組內練習朗讀文章,嘗試讀出文章的停頓、輕重。在語言積累方面,學生結合文章注釋課堂自學,理解詞類活用的用法,并翻譯重點字詞和全文。在情感理解方面,學生通過教師講解煉字和品句,賞析語句中的修辭用法,勾畫描寫景物的關鍵字詞,感受詩人的情感。在文化素養方面,學生結合《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等相關資料,進一步了解劉禹錫,簡要概括劉禹錫的人生經歷,指出劉禹錫的寫作緣由。評價任務的設計從學生學習的角度規制了課堂教學,從教學預設角度明確了課堂教學內容,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2.評估學情現狀,制定評價標準
設計評價任務的目的是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信息,明晰學生的學習現狀。從課堂設計角度看,“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教學深度關切學習信息,讓學習信息成為推進學習活動的依據。[8]在評價者角度,教師應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依據學情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在評價對象角度,學生在知識、技能和思維方面存在差異,評價任務需要設計差異性標準,以滿足全體學生的學習需要。如表1所示,本研究設計了八個維度、二十四種水平的評價標準。
3.創設任務情境,助力評價實施
古文所描寫的生活與現代生活距離遙遠,其文體形式、用詞習慣與白話文大不相同,導致學生對古文的學習有畏難情緒,學習古文的積極性不高。[9]有研究表示,學生對語文學科中古文的學習興趣明顯低于對整個語文學科的平均學習興趣。[10]通過情境模擬和描述,情境教學可以有效提高知識點和情境的結合度,從而更為直觀形象地將知識展示出來,能夠降低知識理解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幫助學生高效地完成學科知識學習,并促進課堂有效教學的達成。語文學習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具有情境性、實踐性和綜合性。學習情境可劃分為個人體驗情境、社會生活情境和學科認知情境三種。從古文學習角度看,個人體驗情境指向學習興趣的提升和文章情感的領悟,可分為角色扮演情境和想象空間情境;學科認知情境指向古文基本字詞的學習;社會生活情境指向課堂之外的閱讀實踐活動。課堂教學主要關注個人體驗情境和學科認知情境的創設。因此,教師需要設計富有吸引力的任務情境,提高學生對古文學習的內驅力。
教、學、評活動內容并不是孤立地存在,難以孤立地設計。[11]“教—學—評一致性”課堂教學活動的具體實施,即在明確的評價目標指導下,開展確定的評價任務,并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以達到“教—學—評一致性”。具體如圖2所示。

圖2 指向“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教學實施過程
在評價任務的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創設一個貼近生活的課堂活動情境,如設計“下周學校校園廣播站要播出一檔名為‘美文共賞——《陋室銘》’的新欄目,受學校邀請,我們班同學將共同參與此節目的制作”的活動情境,以保證學生能真實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初識劉禹錫”環節是借助文章品讀和理解文意,讓學生對文章有基本的認識,為理解文章的情感奠定基礎。其中,文章品讀評價任務可以通過設置廣播站播音員這一角色來實施。欄目組向全班同學招聘數位(與小組數量相等)播音員,招聘條件是能夠流暢、有感情地朗誦文章,請同學們先在小組內練習朗讀,最后各小組選派一名代表參加招聘。該教學環節以學生自學與教師點評為主。在學生自學階段,教師主要關注全體學生的朗讀氛圍和情緒,并適當進行點撥。在教師點評階段,教師主要關注學生朗讀方式和技巧的學習,指出文章的重讀、停頓點,并在最后通過集體朗讀加深學生的印象,確保大多數學生都能掌握朗讀文章的技巧。
理解文意的基礎是讀懂句意,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字詞理解情境實施語言積累評價任務。欄目組面向全班征集字詞精講稿,有哪些同學能讀懂文章,理解生字詞,請同學們借助注釋翻譯字詞和語句,并概括全文大意。該環節的主要教學任務為字詞、語句的翻譯和概括全文大意,學生依靠文章注釋和工具書就可以自學完成,難度較小。因此,教師應利用文中如“山”“高”“之”“何”之類的學生熟悉的字詞,引導學生將所學的古文字詞體系化,并將“名”“靈”“鴻儒”“白丁”等新學的字詞納入古文字詞體系,建構起古文字詞“詞庫”。
“走近劉禹錫”環節主要是通過欣賞文章中的景物描寫感受劉禹錫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以達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從而理解“陋室不陋”的精神內涵。教師可以放映陋室的想象圖,為學生創設想象空間情境,以激發學生對陋室的想象和感知,體悟陋室之美。設置情景如下:《陋室銘》為何能流傳千古,有口皆碑呢?欄目組面向全班征集情感解析文稿,請同學們畫出并分析文中關于陋室的描寫,領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并說出你的理解。學生難以通過晦澀的語句理解詩人的情思,因此,該環節應注重教師的教學引導。在學生找出描寫陋室的語句后,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及時引導學生得出“景不陋”“人不陋”“事不陋”和“典故不陋”的陋室“四不陋”特征,讓學生共同描繪陋室的想象圖,體會語句中的對偶、擬人的修辭手法和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領會詩人高潔傲岸、安貧樂道的情操。
“理解劉禹錫”這一環節主要是結合貶官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進一步理解劉禹錫創作的思想感情。《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和《陋室銘》同為貶官題材的文章,在情感流露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將二者結合起來教學能讓學生在進一步深刻理解劉禹錫思想感情的同時體悟自己的人生。為保障學生的深入學習,情境設置如下:劉禹錫的一生是高潔的一生,欄目組設置了“文人風骨”環節。現在你是講解員,請結合《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這首詩概括劉禹錫的生平事跡,理解劉禹錫產生高潔傲岸和安貧樂道情操的緣由。教師要發揮教學的文化育人功能,就要關注知識的文化屬性和課堂教學的文化品格,進而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在此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這首詩的首聯了解該詩的創作背景,從頷聯了解作者情感的變化緣由,從頸聯領會新事物取代舊事物的哲理,從尾聯感悟作者的樂觀精神,進而辯證、樂觀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總之,“教—學—評一致性”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是新課標的內在要求,是語文課堂教學方式發生變革的必然選擇。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教師只有認真解讀課標和分析教材,綜合把握教學目標和學情現狀的關系,并設置真實性情境引導學生接受、理解和生成知識,才能促使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真正指向“教—學—評一致性”,為新課標的“落地生根”打下堅實基礎。